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全国绿色“吨半粮”协作网安徽项目区颍上示范区迎来集中收获,水稻秆青籽黄、穗饱粒满,丰产丰收已成定局。
就在几天前,由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组成的专家团队,对颍上示范片进行现场实收测产,在今年水稻生育后期持续阴雨寡照的不利气候条件下,亩产达到826.1公斤,粮食周年亩产超过1.5吨。
这一抗灾丰产的亮眼表现,正是“稻麦轮作绿色吨半粮”科技攻坚项目结出的硕果。什么是“吨半粮”?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心负责人王冠军解释,“吨半粮”是指一周年种植的粮食亩均产量达到一吨半,也就是1500公斤。
“颍上县位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境内水网密布,有着‘皖北水乡’之称,适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王冠军告诉记者,除了自然条件,“吨半粮”背后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
王冠军指出,示范区以“光—温—水—土—能—粮—碳协同优化管理”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该体系贯通“品种、模式、管理”等环节,通过优选节能型品种、重构接茬模式、实施好氧灌溉与氮素肥料的精准调控等一系列创新,为实现“吨半粮”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冠军以气温管理为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示范区通过调整播种期,保证稻麦生育进程与最佳光温资源同步,确保稻麦在适宜的光温条件下稳健生长。
在用水管理上,示范区更能体现“科技含量”。“按照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每亩水稻用水量为280立方米,但农户实际用水量达到400立方米。”王冠军说,水稻生长离不开水,但用水过量,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会影响水稻生长,同时会污染环境。
王冠军进一步解释,农户错误地将水稻生长“离不开水”理解成“片刻离不开水”,因此稻田里始终不断水。实际上,如果稻田始终存水,土壤就会处于缺氧状态,影响水稻生长,造成水稻根系发育不良,容易倒伏,同时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会大幅增加。
示范区采用的好氧灌溉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干湿交替管理,使土壤在灌溉间隙与空气充分接触。这既为根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氧气,避免了水稻根系发育不良;又打破了甲烷产生的厌氧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农业科技与先进农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地方实现了“吨半粮”,而颍上示范区的“吨半粮”有何特殊之处呢?
“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绿色’,实现土地、水、肥、药等农业资源投入达到最高利用效率。”王冠军说,示范区按照每生产100公斤水稻吸收1.8公斤氮的标准,进行精准施肥,确保氮被充分吸收,实现“氮投入—氨吸收”基本零盈余。
经专家团队现场测算,颍上示范区氮素基本零盈余,磷、钾等得到最大程度利用。每亩水稻碳中和15.3公斤,首次实现区域水稻高产、固碳双协同。
“碳中和15.3公斤”具体指什么?王冠军解释,是指通过节能减排等农业管理方式,不仅抵消水稻生产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实现新增土壤碳汇15.3公斤。未来这些被固定的碳还将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资产”,在碳市场上进行“变现”。
实收测产专家组认为,示范区集成构建的“稻—麦周年绿色吨半粮”技术模式,形成了粮食生产“品种—技术—装备—模式”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应对极端气候脆弱性、持续的土地和环境退化、“资源—环境—产出”平衡性差等农业交叉挑战,推动安徽沿淮江淮区域建成全国“绿色吨半粮”技术策源地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大面积应用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李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