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区南翔小学四年级《精卫填海》的语文课例教研活动上,两份不同的“数据”摆在老师们面前。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份ai生成的教学分析显示,经过教学调整后,课堂已呈现“师生行为交替频率提升,波动更均衡”的良好态势。
而另一份,来自观课老师的课堂观察记录,其上清晰标注着“有基本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
数据说一切正常,但老师的直觉却在报警。
“他们是真的无话可说,还是把话都藏在了心里?”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启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度探寻。
(看见课堂上的“沉默数据”)
这所百年老校的老师们决定做一件看似简单却很少被系统化做的事:走近那些沉默的孩子,听听他们心里的声音。
访谈结果让人意外。
一个总是低着头的学生小声说:我怕说错,同学会笑。
一个男孩坦言:大家说得太快了,我还没想好。
还有个学生理由更简单:我想说的都被说过了,不想重复别人的观点。
那一刻,老师们意识到,沉默不是问题,而是答案。
如何让“沉默”的孩子越来越少?老师们没有责备这些“沉默”的孩子,而是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课堂“参与”的大讨论。
![]()
(教育者的自我颠覆)
调研结果在教研组引发了连锁反应。第一个被颠覆的,是老师们对“参与”的认知。
老师们不再将“举手率”等同于“参与”,“思考了就是真正的参与。”对于那些“慢半拍”的孩子,他们也想办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
他们开始重新设计课堂:
整齐划一的提问减少,“阶梯式推进”问题增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先建立安全感,再引导“那你的想法呢?”
紧凑的教学节奏,刻意加入了“暂停时刻”——“和同桌说说看”,给需要时间的孩子一个缓冲带。
单一的回答方式,拓展成了“多元表达”——可以写、可以画、可以在小组里小声说。
老师们意识到对沉默学生的反馈需更侧重“过程”而非“结果”。
从要求孩子适应课堂,转向让课堂适应每个孩子。
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上,这些转变有了具体模样:
苗洪老师从冬奥会神话系列徽章引入,引入ai动图让古老神话活起来,小组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最沉默的学生,在小组里找到了说话勇气;最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ai生成的绘本被看见。
(一场十年深耕的变革)
这种对“沉默”的细致体察与回应,并非一次偶然的教研灵感,而是南翔小学教改路上一次“水到渠成”的转向。
如果把视野拉长至十年,会发现这条路径清晰可见。
校长龚志萍介绍,1.0阶段,他们的核心任务是“破冰”。“真数学、活语文、趣英语、精技艺”的提出,如同投石入水,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首要解决的是让课堂先“活”起来。
2.0阶段,他们开始“向内深潜”。目光从热闹的教学方法,投向了隐秘的“学生学习品质”。他们引入数据,试图让思维的过程变得可见、可评,回答“什么样的‘活’才是高质量的”。
而当他们步入3.0阶段,一个更深层的追问自然浮现:在代表“群体”的数据之外,那个作为“个体”的、沉默的孩子,是否被真正看见了?于是,“数据循证”与“学习观察”的双轮驱动,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前者提供理性的尺度,后者注入人文的温度。
![]()
![]()
从这样的课堂里生长出的孩子,会是什么样?
小男孩聂聂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印证。曾经的他是个“小影子”,总是安静地躲在人群后面,一紧张就说不出话来。
“我们的课堂是活的,”聂聂说,“语文课上老师把我们变成故事里的小动物,自编自导;数学课上我们像小侦探破解难题;英语课上我们真正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对于沉默的孩子,老师会用鼓励的眼神说“没关系,你的想法一定很特别”,还会设计“开火车”游戏,让发言变成一场有趣的冒险。
“我发现原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吃糖还要甜。”就这样,聂聂心中的“小勇士”被唤醒了。他勇敢地站在师生面前展示自我,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如今已成为大家眼中闪闪发光的小主持。
![]()
十年坚持,让改变真实发生:学校涌现出多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教室里那些微妙的变化:课堂上不再只有响亮的声音,也有安静的思考;评价不再只看结果的对错,更关注思维的轨迹;技术不再冰冷地评判,而是温暖地支持。
课堂上不说话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可能在深度思考,可能在组织语言,可能在克服恐惧,也可能在用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感知世界。
南翔小学的老师们用十年探索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让每个孩子发出同样的声音,而在于让每个声音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被听见。
这或许才是教育最“灵动”的样子。
文字:谢然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