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信于民” 四字,虽简却重,是贯穿中国历史的治国要义。其源头可追溯至战国商鞅变法时的 “徙木立信”,这则典故不仅记录了一次制度变革的开端,更藏着政权与民众共生的深层哲理 —— 唯有赢得民心信任,政令方能通行,国家方能稳固。
![]()
一、徙木立信:以行筑信的破局之道
战国时,秦国积弱,商鞅携变法之策入秦,却面临最大阻碍:民众对官府长期失信。于是,他在咸阳城门立三丈之木,宣告 “能徙者予五十金”。起初百姓皆疑,以为官府又设圈套,直至一勇者试徙,商鞅即刻兑现赏金。此举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是打破 “官民隔阂” 的关键一击 —— 用看得见的行动,取代空泛的政令,让民众真切感受到 “官府守诺”。
此前,秦国法令朝令夕改,官吏鱼肉百姓,民众早已 “闻令而却步”。商鞅的 “徙木”,不是简单的赏罚,而是用 “信” 重塑官民关系:官府先放下权威姿态,以兑现承诺证明 “法令非虚”,民众才会从 “怀疑” 转向 “信服”。这便如《管子》所言:“信者,天下之大宝也”,信任的建立,往往始于一次微小却坚定的行动。
![]()
二、信之守失:治国安邦的双刃剑
取信于民难,守信更难,失信则危在旦夕。春秋时,鲁庄公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赢得曹刿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的认可,最终以弱胜强;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以国家信用为赌注,最终犬戎来犯时无人救援,身死国灭。
两者对比,哲理昭然:民众的信任,是政权最坚实的根基。商鞅立信后,秦国百姓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终成七雄之首;而幽王失信,实则是斩断了与民众的纽带 —— 当民众不再相信政权的 “信号”,再强大的武力、再华丽的政令,都不过是空中楼阁。这恰印证了 “民无信不立” 的古训:失去信任,便失去了治国的根本。
![]()
“徙木立信” 已过两千余年,但其蕴含的 “取信于民” 哲理从未过时。无论是古代治国,还是今日社会治理,信任始终是连接管理者与民众的桥梁。它提醒我们:信任不是凭空而来,需以行动浇灌;不是一劳永逸,需以敬畏守护。唯有始终将 “民信” 置于首位,方能行稳致远,这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