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北邯郸,王曙光因援助一名遭受校园霸凌的少年,意外坠入一张由词语编织的巨网,前后两次因“妨害作证罪”入狱。他坚持无罪申诉11年后,终于迎来“曙光”。
作者 |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AI制
一
![]()
语言,本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却在某些时刻,异化为囚禁真相的牢笼。当“妨害作证罪”从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蜕变为可以随意使用的武器;当“网络曝光”在正义与违法的模糊地带游走——我们必须承认,词语,正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一场荒诞不经的狂欢。
王曙光的故事,始于一次再朴素不过的善举。2013年,他回到邯郸曲周县祭父,偶然得知邻居家13岁的少年王某龙遭受校园霸凌。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本能地伸出援手,协助这对父子走上维权之路。
然而,在这个词语可以随意赋义的时代,朴素,往往注定付出代价。
二
![]()
2014年10月,曲周县公安局以涉嫌“妨害作证罪”刑拘王曙光,指控他“威逼利诱他人作伪证”。词语,第一次展现了它可怕的可塑性:同一行为,既可被定为“威逼利诱”,也可被赞为“仗义执言”;既可被视作“妨害作证”,也可被理解为“追寻真相”。
在这场词语的狂欢中,王曙光仿佛成了另一个“唐哲”——那位在重庆西南医院江北院区被禁锢十六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同样困于程序与语义交织的囚笼,等待一扇或许永不开启的门。
三
![]()
王曙光所经历的司法流程,构成一幅令人费解的图景:2015年12月,检察院以“不符合起诉条件”作出不起诉决定;然而,公安机关却可以依据同一罪名,再次将他刑拘。这一幕,恍如卡夫卡笔下那位永远无法踏入城堡的土地测量员。
法律,本应是捍卫公正的堡垒,有时却成为常人难以理解的迷宫。当公民试图通过合法途径——信访、网络发声——寻求正义,这些行为本身却被重新定义,成为“施压”或“干预司法”。
词语的狂欢在此刻达到顶峰:同一举动,既是合法维权,也是违法犯罪;既是公民责任的履行,也是对司法独立的挑战。
四
![]()
王曙光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位王曙光——那位曾在老山前线失去双腿的战斗英雄。他不仅重新站立,更登上者阴山主峰,高喊:“若祖国需要,我仍第一个冲锋!”
两位王曙光,一个在战场上为国奉献,一个在民间为公平奔走;一个面对的是敌人的地雷,一个面对的是制度的迷墙。他们都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坚持与挣扎。
战斗英雄说:“军人的字典里没有‘躺平’二字。”而邯郸的王曙光,则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公民的字典里,不应有“沉默”二字——即便面对的是强大的体制与纷乱的词语狂欢。
五
![]()
就在这个月,事情迎来转机。经中央巡视组督办,河北省检察院正式受理他的申诉。上级监督机制开始展现纠偏能力,然而这迟来的关注,能否真正撕裂那张词语之网,仍是未知数。
此案的核心矛盾,如材料所指,在于“公民监督权与司法独立性的平衡”。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当我们对词语失去共同的理解,当行为可以被任意定义,我们又将依靠什么来守护社会的公正与信任?
王曙光,他既不参与狂欢,也不甘于沉默。
六
![]()
战斗英雄王曙光曾说:“若祖国需要,我仍第一个冲锋。”而今日中国所需要的,或许不仅是战场上的冲锋,更是日常生活中对公正与真理的坚守。
邯郸王曙光的故事尚未终结,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的复查仍在继续。但无论如何,这一案例已揭示出当下中国的一个核心困境:我们在词语的狂欢中迷失方向,在程序的迷宫中遗忘初心。
迟到的正义仍是正义,但我们仍须追问:正义为何总是姗姗来迟?是谁设下重重阻碍?又是谁,在词语的狂欢中,遗忘了正义本来的面貌?
而所有王曙光们的存在——无论是战场英雄,还是民间维权者——都在提醒我们:囚笼或许存在,但希望永不湮灭。
来源/新黄河《男子帮助遭霸凌少年维权却身陷囹圄:因“妨害作证罪”两度入狱,坚称无罪申诉1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