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洛图科技(RUNTO)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为112.4万台,同比下降11.5%;销售额为16.9亿元,同比下滑10.6%。——看似一场大跌,但是笔者接触的行业人士却“心态稳定”。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大跌”更多是曾经不正常成长的泡沫正在被挤破,行业出现的所有变化都可以用“校正回归”来形容!
第一重校正回归:超低价尝鲜逻辑失效
数据显示,三季度500元以下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下降近3成,这是整体市场萎缩最主要的原因。——事实上,扣除500元以下产品,智能投影品类在三季度销量和销售额都还有小幅同比增长。
为什么500元以下产品市场大幅萎缩呢?原因在于这一产品区间的三个依赖:第一是依赖降低品质,形成低成本;第二是依赖抖音、快手等新崛起的直播电商渠道的冲动消费;第三是依赖消费者对大屏概念的新鲜感的尝鲜性消费。业内人士指出,经过三年直播电商的发展,“劣质产品基本已经做到‘能骗尽骗’”。即通过时间累积的销量基数带来的负口碑传播,500元以下智能投影产品呈现出一种“塌方式”的市场拒绝逻辑。
![]()
从产品体验看,过度低价的产品,亮度指标大多虚标、营销宣传大多严重夸大。这些亮度很可能只有一百流明左右的产品,完全无法支撑消费者“大屏巨幕”的享受需求。消费者购买产品后,绝大多数使用体验并不佳,往往成为一次性购买选择。当然,因为绝对价格便宜,这类产品也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市场舆情。
同时,超低价产品的商家也明白自己的生意是“一锤子”买卖,“宇宙牌香烟”那样的“牌子臭了就换一个”是常态。相应的上游企业也无法积累起研发改进产品体验与品质的资源:“就是流动商贩的三无式经营”,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超低价投影市场的乱象。这类产品目前市场加速萎缩,并退出主流消费区间,对行业发展而言不是坏事,而是大好事——相比让劣质产品持续损害行业和品类口碑,这部分“钱”还是不赚更划算。
当然,超低价投影也有其一定的市场合理性:即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的确有部分消费者是为了一次性需求购买产品。如野营、看球等。这时候,虽然超低价投影品质差、可靠性和售后没有保障,但作为一次性耗材,还是会保留一部分“细分需求市场”。
第二重校正回归:DLP等代表高品质的产品占比提升
数据显示,三季度DLP技术在线上市场的份额为27.3%,较去年同期上涨5.0个百分点。同时,1500元以上价位产品市场占比显著提升。这种变化,本质是反映了智能投影消费群体更为成熟和理性,对产品的理解更为深刻。
投影作为大屏巨幕设备,需要高分辨率、高亮度支撑其显示效果。智能投影,是先进光源、显示与智能技术的集合体,在保证必要的基础性能的基础上,其成本不会特别低。随着消费者对大屏所需对应技术与生产成本的理性理解的增加,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包括电视机在内的大屏巨幕显示产品的普及化发展,“大屏如何选择”的消费认知正在发生质变。
用业内的话说,大屏消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解决有无问题、第二是能用、第三则是好用。消费者对智能投影的选择,500元以下产品需求下降,代表的是“解决有无问题”的产品,不能匹配消费者对大屏画质的预期;而高价格和DLP产品的份额提升、销量增长,则代表了消费者对“好用”的更好看的大屏巨幕的追求。
![]()
例如,数据显示,DLP投影中激光产品的销量占比较2024年第三季度上涨了3.4个百分点;三色激光的份额超过了40%;2025年第三季度,3000流明以上亮度市场的销量份额为2.3%,较2024年同期上涨1.7个百分点; FHD市场份额为56.9%,较2024年同期大涨9.1个百分点;4K UHD在线上市场的销量份额则达到9.6%,较去年同期上涨2.5个百分点;变焦产品的销量占比达到6.0%,较2024年同期上涨2.5个百分点……即便是以廉价著称的1LCD机型,代表更高亮度的4.45英寸面板(终端产品价格多为1000-2000元)的渗透率也显著提升,反映了1LCD市场的品质升级趋势。
三季度,智能投影在技术创新上也迎来新高超:坚果、极米、当贝和海信,均已布局5000流明+的更高亮度产品线;爱普生3月份推出的“三芯三色全彩引擎”技术全面上新,3LCD光阀在光循环技术支撑下,亮度能效表现显著提升,且4K入门产品布局更充沛;TI则上市了0.39英寸4K芯片,这也是十几年来DLP芯片在最小像素尺寸指标上的首次升级,代表更低成本4K产品的普及浪潮已经形成;三季度的新秀投影产品变焦镜头、短焦变焦、移轴镜头等设计和配置显著增多……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智能投影会围绕高品质巨幕沉浸体验必备的大屏亮度、4K普及,和更具有可玩性的光学设计不断创新,推动消费者产品体验的升级,为智能投影的新形象、新消费观注入更多“高价值”元素。
第三重校正回归:厂商经营逻辑数量转向质量
三季度的大幅销量下滑,并没有吓到投影厂商。实际上,投影厂商正在完成新一轮的战略升级,从数量为王向质量比拼过渡。数据显示,智能投影行业三季度以来,即双十一购物季前,有13个主流品牌在大促前夕发布了34款新品,数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及今年618。体现了在“市场萎缩”背景下,品牌企业的信心状态。
![]()
另据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变焦产品的销量占比达到6.0%,但是销售额占比则达到了23.4%。这一数据凸显了“好产品”对于企业业绩的拉动作用。即便在入门产品上,也存在小明这样的品牌,其不追求销售规模市场占比,但是在销售额上却超越了众多销量比它高的品牌。“销售有效益,才能持续推动技术迭代”,行业专家指出,更加关注质量而非数量,体现了智能投影行业正在进入成熟阶段,更为长期的产业价值,已经在行业企业的决策中成为核心因素。
当然,这不意味着智能投影行业的乱象会就此彻底根治。例如,虽然新版的《投影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2028-2025)已经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目前市场上超过7成产品并没有标注能效等级。同时,新版标准中,依然为了照顾1LCD产品特殊的光学过程,将能效等级按照1300流明上下分为两个标准——两个标准的lm/w光效,相差2-3倍以上,凸显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奈。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700-1300流明产品,不仅要看能效等级,更要看具体的能效系数——因为,同一级别不同技术品类,能效系数可能相差2-3倍以上。能效系数差,不仅影响节能性,也会带来废热增加,进而导致散热需求和噪音的提升,最终损害产品的整体体验感。
由上可以看到,智能投影行业“校正回归”已经开始,一个更为理性消费、产品比拼依靠技术升级和创新,通过大屏沉浸体验的品质吸引消费者选购的新趋势已经形成。但是,行业长期形成的不同细分市场的选择性差异、不同技术品类的体验差异依然会长期存在。智能投影行业既表现出“专精美”的特征,也会同时具有“良莠不齐”的混乱格局。
整体上,从过去10年爆发式增量战,到现在更多向大屏沉浸之美初心的回归,智能投影行业的转折大幕已经拉开。正是看到这种转折,业内人士、特别是真正头部品牌人士,对智能投影所谓的销量下滑“并不敏感”,其更在意的是“去伪存真”的格局与趋势,将是更利于头部品质品牌的风向。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如何抢抓消费升级、品质升级的新机遇,才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