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砍6亿用户招牌换上市门票,轻松健康的逆袭能成吗?
2025年秋,轻松健康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文件披露其活跃用户数已锐减至2270万,较三年前创下的7050万高点蒸发近4800万,这一数字相当于深圳常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十年前,杨胤结束了在IDG资本的副总裁任职经历。彼时,她放弃了年薪百万的职业待遇,选择接手当时发展状况不佳的“轻松筹”项目,这一职业转型在当时引发了相关行业内外的讨论。
![]()
五年前,她和团队靠众筹业务打出了一片天,用户数突破6亿,让无数重病家庭看到了生的希望。可如今,为了推动公司上市,她亲手砍掉了这块最有影响力的业务。却陷入了用户流失、利润下滑的困局。这位50岁的女掌门,这次转型的胜算几何?
![]()
从救命招牌到上市包袱
6亿用户说砍就砍
2016年留存的牛皮纸档案袋里,封装着当年最具代表性的求助案例。有用红砖房抵押贷款救治白血病儿子的湖南枣农,有拿着毕业证书在ICU外发起筹款的理工科女生。
泛黄信纸末端,不约而同地凝固着那句改变无数命运的手写体:"谢谢轻松筹给了活路"。
那时的“轻松筹”是真真切切的“生命通道”,用户从0到1000万只用13个月,从1000万到1亿仅需10个月,2019年全球用户更是突破6亿。 但这份“光环”,在上市前夜变成了“烫手山芋”。
![]()
2024年6月,杨胤做出了一个让团队哗然的决定。把“轻松筹”业务和旗下朵尔医院,从上市主体里彻底剥离,转手卖给了由自己持股70%的中朗集团。
推动此次业务剥离的首要考量是满足合规性要求。由于轻松健康集团属于开曼群岛注册的外资主体,其直接运营“轻松筹”个人求助业务,与中国现行外资准入政策的限制条款存在冲突。
![]()
因此,将该项业务从上市主体中剥离,是保障公司整体合规运营并满足港股上市前提的必要步骤。
与此同时,“轻松筹”平台曾因部分推广行为与个别用户不规范操作面临监管关注。虽然后来公司也做了一些整改,但外界对它的运营方式依旧议论不断。
放眼整个行业,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水滴公司,上市后股价一路低迷。说明靠“先做公益拉人气,再卖保险变现”这套模式,并没有打动资本市场。某种程度上,这也给同行提了个醒——商业模式可能得重新盘一盘。
![]()
“轻松筹”业务拆分后,轻松健康等同于被掐断了主要“流量血管”。据腾讯新闻报道,没了众筹引流,其平台热度迅速下滑,哪怕是最吸睛的健康科普内容,用户平均停留时间也只有30秒。
更糟的是,这种冷却直接反映在业务上。2025年上半年,保险投保转化率只有0.67%。招股书还显示,平台活跃用户从2023年的6910万掉到2025年上半年的2270万,两年少了整整4640万。
![]()
显然,过去那套靠众筹带流量的模式,已经不灵了。
![]()
营收幻象与毛利率失速
在用户基础大幅萎缩的背景下,轻松健康2025年上半年营收6.56亿元,净利润5120万元,较去年增长13.1%。
![]()
然而,这一增长背后隐藏着结构性矛盾。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82.6%骤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49.4%,累计下滑33.2个百分点。
![]()
这一利润下滑与公司业务结构的根本性调整直接相关。原本贡献81.5%营收的保险业务已战略性收缩至22.9%,取而代之的是占比达76.7%的数字健康服务。
![]()
但由于该新兴业务毛利率仅为13.5%,其占比提升虽然推动了营收增长,却严重侵蚀了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形成了“增收不增利”的经营态势。
![]()
轻松健康存在营收与利润增长节奏失衡的经营表现,在营收规模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滞后,这种“规模不经济”的特征已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结构性难题。
2024年,轻松健康的收入看起来涨势不错,达到9.45亿元,是2022年的2.4倍。可问题是,钱进来了,利润却几乎没长。全年经调整净利润只有8440万元,相比于2022年下降了约43%
![]()
公司成本结构显示其资金主要流向两大环节,一是自有流量减少后,需通过抖音、微信等第三方平台获取用户,导致营销费用居高不下;
二是从成本结构分析,其早期筛查与专业医疗内容生产等核心环节均高度依赖第三方服务,这种外包模式已成为显著推高整体运营成本的关键因素。
![]()
轻松健康招股书提及“增加外包服务采购及现场执行成本”,这一表述反映出公司外包相关成本有所上升。此外,公司存在客户与供应商双重依赖的结构性风险。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前五大客户贡献了65.9%的营收;同时,保险公司和体检机构的健康服务分销也占了超七成。
