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在即,菏泽市教育工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从城区到乡村,越来越多的好学校遍布家门口;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五年来,我市以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为核心,通过集团化办学、骨干教师交流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教育发展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在从“好上学”向“上好学”的跨越中,奋力书写着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出彩的时代篇章。
夯实基础:优化资源布局 促进教育公平
日前,记者走进郓城县黄河滩区的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足球场与配备齐全的功能教室,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校园新图景。这所滩区小学的蜕变,正是菏泽“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十四五”以来,全市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190所,补充学位20.7万个。其中,2025年我市规划新(改、扩)建中小学14所、幼儿园8所。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序扩增了城区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市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结构,对生源萎缩、办学质量低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稳妥撤并。“十四五”以来建设公办寄宿制学校项目70个,完成投资2.4亿元。其中,2025年规划的14个乡镇寄宿制学校项目全部开工。
随着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我市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四五”以来建设项目924个,其中校园校舍类项目360个、设备购置项目564个,完成投资29亿元。全市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100%,实现百兆以上宽带进校园,乡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提升。
铸魂育人:坚持五育并举 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双向发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并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已经形成。持续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好教学、科研、管理和辅导员“四支队伍”的重要作用,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率先成立思政课教研室,全市中小学校配备的1万余名思政课教师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建立35个思政课精品团队,开展了百名思政课教师进校园宣讲活动,实现了初中高中全覆盖。
“我校坚持以党建带队建,党员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润童心’等为主题的党课和宣讲活动,让‘红色’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扎根、萌发。”鲁西新区丹阳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晓春介绍,学校建设了爱党、爱国、爱科技教育长廊,少先队员变身红色讲解员,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讲给大家听,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注入宝贵精神养分。
我市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施“三百”工程,创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思政金课和思政课精品团队,推出一批优秀思政人物。
“十四五”期间,我市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推动各地增加体育课、体育课后服务和大课间,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针对“小胖墩”“小眼镜”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体育美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每周1节劳动课、每学年1个劳动周。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近视防控光明行动”“中小学校园餐专项整治”“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等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全市幼儿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在省级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
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创新 激活发展动能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我市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把牢方向、先立后破中,形成了建设教育强国“守正创新、实干为要”的良好态势,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快速创新发展,全市教育的崭新篇章不断呈现。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惠性资源覆盖率95.58%。2023年,我市启动全市幼儿园达标创优工作,努力提高优质园占比。同时,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园、镇村一体化、发展共同体等办园模式,幼小双向衔接工作深入推进。
乡村教育振兴是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我市重点实施强镇筑基行动,全市共有省级试点镇19个、市级试点镇52个,打造了一批镇域教育发展战略新支点。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义务教育的集团化、联盟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乡校际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在高中教育方面,我市持续推进强科培优行动,构建“特色学科+特色高中”模式。现有菏泽一中、曹县一中、巨野一中等6所省级特色高中,5处学科基地。今年我市有16人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创历史最佳。连续三年实现本科录取人数的重大突破,本科录取率三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增长27.6%、11.1%、19.2%。
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经济融合发展,创新打造市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成立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新增“231”产业体系密切专业布点29个、三二连读贯通培养专业布点18个、省级特色化专业9个,4所高水平学校联合高职学校开展联办五年制教育,创新“四共”(共定目标、共编课程、共管教学、共拓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达97%。我市连续3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夺金。2025年,菏泽学院新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智慧水利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智慧水利专业填补了省内该领域的专业空白。菏泽医专新校区9月份投入使用。菏泽生物医药职业学院完成首批招生。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市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2023年成立菏泽市特殊教育集团,目前已有3个县区、16所学校被评为省级随班就读示范区和示范校。
多层次培训:强化师资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想终身为父,就要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彬在2023年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推进会上说。
强国必先强教育,强教育必先强教师。“十四五”时期,我市加大教师招聘和培养力度,通过多层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25年,全市公开招聘教师35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890人,安置公费师范生372人。
我市积极开展“三名”工程建设,新入选一批齐鲁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培养人选。开展“学政治理论、学业务知识、学先进经验,抓能力提升”和“教师心回学校、校长走上讲台、级部主任担课、有职称有良心”等活动,推动职称待遇和教学挂钩,引导教师专心教育教学,牢记教育初心。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菏泽教育正在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变,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菏泽日报记者 张红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