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高品质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主题系列活动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术交流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举行,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近5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科学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平方米的博物馆
绽放科学火花
你见过“手搓版”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吗?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三年级(4)班学生王卓晞手中,这个国之重器被巧妙地浓缩在《口袋里的科学世界》的展台之上。同一方小小展台,还陈列着运输火箭等多件作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课程教师韩佳汝介绍,《口袋里的科学世界》是一堂面向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拓展课程,围绕“光、力、电、磁”四大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洞见科学在社会与国家发展中的广泛应用。“这门课很受我们学生的欢迎,后台数据显示,所有名额在20秒内就被一抢而空。”韩佳汝说。
![]()
而在教学楼内,科创成果更是琳琅满目。20余个仅有一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构成了学校特色的“一平米科学博物馆”。在这里,从完整的养蚕缫丝过程,到利用身边物品打造的创意船模,再到逼真的地形地貌手工再现,一项项科创成品令人惊叹“科学课竟然能这么玩!”
![]()
![]()
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邱超表示,学校在扎实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及嘉定各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打造了“一平米科学博物馆”这一特色项目。目前,该项目第二期已衍生出20余门特色课程,旨在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在浓厚的科学氛围中滋养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从技术赋能到资源共享
“加法”这样做
除了科学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还能如何再做加法?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展示、学术论坛、圆桌沙龙等形式进行分享与探讨。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带来《单元时代的AI教研》主题分享。在他看来,不管是编教材、上课还是教研,都得跳出 “单节课”,按单元来进行策划和分析。在日常的课程中,可以利用AI工具,用“数课报告”找到问题、优化教学,让课改真正落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里。
![]()
这样的想法,获得了现场一线教育者们的支持。“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话题非常具有吸引力。我们做科学教育课堂教学,包括项目化课程,都需要教研专家给我们带来技术性、方向性的指导。”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科学教师张潇尹说。
为推动教育公平,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孩子,开幕式现场,“科学之光 同心筑梦——助力革命老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倡议活动开启。上海市第六师范附属小学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第二小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思源实验学校签约结对,双方将在课程资源、教研资源、教师发展资源等方面,实现线上共享、校际互动。
![]()
“我们的主题是‘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科学的课堂不仅在教室内,也包括社会的大课堂。通过这些课堂,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够有内驱力去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引领,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激发他们持续地创造。”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邓永刚表示。
撰稿:黄湘钰
编辑:杨玉洁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