这种“客户集中、分销依赖”的局面,让公司像走钢丝一样。一边要稳住大客户,一边又得防范供应链的波动。结构看似高效,但抗风险能力却明显偏弱,一旦上下游任何一端出问题,业绩都会受到冲击。
![]()
AI救场成空谈
科技招牌的水分
面对业绩压力,公司战略重心向AI领域转移。据招股书披露,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的13.4%降至2024年的7.6%,据行业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普遍不低于15%。
![]()
轻松健康该指标为7.6%,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一投入强度对其技术成果产出效率形成实际制约。
与此同时,关于公司AI应用场景的描述存在模糊性。
在功能界定方面,招股书将AI技术描述为"智能匹配健康资源",但未明确其具体技术路径与实现方式。
在关于公司AI应用场景方面,其描述比较模糊,相较于春雨医生的在线问诊、平安好医生的疾病风险预测等成熟应用,该平台尚未呈现差异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更要命的是,公司自己都承认“算法可能生成误导性健康建议”,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风险。
![]()
万一因为AI建议耽误了治疗,谁来担责? 资本市场早就看穿了其中的风险。
轻松健康的IPO之路已两次碰壁,年初以“AI+健康”故事闯关,六个月内无功而返;八月再战,却仍用旧剧本,连港交所的问询都未能答完。
众所周知,现在的投资者越来越理性,光靠“AI”两个字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平安好医生有平安集团的资源背书,阿里健康有电商流量支撑,而轻松健康,凭借一个没落地的AI模型,还有待未来考验。
![]()
不止轻松健康
互联网健康平台都在“渡劫”
轻松健康当前遭遇的挑战,并非其独有的困境,而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在转型期集体阵痛的一个清晰缩影。
这个行业现在普遍都挺难,监管越来越严、赚钱的路子还没真正跑通,市场上玩家又太多太散,大家都在挤着过日子。
自2021年网络互助开始被纳入监管后,互联网健康行业的政策收紧得越来越快。监管层明确规定,保险业务必须由持牌机构来做。
以至于大批保险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关系,很多合作被叫停,整个行业的合作模式和竞争格局也被迫“洗牌”。
![]()
2024年《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平台信息审核责任,规范公益与商业边界。
互联网健康行业盈利可持续性问题具有普遍性。
水滴公司虽实现连续12个季度盈利,但每年需向水滴筹业务补贴近1亿元;平安好医生2020年到2023年营收从68.66降到46.74亿元,净利润从-9.48亿元到-3.23亿元,2024年营收48.08亿元,净利润0.81亿元。整体而言,平安好医生虽已走出“失血性”亏损的困境,但增长动力和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仍是其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
![]()
整体来看,行业尚未突破“高投入、低回报”的发展瓶颈。
竞争格局上,市场分散度高。据佛若斯特莎莉显示,预计2029年中国数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达118040亿元,但大份额吃到这个蛋糕的企业并不多。
![]()
在赛道内有阿里健康等综合巨头,也有丁香医生等垂直平台,轻松健康缺乏生态支撑与专业壁垒,这次能否获得资本市场重点关注,值得期待。
![]()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更难的起点。
轻松健康正处于二次递表关键期。其当前净负债11.3亿元,流动负债净额11.59亿元,上市若成功可缓解资金压力;若失败,2015至2021年累计投入1.26亿美元的IDG、腾讯等投资方或失去耐心。
对杨胤而言,此次上市是关键博弈:成功则成为“敲钟女掌门”,失败则十年创业成果及核心团队面临风险。即便上市,轻松健康仍需解决用户流失、低毛利结构、AI落地变现等问题,否则融资仅能短期缓解困境。
“轻松筹”初心为“助力家庭应对疾病”,后因上市需求被剥离。互联网健康核心在于解决用户健康需求,而非资本叙事或技术标签。水滴公司上市四年股价跌幅80%的案例,已为行业提供警示。
轻松健康的IPO进程为行业提了醒:资本最终回归价值,仅靠概念支撑的模式难以持久,植根服务的价值创造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