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团聚和放松的时光。
但对于一些孩子正处于“休学躺平”的家庭,这个假期可能承载了非同寻常的重量。
假期里,气氛融洽,亲子关系难得地缓和。
也许是在某次愉快的晚餐后,也许是在一次心平气和的交谈中,您的孩子,那个已经在家待了许久的孩子,亲口对您说:“爸,妈,我国庆节后就去上学。”
![]()
那一刻,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不是像在漫长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
心里那块压了许久的大石头,仿佛瞬间轻了一半。
您可能已经在心里默默规划:孩子返校后要怎么支持他,要怎么和老师沟通,甚至开始想象他重新背上书包的背影。
然而,假期结束,一天,两天……一周,两周。
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依旧晚睡晚起,依旧手机不离手,对“上学”二字绝口不提。
您从满怀希望,到小心翼翼地试探,再到内心的失望和焦虑如野草般疯长……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当孩子“爽约”复学承诺时,家长到底该如何破局。
一、 为什么“说好的复学”会食言?真相不是“懒”,而是心里没底!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失望,认为孩子“说话不算话”、“懒惰”、“不求上进”。
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一层,就永远无法触达问题的核心,更谈不上有效的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做出复学承诺时,往往是真诚的。
在家庭氛围良好的假期里,他的压力暂时降低,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要变好”的意愿会占据上风。他真心希望自己能摆脱当前的状态,让父母开心,也让自己的生活重回正轨。
然而,意愿不等于能力。
![]()
当假期结束,复学的日期真正逼近时,他内心积压的恐惧和无力感会再次汹涌而来:
对学业压力的恐惧: “我落下那么多课程,还能跟上吗?老师会怎么看我?同学们会不会在背后议论我?”
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这么久没见,我和大家还有共同语言吗?会不会很尴尬?如果被排挤怎么办?”
对再次失败的恐惧: “如果我回去了还是坚持不下去,再次休学,那岂不是更丢人?还不如就一直这样。”
内在动力的枯竭: 长时间的休学,可能早已耗光了他的心理能量。他就像一块耗尽的电池,光是想到要重新面对学校那个“高耗能”环境,就已经感到身心俱疲。
所以,孩子的“爽约”,不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欺骗,而是一次临阵的“心理脱逃”。
他不是“不想”,而是内心深处的“不敢”和“不能”。
他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我们看不见的狂风暴雨,而他的沉默和拖延,正是这场风暴的外在表现。
二、 家长心急常踩的三大“雷区”,把孩子越推越远
当发现孩子没有动静时,家长的焦虑本能会驱使我们去“做点什么”。
但往往,不恰当的“帮助”会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区一:不停追问与指责——引爆对抗的导火索
“你什么时候去学校?”“你答应得好好的,怎么又说话不算数?”这种追问和指责,会立刻将孩子从假期中建立起的微弱安全感击碎。
他会立刻进入防御状态,要么用沉默对抗,要么用激烈的言语冲突来回击。
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亲子关系退回冰点,让复学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
雷区二:盲目鼓励与打鸡血——无效的“隔靴搔痒”
“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没关系,我们重新开始就好!”这类看似积极的鼓励,在孩子听来可能非常苍白。
因为他面临的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他的内心充满了具体的困难和恐惧,而泛泛的鼓励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让他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从而关闭心门。
雷区三:包办代替与哀求——剥夺力量的“温柔陷阱”
有的家长会忍不住去帮孩子联系老师、整理书包,甚至低声下气地哀求。
这种方式传递出的信息是:“你自己做不到,必须靠我。”这恰恰会削弱孩子本就不足的自信心和自我负责的意识。
复学终究是他自己的战役,家长无法代替他上场。包办和哀求,只会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无能。
三、 鱼和海教育:化“推力”为“引力”,三步帮孩子开启复学路
我们的专业指导师团队会通过线上1对1深度服务,陪伴家长完成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
第一步:稳住心态,给关系“做减法”——停止内耗
当孩子复学出现反复时,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氧气。
我们的指导师会首先帮助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正如第一点所分析),从而放下焦虑和指责。
具体做法:
按下“暂停键”: 主动和孩子进行一次非暴力沟通。你可以说:“儿子/女儿,我看你最近没提上学的事,我想你可能有自己的难处和考虑。没关系,爸爸妈妈不催你,我们相信你对自己的事有安排。无论你做什么决定,家都是你的后盾。”——这段话的核心是“卸压”,把复学的责任温和地交还给孩子,同时传递无条件的接纳。
回归“正常生活”: 停止所有围绕“上学”话题的特别关注。该吃饭吃饭,该聊天聊天,聊点轻松的话题,让家庭氛围从“备战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流中。这能极大地减少亲子间的情绪内耗。
第二步:深度共情,为情绪“找出口”——疏通堵点
孩子内心的“不敢”是堵住复学之路的巨石。
这块石头,需要家长用共情的“凿子”一点点敲开。
我们会训练家长共情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孩子的日常言行,精准找到他恐惧的核心点。
具体做法:
创造安全的倾诉环境: 在关系缓和后,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散步或一起做家务时,尝试开启对话。“我猜,想到要回学校,可能会有点紧张和害怕吧?要是换做是我,离开那么久,可能也会担心很多事。”——用“猜测”和“自我代入”的方式,帮孩子把难以名状的恐惧情绪表达出来。
倾听,而非说服: 当孩子终于愿意开口,哪怕只是抱怨和牢骚,请务必管住自己“教育”和“给建议”的冲动。你只需要认真地听,偶尔回应“嗯,我明白了”、“这确实很让人头疼”。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疗愈。 当他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内心的堵塞感就会开始松动。
![]()
第三步:小步渐进,帮能力“充充电”——重建自信
当情绪疏通,关系回暖,我们才能开始着手重建孩子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复学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个需要拆解目标的“系统工程”。
具体做法:
从“最小行动单元”开始: 与指导师一起,制定一个“复学预备计划”。这个计划里,完全没有“背上书包去上学”这个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本周和关系好的同学线上聊一次天”、“每天固定时间离开卧室在书房坐一会儿”、“周末和妈妈一起去学校周边逛一圈”。这些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能让孩子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重新触摸与“学校”相关的元素,逐步脱敏。
聚焦“过程”,庆祝“微小的成功”: 无论孩子完成了多小的一个步骤,比如他今天主动提到了某个老师的名字,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宝贝,我看到你刚才在查资料了,这种为自己负责的态度真好!”——这种针对“过程”和“态度”的鼓励,才能真正滋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四、 结语:从“复学”到“复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当下的“停滞”,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被深刻理解的转折点。
我们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回到学校这个物理空间,而是帮助他找回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待。
当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力量与阳光,复学,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这条路或许曲折,但您不必独自摸索。
鱼和海教育愿意成为您身边最专业、最温暖的同行者,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成功经验,陪您一起,静待花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