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的意义,是为了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人过花甲,更爱重阳。故地重游,登上赣江之畔的滕王阁。这座飞檐翘角的千年楼阁,声威古今,历世生辉。遥想当年,建阁初时,声名有限。王勃《序》出,惊喜天下。
每去南昌,总会探阁。其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为阁主。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先后重建达29次之多。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骈文中,若有一篇能独揽盛唐半壁江山,无疑是《滕王阁序》。
穿过刻着“滕阁秋风”的石牌坊,眼前的滕王阁比记忆中更显巍峨。行至二层回廊,一幅巨幅壁画《人杰图》映入眼帘。画中王勃身着青衫,立于滕王阁畔,执笔的手微微抬起,仿佛下一秒就要在宣纸上落下“豫章故郡”的字样。
在我心中,王勃是位明亮的男子,不羁世说,才情勃发。南行省亲,路经洪都,恰逢重阳,登滕王阁。秋阳灿灿,赣江如练,都督宴请群贤,总有人挥毫记下盛况,其实已有内定,但他不知。宴后展纸,众人推辞,只因不想坏了都督兴致。谁知王勃从容上场,槛外江水潺潺,江风穿堂,吹动他的衣袂,阳光轻吻江天。阁中静寂,砚台上的墨化开了,那支跳动的笔有如神助,与宣纸摩擦,“唰唰”声不绝于耳,行云流水,恣意飞扬。当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大惊失色,高呼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滕王阁有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并筑“滕王阁”。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滕王调任江南洪州都督,次年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的设备层。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
历史云烟,日月变迁,韩愈撰有《新修滕王阁记》,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过《牡丹亭》,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文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这些文化大家留下的美文。
南溯大江之雄,北擅西山之秀。1300多年后,凭栏远眺,江流不息,滕王阁依然伫立。秋已高,桂已香,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每一个汉字都似灵动的飞鸟,欢快盘旋,掠过苍穹。登高望远,想到王勃,不免感叹,岁月静好,生活有味,幸福与快乐也许很简单。
![]()
沿回廊而下,途经一处展柜,里面摆着苏轼手书《滕王阁序》拓片。墨色已淡,字迹间的洒脱却不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几句,笔力遒劲,似有千钧之力。想起王勃南行省亲,却在渡海时遭遇风暴,年仅二十七岁便魂归沧海。这般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震古烁今的文字,正如这滕王阁,屡毁屡建,却始终屹立在赣江之畔,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精神地标。
出滕王阁,晚风飘来夜市烟火气。沿江前行,想起今日登高所见景致,想起千年前王勃挥毫泼墨的模样,忽然懂得了重阳登高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俯瞰山河,更是为了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有些风景,从来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有些文字,从来不会因朝代更迭而沉寂。就像每一个重阳登高的日子,等待更多人与它相遇,与千万年的文脉相遇。
(本文配图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