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第25届磷复肥产销会举办期间,由肥料产业绿色发展创新联盟主办,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承办的“农业发展论坛”同期举办,该论坛聚焦政策动向解读,旨在共谋行业绿色发展,吸引了业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
科学施肥升级
![]()
杜森
杜森对我国科学施肥进展进行回顾,并对“十五五”进行展望。施肥不仅要满足作物需肥总量,还要满足关键时期供应强度。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面推进,这一战略既要求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又需同步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在此背景下,科学施肥的核心目标已从过往的“减肥增效”逐步转向“控肥增效”,即通过更精准的养分调控,在减少不合理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兼顾产能与生态双重效益。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可依托五条关键技术路径:一是集成推广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科学施肥“三新”技术模式;二是结合区域土壤肥力差异与作物布局,优化施肥结构;三是推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合理配施,改善土壤质量;四是强化肥料行业监管,规范行业秩序;五是普及智能施肥服务,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施肥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
李荣
农业农村部农田中心研究员、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副会长李荣,就我国耕地质量与土壤养分现状展开详细解读。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4.76,中低产田占比高达68.75%,高等地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这组数据直观揭示了我国耕地 “总量充足但质量偏弱” 的现实矛盾,也意味着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土壤健康,已成为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除耕地质量短板外,我国土壤养分还存在 “富集与缺乏并存” 的失衡问题。最新统计,当前缺素面积是耕地面积的3.61倍,而土壤磷素的累积,更加剧了养分的失衡,磷钾富集暗伏环境风险,中微量元素全国性短缺。针对这一现状,李荣强调需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核心,重点推进有机肥回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搭配两大举措——通过“营养肥 +根际施肥”实现养分供需时空匹配,借助“精准施肥+平衡施肥”双轮驱动,减少肥料浪费,提升土壤肥力。
![]()
张卫峰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卫峰指出,极端气候正显著改变氮循环格局。具体而言,极端气候通过改变土壤水热环境,加剧了氮素矿化、淋失与作物吸收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氮循环从稳定状态向波动状态转变,这已成为当前氮素管理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此同时,全年测土配方结果显示,我国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无论是过低还是过高的养分水平,都会对作物根系生长形成限制,影响养分吸收效率。此外,我国氮肥供应结构与区域分布也存在明显特点:在氮肥类型上,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占比高达99%,硝态氮占比仅1%;从区域看,农田氮供应格局分化显著,南方地区土壤铵态氮含量高、硝态氮含量低,北方则呈现 “硝高铵低” 的相反特征。这一差异清晰揭示了气候条件与土壤特性共同作用下,我国氮素供应不均衡的现状。
创新技术探索
![]()
刘军
化学工业出版社医药与农业分社分社长刘军对中国肥料产业丛书进行发布介绍。《中国肥料研究与应用全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也是我国肥料领域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全书》由张福锁院士任编委会主任,10余位两院院士为顾问,近200位顶尖学者编撰,历时5年成11卷。既系统呈现我国肥料领域70余年新技术、新成果,又重点总结十二五十三五重点项目及国家重点基金成果,同步梳理国内外发展趋势,深入探索肥料替代技术与产品创新,提出科学建议,擘画行业绿色转型蓝图。
![]()
任韬宇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任韬宇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国一体化数据体系建设与“人工智能+”行动,为AI赋能农业及专用肥研发提供战略指引。当前肥料产业痛点显著:传统专用肥配方以经验驱动,研发周期长,效果反馈慢且缺定量标准;复合肥多为高浓度平衡型,养分过量问题突出,服务体系信息滞后,导致小农户施肥量增而产量停滞。他强调,AI大模型是破局关键,其可整合土壤、作物、气候等多元大数据,凭借强推理能力支撑专用肥精准配方制定,还能实现全链条决策与土壤动态建模,结合物联网构建数字农服体系;农户拍照或提问即可获指导,门槛大幅降低。未来将联合企业建数字化研发与农服平台,嵌入生产信息适配专用肥供需;以APP/小程序打造智能生态,为农技人员、农户分层服务,推动肥料产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需求驱动,助力农业绿色高产高效。
![]()
黄成东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成东围绕肥料产品研发与评价体系展开阐述。国际头部企业巴斯福常年研发投入占营收3%-4%,积累了数以万计的物质库,并构建成熟数字化服务体系;美国美盛等企业也搭建了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的完整研发链条,实现从产品合成到田间应用的全流程落地。对比来看,我国肥料产业存在工农需求脱节问题,头部企业研发投入为1%-3%,数字化探索刚起步,多数企业缺乏中试平台,导致技术转化受阻。黄成东指出,肥料研发需完善多环节核心内容:构建“需求导向—智能设计—中试转化—田间反馈”全链条体系,聚焦大宗作物的区域化智能配方设计,挖掘生物互作界面的调控潜力;强化小试阶段的高通量筛选与营养协同研究,补齐中试环节工艺稳定性验证短板。
产学研协同促升级
![]()
陈新平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新平,围绕绿色吨半粮专用肥大单品展开介绍。据悉,“绿色吨半粮”行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于2025世界涉农高校校长论坛正式发布。其是指在一亩农田上,一周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小麦两茬作物或以春玉米一茬作物为主,通过“土—肥—水—种—管”全链条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与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稳定实现周年亩均产量1.5吨以上或该地区产量潜能90%以上,兼顾节本增收、节肥节水与减污降碳。“绿色吨半粮” 工程兼具战略与民生价值,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又能助力农民增收。当前已同步启动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大单品全国行动,聚焦精准研发专用肥大单品核心产品及配套施用技术;2024-2025 年期间,在7省(自治区)的18个试点区域,该行动的创建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
张福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高度肯定了论坛在政策解读、技术交流与成果发布三大核心维度的突出价值。他进一步强调,农业绿色发展绝非单一环节的突破,唯有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联动,才能破解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与生态难题,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
![]()
在会上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别于四川美丰作物新型专用肥研究院、辽宁新镁高效镁肥研究院进行签约仪式。
本次农业发展论坛圆满收官,不仅围绕科学施肥、耕地质量提升、AI 赋能肥料研发、绿色吨半粮工程等核心议题形成深度共识,更促成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签约合作,推动技术与产业精准对接。未来,行业各方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快技术转化与实践落地,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注入更强劲动能。
关注生物有机肥行业前沿资讯/最新热点,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作者/编辑:连雅赛
责编:张亚静
监制:张博群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