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沙漠之狐朗读音频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忙完疲惫的一天:
看着散落一地的玩具;歪七八扭的文具;写得龙飞凤舞的作业;催了一遍遍还在那里磨磨蹭蹭的熊孩子……
“噌”地一下,会瞬间窜起一股无名火。
你压制,压抑,告诉自己:
养娃就是一场修行,莫生气!莫生气……
可孩子看不见你一忍再忍的怒火,还蹦跶过来,蹦跶过去,一下比一下跳得欢畅。
直到——你终于忍不住,嗷一嗓子吼一通,熊孩子这才安静下来,听话了。
等孩子睡着,你的情绪也平复下来了。
这时,你走到床边,看着睡前哭完,梦中还在抽泣的孩子,心狠狠一揪:
他毕竟只是个孩子,和我当年一样,那么小一只,慢慢教就好。 我干嘛又忍不住冲他发那么大火……
以前,这种在“生气——后悔”中反复横跳的纠结,几乎是我的日常。
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怒火,得到的只有——
一遇事,我习惯性就炸;经常生气导致身体不好;孩子怕我发火,不和我说“悄悄话”了,还越来越爱撒谎。
我这才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彻底毁掉孩子……
![]()
最近看《我们内心的冲突》,对书中的一个观点很有感触:
“我们有对他人‘亲近需求’和‘对抗需求’的冲突。
比如,我心里同时住着‘想无条件爱孩子的妈妈’和‘想控制孩子的妈妈’。
这两种需求一直在打架。
当‘控制欲’占上风,我就催、就吼;
当‘愧疚感’上来,我又去哄、去迁就。
孩子的行为只是导火索,真正让我愤怒的,是自己内心‘爱’与‘控’的撕扯。”
仔细想来,好像真的是这样。
![]()
就像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晚上孩子写作业,我在一旁看书,抬头一瞅,发现他一直在那里转笔玩。
当时我的火就冒上来了。
但刚合上书,看到我正在看的书名——《不愤怒的父母》,算了!书中都说了——
“不愤怒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然后我气沉丹田,继续忍!
可忍着忍着,发现他越来越变本加厉,转笔转腻了,又开始撕纸搓小球玩……
这下,什么忍耐、允许、理解,通通被我抛到脑后,冲过去对着他就是一顿骂。
骂完后,孩子低头解释:
妈妈,你误会了,我不会做这道题,刚才是在想题,没有在玩。
可骂出去的话,这时候也收不回来了,我只能尴尬地转移话题:
下次有不会做的题就问我,别一个人在那里瞎磨叽,妈妈也是为你好。快去写吧。
![]()
有人说: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第一代觉醒的父母,我们在努力学习用爱和理解养育孩子。
我们会将爱挂在嘴边,会和孩子说对不起,我们会尽量鼓励孩子,哪怕少赚钱,也要多陪伴孩子……
可是,我们也曾受过创伤,又遇上了新的时代剧变。
我们战战兢兢地被动内卷着,我们想无条件地迁就和爱着孩子,但又忍不住想用控制和管教,让孩子未来的路,多一些确定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其实是很矛盾的。
这种矛盾,会带来养育行为中的割裂,尤其是当我们察觉到这种割裂和失控时,我们的怒火,就会爆发。
孩子的行为,只是引发我们内心冲突的导火索。
![]()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感受,和真实的需求。
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有时候,我们很容易给自己套上“完美父母”的枷锁。
这种“完美父母”的设想,会给我们定下一个标准:
比如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应该把孩子养育成什么样……
一旦事实和预期不符,我们就容易用怒火表达对失控的挫败感。
![]()
想起我家孩子幼儿园时的一个同学。
那个男孩幼小衔接非常扎实,所以上小学后第一年的测验,他次次都能考高分。
那段时间,我也经常会刷到他妈妈分享的怎么成功育儿的朋友圈。
后来,孩子们上了三年级,很久再没有看到她发圈,直到有次从别人嘴里,才听到她的近况。
都说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原来她儿子到了三年级后,成绩出现一些下滑,但整体也还算可以。
可她却接受不了,辞了职,专心陪孩子学习,还给孩子的三门主课全报了课外班。
但即使做了这么多,还是无法缓解她的焦虑。
她自己也渐渐从曾经那个会对孩子温柔说话的妈妈,变得越来越暴躁易怒。
有次深夜,因为骂孩子声音太吵,甚至被邻居报过警。
![]()
心理学中认为,每个父母都有“两幅面孔”(非贬义),一副是“理想化的父母”;一副是“真实的父母”。
当“理想化父母”的面具戴久了,就会把对孩子和对自己的标准,全部往上靠。
还会逐渐忘记:
我们只是普通父母,也会有做不到、做不好、做不完美的时候;
我们养出的孩子,也会有不听话、不优秀的阶段。
一旦这种心理被固化,孩子偶尔成绩没考好,某次被老师点名,我们的下意识,就不再是: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需要怎么解决?
