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州古城北,有条街叫桃花坞大街,这里曾经桃花盛开,据说遍地桃花,后来桃花不知怎么的都不见了。
但“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 。
最近苏州作家王尧的长篇小说《桃花坞》,便以这一充满意象的地方为背景,构筑了一幅融诗性、历史与地域文化于一体的文学图景。
王尧老师是慢书房的好朋友,也是苏州大学讲席教授。他原本是研究文学的教授,在学术体制里成了“研究小说的”而非“写小说的”。
2020年,60岁的王尧写出了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民谣》,五年之后的2025年,他又写出了第二部长篇《桃花坞》。
对于为什么在60岁后开始写小说,王尧坦言:“曾经有朋友说我60岁写小说是老房子着火了,这火种是少年时采集的。”和许多人一样,他怀有作家的梦想,少年时期就偷偷写小说和电影剧本。
![]()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桃花坞》的调性是典雅、缱绻、悲伤、诗性、内敛。相比《民谣》中少年的跃动,《桃花坞》是一个美好而悲伤的故事。
《桃花坞》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追溯至辛亥革命,延伸到解放战争,书写了苏州桃花坞大街方家和黄家两户文人家庭的命运。青年主人公方后乐和黄青梅的成长和感情历程是小说的主线。
故事始于1937年春节,方后乐蜷缩在房间里,祖父去世了,方家没有放鞭炮贴春联,风雪中的春节越发冷清。
卢沟桥事变后,夏天慌慌张张地到了。淞沪会战之后,很多城里人携家带眷逃离苏州。八月十六日夜间,方后乐在睡梦中惊醒,桃花坞大街上站满了人——日本人在阊门外投下了无数燃烧弹。
![]()
小说借助方后乐、黄青梅等虚构人物,与朱自清、闻一多等真实历史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实现“虚构与历史的创造性融合”,延续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传统。
王尧老师在访谈中谈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难题,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既清醒也困惑。我想,赤子之心对我而言是重要的。”
周四沙龙
![]()
11月2日下午14:30 ,王尧老师和苏眉老师将携《桃花坞》一同做客洄望书房,以“水边的江南叙事”为主题,分享这部融合了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的作品。
大家将有机会了解王尧如何将学者深度与作家敏锐结合,如何在历史与虚构间架设桥梁,以及他笔下那些在乱世中坚守风骨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正如王尧所说:“写作创造了一种生活。”在《桃花坞》中,他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诗意的文学世界,等待读者们进入。
感兴趣的读者们可以点击下图入手本书——
![]()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另外老师还有其他的书籍,有需要的话也可以一起下单。
![]()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王尧
这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这部国内首部“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著作,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王尧老师与当代59为作家对谈,这些作家有——李子云、陆文夫、顾骧、邵燕祥、林斤澜、卢新华、刘心武、陈思和、冯骥才、北岛、李陀、莫言、铁凝、毕飞宇、叶兆言、余华、苏童、朱伟、铁凝、残雪、池莉、王安忆……真实再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种种鲜活细节。
![]()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历史·文本·方法》
王尧
这是一部从文本出发,从容冷静梳理辨析当代文学史的学术佳作。
本书的关注点,不仅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多种重要概念和命题,还有莫言、汪曾祺、陆文夫、阎连科等重要作家的创作,以及重写文学史的可能性与操作方式。
王尧老师试图通过对这些文学现象的广泛考查和深入挖掘,建立文学文本与世界、现实之间联系,进而探求文学文本书写与文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多为当前文学批评研究的重中之重,它们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增进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理解,推动文学批评向前发展。
![]()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
王尧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仅存八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高峰,关于它的著述亦弥漫着传奇色彩。王尧另辟蹊径,于日常生活中聆听弦歌,在历史回响中抵达现场,西南联大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讲述。
“三驾马车”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大师巨匠陈寅恪、冯友兰,名士风骨朱自清、闻一多、郑天挺……
王尧老师回到困境、欢愉、黑暗、光明、约束、任性、革命、保守、崇高和卑微等鲜活的肌理中去叙述西南联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
论联合,“在动乱时期主持一所大学本来就是头痛的事,尤其要让三个个性不同历史各异的大学共同生活”;
论制度,“三校的传统便是学术独立,教授治校”;
论社会,“昆明一隅,九儒十丐”;
论知识分子,“他们一直思想和生活在新文化与旧道德的双重秩序中”;
论生活,“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能够放下一张书桌并读书,便是心安之处”……
![]()
上款预约(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忽然便有江湖思》
王尧
本书结集了苏州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长江学者王尧先生学术体系外的另一种文学批评,凡二十三篇。这些文章短则五六千字,长也不过万字,既有关于《新“小说革命”的必要与可能》《寻找小说艺术变革的力量》《作为文学史研究过程的“历史化”》等对文学史和小说变革的宏观叙述,也有《关于莫言和莫言研究的札记》《关于汪曾祺和汪曾祺研究札记》等的微观作家作品论。
本书中,王尧问历史、观思潮、论作家、谈理论、说方法,也反求诸己,盘桓于问题、思想、学术的历史之域现场之境,此之谓“忽然便有江湖思”。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以上五本书皆可上款“签名”
场地预定/活动预约/活动定制
扫二维码即可交流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