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有一类诗歌尤其显得圣洁与沉重,那就是无数革命先烈创作留存的不朽诗篇。
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水深火热中觉醒、从枪林弹雨中走来。自晚清时期直到新中国诞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需要时刻铭记的红色基因!
已故伟人毛泽东主席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论联合政府》)诵读先烈留下的不朽诗词,就会想起革命斗争时期那些血雨腥风的年月,想起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悲壮历史,想起那些千千万万为后人安宁幸福献出年青生命壮烈牺牲的英雄前辈们!
缅怀先人,继承遗志;“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本次《革命烈士诗抄(十五续)》选辑彭湃、许玉磐、赵尚志、关向应、杨虎城、刘志丹、熊亨瀚等七位革命烈士遗诗28首。
![]()
彭湃(1896·10·22—1929·8·30),33岁
彭湃《起义歌》
我们大家来起义,
消灭恶势力!
如今大革命,
反封建,分田地[1],
坚决来斗争,
建设苏维埃[2]!
工农来专政,
实行共产制,
人类庆大同,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
最后成功!
注释:
[1]分田地:平分土地,这里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口号,平分田地是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
[2]苏维埃:1917年俄国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政权名。我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也叫苏维埃。
彭湃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他曾领导海陆丰起义,领导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撰写《海丰农民运动》一书,对于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起义有着重要影响,为红色政权的发展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的革命任务,如反封建、分田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工农专政的苏维埃政权等写进这首诗中,用词简洁而铿锵有力,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反映了作者高超的文学素养与高昂的革命情怀。
彭湃(1896·10·22—1929·8·30),无产阶级革命家,乳名天泉,原名彭汉育, 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曾用过王子安、孟安等化名。 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广东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
(彭湃入党时间探讨:从时间节点上看,彭湃在广州的这两个月是1921年6、7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的广州,随着广东共产党组织的成立,这里的革命气氛很浓烈。“一大”前后的中国共产党也需要大力扩大党组织和挑选进步青年入党,彭湃应当在这个时候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来的许多历史资料只显示他在这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中共早期党团不分是彭湃1921年入党的最好证据。
一直以来,大家对彭湃1921年7月入团却毫无异议,但对彭湃的入党时间却莫衷一是,版本多多,尤其是目前所惯用的1924年入党时间充满疑义,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忽略了对中共早期党团关系不分的研究。)
![]()
军武回顾:1929年杨殷 彭湃等人开会遭叛徒出卖被捕 6天后在龙华英勇就义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30日在上海龙华与杨殷、颜昌颐、邢士贞4人同时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民主革命时期,彭湃开展农民运动,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成为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1923年元旦,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说:“彭湃同志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 他出身地主却心系农民,1926年,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2009年9月1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彭湃的两任夫人蔡素萍、许玉磬先后为革命壮烈牺牲,皆为革命党人、烈士。
蔡素屏(1897—1928·9·21),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户富商之家。1912年由父母主婚,与彭湃结为夫妻。1922年彭湃在海陆丰发起农民运动,日夜奔忙。蔡素屏悉心照料其生活和接待农友,并支持彭湃烧毁自家田契以取信农民,还随彭湃下乡宣传,志同道合。1923年1月成立海丰县总农会,蔡素屏到赤山乡开展妇女工作,为了解决农会的活动经费,她不惜把随嫁的金银首饰变卖。1924年随彭湃赴广州,1925年东征胜利后仍回海丰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敌军攻占县城、县委指派蔡素屏负责公平、赤坑、可塘等区的武装斗争。
1928年9月19日,因叛徒告密,蔡素屏在公平平岗乡被反动民团围捕,押往海丰县城狱中。敌人对蔡素屏严刑拷打,但蔡素屏无所畏惧,坚贞不屈。敌人决定将蔡素屏处以死刑。1928年9月21日,广东省海丰县城的街道上戒备森严,一帮中国国民党武装人员,押着蔡素屏前往刑场。蔡素屏被大麻绳五花大绑,背上插着标签,神态自若,昂首挺胸,双目深情地扫视着道旁的群众,默默地鼓励他们要继续坚持斗争。刑场上,蔡素屏在敌人枪口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终年31岁。
许玉磬(1908—1932),原名阿音,字冰,曾化名刘碧清。 她是东江妇女运动先驱 、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创立者、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的革命夫人。在大革命席卷影响下,许玉磬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向妇女同胞宣讲革命道理,发动她们读女校学文化,参加农会和妇协,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26年,组建揭阳县妇女解放委员会,当选主席。
