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签约德意志留声机唱片(Deutsche Grammophon ,以下简称DG)到新专辑《幻想乐园Fantasyland》即将全球发行,3个多月里,陈致逸格外忙碌。合作单曲陆续上线、撰写新专辑解读小册……全新的管弦乐作品专辑以及钢琴独奏作品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
今年7月18日,中国作曲家、制作人陈致逸正式签约DG,成为其历史上首位签约的中国作曲家。11月7日,陈致逸的最新专辑《幻想乐园Fantasyland》将由DG以豪华版形式再版,并全球发行。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这位上音优秀校友个人音乐生涯的重要突破,也象征着中国当代作曲力量进一步获得国际古典乐界的瞩目与认可。
![]()
上音根基:
学院派滋养与创作启蒙
回顾陈致逸的音乐之路,上海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为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在采访中,他深情回忆了在上音求学期间的多位恩师。
他提到,安栋老师带领他参与了大量项目实践,涵盖电影、电视剧、广告配乐及音乐剧等多个领域,为其日后跨界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陈强斌老师的传统作曲课让他“思考作曲创作的本质”;秦诗乐老师则激发了他对电脑音乐制作与采样音色的热爱;胡桃源老师指导他掌握了乐队录音与后期混音的精髓;而徐坚强老师的课程,则为他揭示了“中国民乐与西方管弦乐融合的可能性”。
考入上音前,陈致逸主修单簧管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对管弦乐配器的理解,尤其是在木管乐器的运用上。早年于深圳艺校管弦乐团担任单簧管声部演奏,更让他对创作传统管弦乐作品萌生了浓厚兴趣。
谈及文化基因的觉醒,陈致逸表示,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对二胡、京剧的热爱,母亲对中国民歌的钟情——早已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植于他的血脉;而久石让、约翰·威廉姆斯等大师成功推广传统音乐文化的路径,为他树立了榜样。他坦言,在上音的学生时代,将“西方管弦乐语言与民族乐器”相结合,进而沿着这条创作路径,在后续项目实践中逐渐清晰,并“自然而然”形成。
《幻想乐园》:
个人美学的终极宣言
![]()
陈致逸这张最新专辑《幻想乐园》,被视为其个人音乐美学的集中体现。专辑以手风琴作为“叙事向导”,串联起11个充满想象力的音乐场景。陈致逸解释道,这种设计源于其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我希望音乐背后蕴含着某种类似精神力量的东西,乐器如何使用调配非常关键。”这既是对游戏音乐中“主题导聆”经验的呼应,更是其追求音乐叙事性与灵魂表达的体现。
他将这张专辑视为“40岁的告别与新生”。相较于过往为《原神》《天涯明月刀》等游戏创作的、受限于特定框架的配乐,新专辑中的《夏日幻想》等曲目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的表达。“我的个人音乐专辑的意义在于不依附商业项目可以独立存在,”陈致逸强调,“这是我的大胆尝试,可能也是独立音乐人的终极梦想。”
《幻想乐园》的录制动用了伦敦爱乐乐团及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300余位演奏家,实现了中国民乐与班苏里笛、西塔琴、日本筝等多元音色的融合。面对如此庞大的跨国制作,陈致逸分享了其采用的分声部录制、后期混音合成的高精度工作流程,这不仅保证了演奏的精准性,也为最终音色的完美融合与调整提供了技术保障。
签约DG:
历史性突破与文化对话新阶段
对于签约DG,陈致逸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西方古典乐界对“游戏交响乐”艺术价值的认可。“游戏音乐的受众以年轻人居多,而这些听众在若干年后可能会成为古典音乐的听众。”他分析道,而他的个人风格始终倾向于创作“可听性较强的传统管弦乐作品”,这种特质或许正是DG所看重的。
陈致逸的突围,无疑为中国作曲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表达了自己的期望:“我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对影视游戏配乐领域感兴趣的优秀音乐人加入这个行业。”在他看来,相较于纯古典创作,多媒体配乐领域或许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表达舞台。
从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到风靡全球的《原神》音乐,再到象征古典音乐殿堂的“大黄标”,陈致逸用他的作品证明了,植根于深厚文化传统的当代创作,能够跨越媒介与地域,与世界共鸣。他与DG的合作,更开启了中国作曲家以独特音乐语言参与全球文化对话的新篇章。
陈致逸DG主页
来源:音工系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