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良田升级 稳产增效
——江西鄱阳县“建管用”并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深秋时节,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油墩街镇漳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丰收的喜悦正随着稻浪翻滚。成片金黄的水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沉甸甸的稻穗在田间低垂,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轰鸣着穿梭作业,饱满的稻穗被迅速卷入机器,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运输车上。
“漳田村的耕地面积有2000多亩,我们从去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建成了1600多亩。现在田间灌溉方便了,也很适合机械化耕作,农民种地的成本降低了很多。”油墩街镇党委副书记胡永成说,这里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近年来,鄱阳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强政策、强投入、强建管、强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科学规划“建”良田,提质增效夯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前,我也在这儿种地,但没种那么多,只有60亩至70亩。现在机耕道修好了,我们这儿机械耕作方便多了,降低了生产成本。”乐丰镇茨山村农户王美玲,今年一共种了130多亩水稻,“水稻每亩产量增加200斤,有些条件好的地块能增产300斤至400斤。水渠建成后,每块田都有水,我又加了点龙虾苗,实现了稻虾共作。”王美玲说,这种模式和之前相比,每亩田至少可以增加3000元的收益。
茨山村地处鄱阳湖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在2022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前,当地政府就因地制宜,根据该村的地形特点,将当地特色产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先进行规划设计,后到外地考察学习,再动工建设改造。乐丰镇党委副书记叶振鹏告诉记者:“项目共平整土地4900亩,修建5.4千米灌溉渠道、8.2千米排水沟,建设3座机耕桥和1座提灌站,同步配套电力、管理设施,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
不仅是茨山村,在乐丰镇、饶丰镇、三庙前乡等乡镇,常年种植一季稻的低洼田也建成了高标准、规模化的稻虾田,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季两收”。
“鄱阳县是江西省产粮第一大县,为确保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我们组建了由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组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该办公室为第一法人、乡镇为第二法人的管理模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亚军介绍,在建设中,当地十分重视建设内容的定向规划设计,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基础配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生产规划与村庄规划相结合、项目效益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先建机制,再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挂图作战”,抓实建设质量,为粮食增产丰收打好了基础。
长效机制“管”良田,共建共护保运行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建好后,如何确保长期发挥效益成为关键。鄱阳县在管理上同样下足了功夫,通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高标准农田持续焕发生机。
鄱阳县制定了详细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制度,明确了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我们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村组和农户,积极探索建后管护机制,每个乡镇配有1名监管员、每个组1名网格员,确保每块农田都有人管、有人护。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1400多万元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用于农田设施的日常维修和保养,为管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孙亚军告诉记者。
“村里面给我们设立了公益性岗位,我就是农田管护员,承担村里这片高标准农田的日常巡查和简单维护工作。我每天都会沿着机耕道走一圈,看看水渠有没有堵塞,机耕桥是否稳固,田间的设施有没有损坏。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上报给村里的网格员,网格员会联系相关部门来处理。”茨山村农田管护员徐东春笑着说,“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更让我觉得是在为村里做实事,看到农田越来越好,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设立公益性岗位,鄱阳县还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的管护。通过开展培训,增强农民的管护意识和技能,让他们成为农田管护的“主力军”。“现在,我们村的村民都把高标准农田当成了自己的‘宝贝’,主动参与到管护中来。大家知道,只有把农田管好了,才能持续获得好收成。”叶振鹏说,“这种‘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除此以外,该县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将管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激励广大村民自觉爱护、维护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实现了建后管护全域化、常态化、长效化,确保高标准农田各项设施能够长久稳定运行,持续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高效集约“用”良田,增产增收促振兴
鄱阳县不仅在高标准农田的“建”和“管”上下足了功夫,更在“用”上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以前地里没有泵站,需要灌溉时,有些农户就自己购买小型泵站,还要牵电线过来,非常麻烦又不安全。特别干旱的时候,还容易因为抢水引起争执。”胡永成说,今年的天气雨量少,但漳田村的水稻生产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农户因为水源闹矛盾。“泵站、涵管、渡槽……这些设施现在已经十分完善了,沟渠直接修到田间地头,水流畅通无比,即使出现内涝的情况,水也能排出去。”
不仅灌溉问题得到了解决,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土地的产出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前来流转土地。据胡永成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前,漳田村每亩地的租金是200元至300元,最高不超过400元,从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地租涨到了600元至650元。
油墩街镇龙尾村的种粮大户吴义勇,在漳田村流转了480多亩农田,用来种植水稻。“以前这里的地高低不平,田间地头的路也比较窄,大多数机械过不去,施肥、耕种、收割的时候都不方便。现在就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了,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不少。最关键的是亩产提升了,早稻每亩增产了200斤至300斤,这对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望着田间的晚稻,吴义勇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鄱阳县,像吴义勇这样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土地更加平整,灌溉和排水系统更加完善,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得到广泛推广,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通过参与这些产业,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倩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