1925年,许玉磬参加支援省港大罢工活动,在香港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返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汕头与彭湃相识共事、结为伴侣。1927年4月,被派往香港从事地下工作,化名刘碧清。1927年5月,许玉磬同彭湃赴武汉出席共青团四大,住中央农讲所,与毛泽东对户而居。 8月南昌起义随军回潮,协助彭湃创建海陆丰苏维埃,见证赤色新年盛况。 1928年初受挫,夫妇率革命武装转战大南山区。
在革命的艰苦岁月中,许玉磬身怀六甲仍坚持战斗,被隐蔽在雷岭蔗尾村蓝林弟家产下婴孩。许玉磬与彭湃共育有一女(彭美美)、一子(彭小湃) ,均被托养于农户战友,后下落不明。
1929年5月,许玉磬随彭湃调往上海中央机关,从事交通联络机密工作。8月彭湃因叛徒白鑫出卖牺牲,她满怀悲愤,拒绝了中央派往莫斯科进修的安排,坚决要求重返大南山区,继承彭湃遗志继续战斗。
1932年,因叛徒告密,许玉磬在普宁大坝杜香寮村突围失败被捕,遭受绰号“潮汕杀人王”的张瑞贵施以切去乳房等酷刑迫讯, 始终坚贞不屈,被秘密杀害于汕头绥靖公署刑场,年仅24岁。
许玉磬诗抄
风萧萧兮秋意深,
步高山兮独沉吟;
思我哥兮泪沾襟,
天地人间兮何处寻?
(来源:《党史博采》1995年06期)
![]()
红宫红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革命活动场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宫红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面积为1850平方米,是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在红场中心安放了彭湃烈士铜像,后成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5月18日,杨小春作诗赞彭湃:“大浪汹涛卷海丰,农民运动树先锋。心潮血涌听彭湃,国际歌声世界同。”
![]()
赵尚志(1908·10·26 —1942·2·12),34岁
赵尚志《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
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我中华无辜男儿,倍受摧残。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1]。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2],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3],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4]。
注释:
[1]潸然:眼泪流下来的样子。
[2]马援:东汉初期军事家,开国功臣。
[3]矢:同“誓”。
[4]轩辕:黄帝,五帝之首,华夏民族的共祖。
赵尚志是一位斗志勇猛的战士,在战场上,他从来都是亲自带领队伍冲在第一线。在他的领导下,反日武装队伍不断发展扩大,从一支小小的游击队逐渐发展为几万人的抗日联军队伍。没有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没有对侵华日军入骨的痛恨,他绝不能取得这样的伟绩。
这首《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上阕描写白山黑水尽被敌寇侵占的惨状,面对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血流成河的惨败,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下阕则抒发斗志,引用马援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典故,表达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与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
赵尚志(1908·10·26 —1942·2·12),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广州黄埔军校肄业,后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逮捕而入狱两年。
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担任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抗日联军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职。
1940年初,由于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和中共北满省委主要负责人的错误判断,赵尚志被两次开除党籍,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继续坚持着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日军浴血奋战。
![]()
赵尚志将军画像
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与敌人作战时被混进抗联队伍的日伪特务打成重伤后遭逮捕。在敌人的审讯下,他大义凛然,痛斥敌人的恶行,誓死不降,并拒绝敌人的医治,最终不治身亡。年仅34岁。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
2004年,长春市中心一个颅骨在施工工地被发现,经专家学者研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检验鉴定,确定是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头颅。
抗战胜利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黑龙江省珠河县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名为尚志村,把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
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央组织部的指示,对赵尚志同志1940年遭受党内处分一事进行认真的复查。同年6月8日,黑龙江省委做出《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撤销1940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
赵尚志烈士陵园位于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将军山上依山而建,于2008年10月赵尚志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竣工落成。当日还举行了隆重的赵尚志将军颅骨安葬仪式。
赵尚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威震中外的著名抗日将领,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传奇式民族英雄。