而会变成:
老师和别人会觉得我不是个负责的好妈妈,我没有教好孩子。
但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不可控的。
当你越惧怕“完美面具”的掉落,越用它束缚自己,“面具”掉落时的愤怒,就会爆发得越恐怖。
![]()
以前听到那句“父母会把自己的原生创伤,转嫁到孩子身上”时,我总会嗤之以鼻。
直到我想起那件事——
上周末参加心理讲座,在老师讲到这个话题时,忘了是听到哪一句话,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很多年前的一幕。
那时候我家孩子大概2岁多,当时的我自己一个人边带孩子边工作,身体和情绪都早已到了崩溃临界点。
有次陪孩子上完早教课,回来和他一起用碎纸作画时,他怎么都弄不好。
我当时突然脑子一卡顿,脱口而出一句:
现在什么都做不好!长大肯定是个废物!
孩子没听太懂,睁着眼睛懵懂地问:
妈妈,你为什么说我是废物?
我只记得,当时的我愣了好久。
因为那句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曾听我的母亲,对我说过无数、无数遍……
![]()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也提到过一个观察:
我们内在的自我矛盾,会转变成自我憎恨,这种自我憎恨,会在某些情况下被转嫁到他人身上。
当我们无法疗愈好自己内心的创伤,被一些突发的难题或困境,激发出代际传承而来的伤害时,很不幸的是,我们总会下意识把“当年的愤怒”转嫁给孩子。
孩子,是最无助,也最无辜的承受者。
放过“过去的”自己,才能养好“当下的”孩子。
![]()
到这里,我很想继续分享一些“父母如何控制情绪”的方法。
但你有没有发现?养孩子越久,越容易意识到:
情绪只是表象,发火的背后,是无助,是恐惧,也是抗议。
所以养孩子时忍不住总生气,真正要解决的,从来不是“如何控制情绪”,而是“找到负面情绪的根源”,而坏情绪的本质,是要去尽量“破除我执”:
![]()
1、养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博弈
有段时间,我和朋友讨论,到底是该“静待花开”,还是该“铁腕手段”。
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创造能开花的环境,然后静下心,观察和允许这朵花,长成它本该有的样子。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二极管的问题。
孩子的愿望和要求,适当满足;原则和底线,也要提前和孩子做好约定。
当我们不再“非此即彼”中对抗了,很多养育难题,自然就有了回旋余地。
2、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真实的自己
沈奕斐教授曾说:
“当你选择做真实父母的时候——
你就能真实地表达情绪,不会‘假民主’‘假表扬’,你会和孩子之间会建立起平等的亲子关系。”
深以为然。
养育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能量流动。
父母越真实地看见和对待自己,亲子关系中的每个人,就都能活得更舒适。
父母能面对真实的,并不完美的自己,也就能用更尊重、支持、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同样真实、不完美的孩子。
![]()
3、亲子关系最好的救赎,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为彼此更好的模样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分享说:
他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父母向他求助,说孩子老是不听话,自己总是被气得要死,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养好孩子。
每次遇到这样的父母,他都会一遍遍笑着解释:
“你尽管放稳了心,你的孩子,正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
无论你做什么,都阻止不了,他注定要遇到的伤痛、困难、挑战。
无论你为他做了多少,他自己的功课,终究要自己修行。”
父母先觉察和看见自己身上的“隐伤”,重新用心养好自己。
你养好了自己,孩子就能照着你的样子,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自己未知的星辰大海。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你的关注点不再锁定孩子的每个行为,而是转身,去拥抱那个曾受过伤害的自己,那个曾经的你被看见了,当下的你的愤怒,就会消失了……
![]()
《次第花开》中写过:
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
养育,自有它的无常、缘起、因果。
顺势而为,照顾好自己,养好孩子,就是在做最好的修行。
当怒火来临时,及时察觉这股情绪背后的,到底是什么?不急不慌,先看见自己,再允许孩子,就是对亲子关系的最好救赎。
毕竟——
为人父母,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爱护不完美的孩子,不生不值得、不必要的气,不让当下的每一个瞬间被浪费,把时间留给爱的新连接。
生命,便会自己走向它原本该有的精彩。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