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在密云区大城子镇苍术会村,一排排新建的春秋大棚整齐排列,走进棚内,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肥沃的菌床上,一簇簇赤松茸从土壤中探出头来,挤挤挨挨,长势喜人,如一柄柄圆润的“小伞”,绽放出灾后重生的蓬勃生机。
![]()
村民们俯身其间,手指轻巧地捏住菌柄底部,微微一旋,便将这大自然的馈赠“请”入篮中。篮子里,赤松茸很快堆成了小山,色泽鲜亮,圆润饱满,仿佛一枚枚刚从地里挖出的“红褐宝石”。
![]()
“快看这个,真是个‘小胖墩儿’!”一位正在采收的村民直起腰,向旁人展示他刚采下的一朵品相颇佳的赤松茸,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夏天,受暴雨影响,全镇1.1万余亩农作物、4600余亩果树严重受损,原规划的110亩赤松茸基地也面临缩减困境。面对灾情,大城子镇毫不退缩,迅速吹响重建“冲锋号”。镇党委、政府带领群众,以“与时间赛跑”的劲头,全力清理废墟、平整土地、重整田园,最终不仅将赤松茸种植面积恢复至87.02亩,还建起了26座标准化春秋大棚,为赤松茸打造出风雨不侵的“新家”,有力推动了全镇产业复苏。
![]()
“大棚保品质,露天扩产量,”大城子镇苍术天蓝产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棚内精管+露天扩产”的双轨模式,硬是在灾害的缝隙中,为赤松茸产业开辟出一条新生之路。尽管总面积有所减少,但通过设施农业的加持和精心管护,预计全年每亩产量仍能稳定在5000斤左右。这组来之不易的数据,不仅是产业韧性的证明,更成为了提振重建信心的一剂“强心针”。(赵雨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