赵尚志在抗战时期指挥的抗日联军与日军周旋在林海雪原,驰骋在松花江两岸,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苏联人民把他与苏联红军传奇式英雄夏伯阳相比,称赵尚志为“中国的夏伯阳”。赵尚志在东北抗联史上,与杨靖宇齐名,有“南杨北赵”的美誉。毛泽东同志赞誉赵尚志将军等抗联将领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其“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称赞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八位抗日将领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2009年,赵尚志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关向应(1902,—1946·7·21),44岁
关向应《征途》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
马蹄下进裂着火星。
越河溪水,
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
电火送着马蹄,
消失在熹微的灯光中[1]。
注释:
[1]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关向应进入上海大学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思想上受到极大启发,他将自己的名字由“致祥”改为“向应”,寓意响应党的召唤,为之而奋斗,他的一生也是对这一寓意的忠实写照。
这首《征途》并非直观地描写战争,而是截取一个月夜行军的画面,着重描写了一些细节,暗淡的月色、疾驰的马蹄、迸裂的火星、破碎的月影、熹微的灯光,这一系列极具诗意的细节意象,给疾行奔驰的骑兵队伍的身影增添了浪漫色彩,是革命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
贺龙、关向应、任弼时
关向应(1902·9·10—1946·7·21),辽宁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人,原名关致(治)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郑勤,满姓瓜尔佳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0年,关向应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读书,开始接触新思潮,积极参加反日爱国活动。1922年,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1922年秋,进入大连《人民日报》社工作,开始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3年3月,毕业后当印刷工人。1924年春,关向应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入上海大学。同年底,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后从事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任第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曾坚决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行为。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贺龙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师长,关向应任政委。关向应与贺龙一起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后,关向应先后任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1941年病重到延安休养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因患肺结核在延安病逝。时年44岁。
2009年,关向应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杨虎城(1893·11·26—1949·9·6),56岁
杨虎城《24岁自赋诗》
西北山高水又长,
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
跳上浪头干一场。
又:
西北大风起,
东南战血多。
风吹铁马动[1],
还我旧山河。
注释:
[1]铁马:披甲的战马。
1911年,杨虎城参加民军组织与清军作战,自此以后,投身辛亥革命、护法战争······直到发动“西安事他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一位爱国将领高尚的情怀与品质。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军阀混战,中华大地干戈四起。杨虎城所在的西北,局势动荡不安,而祖国的东南地区同样兵连祸结。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感慨万千;后两句“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则体现了一位热血军人的伟大志向:一定要斗争到底,夺回祖国河山。
![]()
杨虎城(1893·11·26—1949·9·6),陕西蒲城人。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武昌起义爆发后,投身辛亥革命,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曾任靖国军第三路军司令、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国民革命军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务。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
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1936年12月12日联合张学良一同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蒋介石,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自此“事变”后,杨虎城失去军权,1937年起被囚禁关押十二年。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秘书宋绮云及其妻子徐林侠、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共六人,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秘密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戴公祠。终年五十六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1903·10·4—1936·4·14),33岁
刘志丹《爱国歌》
黄河两岸,
长城内外,
炎黄子孙再不能等待,
挽弓持戈[1],
驰骋疆场,
快!
