今年金秋,德州62岁的程木兴成了村里的明星,他没进过实验室,却闷头搞出了大事。
他种出的棉花,株高4.26米,单株结铃136个,产量是普通棉花的几十倍,有人说他傻,有人笑他痴。
这个没有高学历的农民,凭什么完成了一次农业奇迹?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又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什么?
![]()
“快来看,老程头家那几棵‘怪树’!”一个村民的喊声,打破了山东德州这个小村庄的宁静。
乡亲们闻讯赶来,站在程木兴家的地头,一个个都看傻了。
这哪里是棉花,分明是一片挂满了云朵的小树林!
最高的那棵,用卷尺拉直了量,足足4.26米,主干粗壮得像小树,枝头上挂满了毛茸茸的白色棉桃,远看真像挂着一盏盏小灯笼。
![]()
程木兴本人身高1.68米,站在这棵“树”旁,刚到它的腰窝。
他想摸到最顶端的棉桃,得颤巍巍地爬上4米高的梯子。
更让人咋舌的是产量,普通棉花一棵结十来个棉桃就算不错了,可程木兴这6棵“棉花树”里,长得最壮的一棵,分了四个大枝,居然结了足足136个棉桃!
乡亲们围着看,有人开玩笑说:“我的天,要是全国棉田都种上这玩意儿,估计咱们的棉被衣服都得跌价了!”
![]()
这奇景背后,是程木兴长达七年的坚守与摸索,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候着这几棵来之不易的“宝贝苗”。
这“棉花树”可不是天生的,而是程木兴用一套“笨办法”硬生生“磨”出来的。
说它“笨”,是因为这方法没有半点高科技的色彩,全靠一双手、一双肉眼,和一股子不服输的傻劲儿。
要问这“笨办法”到底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最传统的杂交和回交育种。
![]()
程木兴用大白话解释:“这就像给棉花‘找对象’!”“有的棉花长得壮但产量低,有的产量高却容易生病,让它们‘处对象’,后代里就有可能出现既壮实又高产的!”
这个“找对象”的过程,就是杂交,把两个不同品种的优良基因组合在一起。
可杂交出来的后代性状不稳定,有的好有的坏,这时候就需要回交。
回交更讲究,就是让杂交出来的好苗子,再跟它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一方“处对象”,相当于把优秀的基因更稳定地传下去。
![]()
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其耗费心血。
这背后,是程木兴长达33年的田间经验在支撑。
没有这33年的积累,他根本不可能从茫茫棉海中发现那棵与众不同的“天才”杂株。
![]()
那是在2019年,他在鲁棉37号的大田里巡查,一眼就相中了那棵鹤立鸡群的苗子,他当时就觉得这苗子“有劲儿”,说不定能整出点名堂。
这“觉得有劲儿”的直觉,就是33年经验炼成的火眼金睛。
从那天起,程木兴就和这几棵“棉花树”杠上了,天不亮他就钻进田里,拿着放大镜似的眼神,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记录高度、分枝数、结果量,一棵一棵地进行筛选。
长得慢的、结铃少的、抗病性差的,全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淘汰掉,只留下最优秀的“种子选手”继续培育。
![]()
有时候,一年辛苦忙完,选出来的苗子还不如去年,他心里也难免犯嘀咕,老伴劝他歇歇,他夜里头却翻来覆去,嘴里念叨着:“就差那么一点儿,就差那么一点儿……”
这种执着,就是旁人眼里的“傻”,也是程木兴眼里的“倔”,更是他口中那股子“中国农民最宝贵的东西”。
![]()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智慧农业,田里跑着无人机,电脑上控制着浇水施肥,比人还聪明,比人还精准。
可程木兴用的,却是最老土、最笨拙的办法。
这“快”与“慢”的对比,“智”与“拙”的反差,恰恰揭示了当前农业发展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过度崇拜了“显性知识”,却忽视了那些无法用数据量化、无法用代码复制的“隐性知识”?
![]()
程木兴的成功,就是对这种偏见最有力的回击。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才是真正懂作物的人!”
农民一辈子扎根田间,天天围着作物转,作物的脾气习性、生长需求,他们摸得比谁都透。
这种源于实践的智慧,是任何实验室、任何大数据都无法替代的。
![]()
更重要的是,这些从田里摸索出的好品种、攒下的老经验,常常能给农业科研人员指新路子,让科研少走不少弯路。
在德州,像程木兴这样的“土专家”并非个例,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从前辈许德明,到如今的程木兴,从高产田的创新,到如今棉花树的突破,德州棉农的奋斗精神在一代代传下去。
程木兴培育的棉花树,核心价值远不止于高和壮,更在于它强大的抗病性和耐盐碱能力。
![]()
我们都知道,普通棉花在盐碱地或者病虫害多的地方很难长好,大片土地因此只能撂荒。
中国是棉花种植大国,新疆、山东、河南是主产区,但土地资源有限,盐碱地、沙土地的改良利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程木兴的目标,正是想从这“棉花树”里,选育出抗病性更强、更耐盐碱的新品种,让棉花能在更多不同的环境里生长。
秋风再次吹过果园,一排排高耸的“棉花树”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代代棉农的智慧和坚守。
![]()
看着这些在秋风中摇曳的“棉花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农民七年坚守的成果,更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希望。
如果说每个农民都是一颗种子,那他们用双手和汗水浇灌出的,就是咱中国农业最牢靠的根基。
程木兴的心声很朴实:“想把咱中国棉农的路子拓宽,受点累算啥!”“只要能帮到大家,干一辈子都值!”
这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
它道出了一线奋斗者的最大心愿,也彰显了一种最可贵的品质:利他。
他不是为了自己家多收几包棉,他最大的心愿,是把这些年培育出来的好苗子推广开去,让更多棉农受益。
现在,棉花树的性状还在稳定中,老程天天记数据、筛品种,想着再培育几年,把最优良的基因留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推广开去,让盐碱地也能结出雪白的棉桃。
到那时,棉农的收入能多起来,普通人能穿上更好的棉衣,这才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
![]()
程木兴和他的“棉花树”,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伟大,也看到了农村的希望。
这样的“土专家”,值得我们每个人点个赞!
有些人觉得,创新都在高楼大厦里的实验室,其实很多农业的希望,就在土地里、农民手上。
正是这些扎根土地的农民,用汗水和坚持,一点点把农业推向前。
![]()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懂棉花、爱土地,也敢“折腾”。
这股劲头,恰恰是咱中国农业发展的根和魂。
只要有这样的农民在,咱中国的农业路就永远不会断,未来一定会越走越宽。
棉花树的背后,是一位农民七年的坚守,是德州棉花的创新传承,也是咱中国农业的希望。
![]()
程木兴的成功,不是什么魔法,而是一场将“只可意会”的经验,转化为“可以言传”的成果的生动实践。
未来,那些能将一线智慧系统化、科学化的人,将成为各行各业最稀缺、也最宝贵的资源。
在你我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不起眼”的专家?我们又该如何发现并珍视这些散落的宝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