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荒野里的狼群,从不会白白放过一块猎物。
它们并不急于撕咬,而是先围着打转,嗅一嗅猎物的恐惧,等它自己虚弱下去,再优雅地下口。
人世间的某些场景,与动物并无二致。
区别只在于——狼靠獠牙,人靠套路。
人之掠食,披着外衣,所设的陷阱,也长在人心的贪与惧之间。
10月27日,据报道,浙江宁波一位网友爆料:
去理发店剪了次头发,结果花了6万元。
![]()
他说,本来只是剪个头,结果理发师说他头上有红疹,免费帮忙看看。再一检查,说有虫卵,得用药水清理。
一支880元,用了30支。
然后再来一句:要不办个套餐吧,后续治疗也能从里扣。
当场刷卡6万,事后越想越不对劲。
当记者联系了那家理发店,得到的回答是:
“我只是服务员,不清楚情况,不便提供管理者电话。”
随后当地市监部门回应:已接到投诉,正在调查。
大家应该能窥见一些熟悉的身影:
从美容院、养生馆,到理发、按摩、牙科、美甲店……
套路的逻辑从没变过,只不过“虫卵”“堵塞”“毒素”“亚健康”“气色不好”等等恐惧被利用,成了他们最会用的吓人词。
在心理学上,这叫制造危机感。
先让你觉得有问题,再让你觉得他们能解决。
这套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先唤起你的恐惧。
这其实已经成了一门心理学意义上的生意。
人类从古到今,都对“未知的病与风险”有天然的焦虑。
理发师懂不懂医学并不重要,只要他说得足够肯定,受害者的思考能力就被恐惧短暂劫持。
此时理性退场,本能接管。
很多人事后都会自责:“怎么能信这种鬼话?”
这其实是普通人在人情逻辑下的正常反应。
你去理发店,不是带着防备去的。
在一个看似安全的场景里,最容易放下戒备。
那一刻,人不是被欺骗,而是被社交氛围所瓦解。
这才是这些“套路”的高明之处。
他们不靠恐吓赚钱,而是靠人性中的焦虑、恐惧赚钱。
理发店为什么敢收6万?
因为他们知道,事后投诉、取证、维权的成本极高。
你要拿到票据,要证明他们诱导,要找工商举报,要耗精力、时间。
而他们只需要一句话:“顾客自愿消费。”
一纸签字,很容易就能让人哑口无言。
当商家懂心理、懂法律漏洞、懂舆情应对,而消费者只能凭情绪上阵,这场博弈从一开始就不对称。
因为他们清楚,大多数人,只想“算了”。
其实这种美其名曰服务业,我觉得现在已经变味了。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早已异化成一种“心理掠夺业”。
他们靠的不是手艺,而是对人性的拿捏。
“虫卵”有可能并不存在,“堵塞”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恐惧”是真的。
而只要恐惧存在,他们的市场就永远不会消失。
套路千变万化,目的都一样:
让你心虚,让你买单。
如果从社会学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制度性沉默的后果。
为什么这些店敢这样做?
因为监管缺位,因为处罚太轻,因为维权太难。
更深层的原因,是商业伦理的塌陷。
当社会舆论默认“智商税”只是“自己活该”,当人们开始笑话被骗者“天真”,那些真正该被追责的人,反而成了赢家。
每一次受害者的自责,都是加害者最好的庇护。
因为只要大家相信“被骗是活该”,那他们的下一单,就已经稳了。
其实像这类骗局的本质,其实不是钱的问题。
而是信任的崩塌。
理发师不再只是理发师,他成了一个潜在的掠食者。
顾客不再是顾客,而是被等待宰割的“目标客户”。
商业环境的信任度一旦崩塌,受伤的就不只是消费者,还有整个行业。
这正是“套路经济”的毒性所在:
它消耗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储备。
套路无处不在,只是金额大小不同。
久而久之,人开始形成一种心理:
被骗不可怕,被当傻子才可怕。
人们开始害怕花钱,开始怀疑服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不得不说,在今天,太多人只看见“利”,忘了“理”。
忘了商业的底线,是诚实,忘了服务的价值,是信任。
每一个“套路”都是一面镜子。
照出人心的贪,也照出某些制度的缺。
如果一个社会开始默认“坑蒙拐骗”只是聪明,那受害的,不只是消费者,而是整个商业的信用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