内惩国贼,
外抗强权,
救我中华万万年。
注释:
[1]挽弓持戈:挽弓,指拉弓。持戈,戈是古代兵器,持戈即手执兵器,准备打仗的意思。
刘志丹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青年时期投身革命,组织起义工作,是杰出的工农红军指挥将领。
这首《爱国歌》,强调了局势之紧迫,炎黄子孙不能再等待,必须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对内要严惩卖国贼,对外要抵抗侵略者,只有这样做,才能挽救中华民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反抗精神与爱国热情。
刘志丹(1903·10·4—1936·4·14),汉族,原名刘景桂,字子丹,陕西保安(今志丹)人,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24年,刘志丹成为榆林中学第一批团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清党”,转入地下活动。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奉命在陕北、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
1931年,担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月至4月,指挥部队挫败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35年2月,任西北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带领西北革命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 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1936年3月,刘志丹率部参加东征战役,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与敌军交战过程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
熊亨瀚(1894·11·16—1928·11·28),34岁
熊亨瀚《诗、联选》21首
1907年暑假,家乡一位老学究出上联,13岁熊亨瀚对下联。
上联出:一对烛,审三场案,亮亮堂堂, 普照前后左右;
下联对:五大洲,分两半球,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
1909年春,熊亨瀚15岁考入益阳驻省(长沙)中学,1910年春往返于长沙益阳间,作《临洞庭》诗,由此可见其少年时代的抱负:
洞庭春水阔,大地一舟轻。借问垂纶者,谁能钓巨鲸?
1913年6(7)月,熊亨瀚随刘文锦东渡亡命日本,途中面对糜乱不堪的国内时局,忧心如焚,愤而作《客上海》:
吴淞敌舰驰,黄埔竖番旗。上海今如此,中原事可知。
英雄能用武,盗寇意何为?唤起轩辕裔,生当报国时。
《过岳阳》
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
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
1915年,《昆明湖泛舟》:
昆明湖上柳,依稀似南朝。画舫红牙板,高楼碧玉箫。
维新摧帝制,照旧刮民膏。莫作书生叹,闻鸡试舞刀。
住房自撰联:
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
享百年寿,何如作百世师。
1919年10月,熊亨瀚应周则范父亲周肃恂之约赴上海筹办《求实杂志》。由于经费难于筹措,创办杂志事未能如愿。但此次上海之行,使他看到了五四运动给予中国社会的巨大震撼,当即写《示友》一诗:
莫傍芸窗作腐儒,巨雷天半万人苏。
中原有事君无事,尚抱残经伍蠹鱼!【注】蠹dù:即蛀虫,喻指危害国家的五类群体。战国时期法家将儒家学者、纵横家、游侠、依附权贵者、商工之民喻为“五蠹”(五种蛀虫),反对因循守旧。这里主要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意义,激励朋友奋起反抗旧社会,积极参加革命,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
1923年6月,《示生》:
衡云莽莽洞庭宽,人杰峥嵘矗两间。
今日喜看新一代,闹翻天缔造河山。
1925年《登云麓》
结伴登云麓,参观黄蔡墓。
何须盖代名,革命为归宿。
l926年春熊亨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高兴万分,写了《长江百首》,其中一首是:
浩炊向重洋,源头只滥觞。
终知吾道胜,不畏敌人强。
又:
九曲是黄河,长江曲亦多。
终将东入海,挥剑斩鼋鼍。
《望匡庐》
远处望匡庐,能窥真面目。
昂头复挺胸,卓力呈风骨。
1926年7月《示妻》诗:
也怜香雾湿云鬟,一枕柔情一夕欢。
暴雨惊雷残梦碎,先支大厦庇人寒。
1926年11月4日为《湖南通俗日报》馆写了 1927 年元旦门联,高度赞扬了当时革命的大好形势:
揭开四千年间黑幕,为亿万民众大放光华,可谓自开国以来,第一个一月一日;
联合廿二行省义师,向直鲁军阀齐张挞伐,宜其于旌旗直指,皆同仇同忾同歌。
《客中过上元节》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亡命彭泽》
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
一舟风雨寻常事,曾自枪林闯阵来。
《观涛》
大江东去,浩荡谁能拒!吾道终当行九域,慷慨以身相许。
大孤山下停桡,小孤山上观涛,热血也如潮涌,时时滚滚滔滔。 ...
《途中》
昨夜洞庭月,今宵汉口风。
明朝何处去?豪唱大江东!
《亡命》
蹈火归来又赴汤[1],只身亡命是家常。
东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天一方。
太息斯民犹困顿[2],驰驱我马未玄黄[3]。
风尘小憩田夫舍,索得浓茶作胆尝[4]。
注:
[1]蹈火,赴汤:即赴汤蹈火,跳进滚烫的开水中,踏着燃烧的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2]太息:叹气、叹息。
[3]玄黄:病貌,马生病;未玄黄,指马匹没有生病,还可以奔跑。这里也指军人们还可以继续战斗。
[4]作胆尝:当作胆一样去品尝,浓茶是苦的,这里将浓茶比作胆,是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爱国志士们为了救亡图存而四处奔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抛弃个人利益为集体利益而斗争,熊亨瀚就是这样一位仁人志士。
这首《亡命》是对当时为了抗战救国到处奔走的战士们的生动写照。战士们蹈火又赴汤,每天行走在死亡的边缘,和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看着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作者庆幸自己尚还能战斗,奔波中在农夫田舍索得浓茶,就把它当作苦胆去尝。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奋发图强要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决意志。
就义前,熊亨瀚给妻子詹月如(现名詹石兰),写了《绝命遗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余之死,非匪,非盗,非奸,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含冤负曲(屈)而死。扪心自问,尚属光明,公道未泯,终可昭雪。
就义前《遗墨·自挽联》一副,表明自己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而死无畏无愧的心迹:
十余载受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为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熊亨瀚(1894·11·16—1928·11·28),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大栗港镇五羊坪人,中学时代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倒袁运动,后流亡日本。回国后进入教育界,组织学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后来的工作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委兼青年部部长、湖南临时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临时政府电话总局局长兼军法处长、湖南各界救护慰劳团团长、《湖南通俗日报》馆馆长等职务。是湖南反帝大同盟、湖南省雪耻会、湖南人民反英讨吴委员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长于宣传教育工作,为开展湖南的大革命运动作出贡献,大革命时期是一位响当当的中国共产党人。
1928 年9月,熊亨瀚在武汉的活动被益阳清乡督察员吴觐光侦悉,吴觐光电告湖南省清乡督办署“呈请拿办”。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即密电通知武汉卫戍司令部,请他们会同吴觐光捉拿熊亨瀚。
11 月7日,熊亨瀚于鹦鹉洲渡江处被捕。在武汉卫戍司令部,他被提审4次。在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把军法处长驳斥得哑口无言。不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他始终“坚不吐实”。在狱中,他自知必死,写下上述自挽联一副。
1928 年11月27日,武汉卫戍司令部以“该犯犯罪事实,均在湘省,亟应解回归案讯办”为由,将熊亨瀚押回长沙,交湖南省清乡督办署军法处审讯。“军法处以无证据,不便罚罪,报告何键。何说:“‘熊亨瀚‘’三字,就是罪证,不必更问,枪决就是。"
11月28日清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一派肃杀气氛。在大批枪兵押送下,熊亨瀚神态自若,昂首步向刑场。许多长沙市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他学习过、执教过的长郡、育才两所中学的学生、老学友、老同事也闻讯赶来同这位良师益友诀别。当看到二弟熊熙才夹在人群中哭泣而行时,他沉重而清晰地对二弟说:“三伢子,好好赡养父母,我去了!"他大步走到岭头一株大树下,回过头厉声对敌人说:“就在这里动手吧!”然后,他引吭高呼:“打倒国民党新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工农万岁!”“共产党万岁!”在连续两声枪声中,熊亨瀚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34岁。
熊亨瀚牺牲后,家乡人民将他安葬在资水之滨的五羊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亨瀚烈士入祀湖南省烈士纪念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