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前线理论圈)
熙宁变法以理财为核心,王安石力图通过改革实现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政治理想。然而,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加之执行过程中的偏差,遭遇层层阻力,致使其两度被罢相位,最终退隐江宁。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新法尽废,变法宣告失败。次年,王安石在忧愤中病逝。但其倡导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以及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新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学界公认,王安石是北宋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家之一,其变法实践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
以武止戈 以德怀远
宋神宗即位之初,辽、西夏等部族不断侵扰北宋边境地区,边防压力日益加剧。针对这一形势,王安石在奏疏中提出:“若国力衰弱,即便如周文王般德高望重,也难以避免战略调整。”基于这一判断,他在处理边疆事务时主张军事防御与外交协调并重,但强调必须以强化军事实力为根本,辅以德政怀柔的政策组合。
![]()
面对西夏崛起对北宋西北边境的威胁,王安石采纳王韶所献《平戎策》,主导推行“熙河开边”战略:首先支持王韶发动熙河之役,相继收复宕、叠、洮、岷、河、临六州,拓疆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战略包围;其次在收复的河湟地区设立熙州、通远军等行政机构,将新拓疆域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同时通过屯田、市易、兴办官学等措施促进边疆经济文化发展,践行以经济促稳定的治理理念;此外对羌族、吐蕃等部落实施招抚分化,使其归附宋朝从而孤立西夏。该战略以军事威慑为后盾,以政治经济手段为依托,既通过武力收复失地,又通过教化巩固统治,最终成功恢复对河湟地区控制权,扭转了北宋对西夏的战略被动局面。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虽确立了基本疆界,但部分缓冲地带的管理细则长期悬而未决,导致后续因耕地归属、越界放牧、边防哨所设置等问题频发摩擦。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廷在雄州组建乡巡弓手加强边界巡逻,辽朝以越界为由派遣骑兵进入宋境,双方在拒马河形成对峙,辽兵甚至一度逼近雄州城下。面对这一危机,王安石认为冲突源于宋方主动巡边,坚决反对武力对抗,提出“若争小事,恐坏大计”的警示,主张“以柔静待契丹”的审慎外交策略。他建议暂时退让以集中力量对付西夏,同时采纳经略使孙永的建议,下令雄州归信、容城县撤除边境巡逻,避免因日常摩擦升级为全面冲突。
为巩固统治,北宋前期对边疆实行严格封闭管控,严禁蕃汉民间往来。王安石突破“祖宗之法”的束缚,以开放姿态重构边疆治理体系。他提出“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理念,废除了前期对蕃汉土地典买的严苛限制,允许边疆汉族与蕃民自由买卖、租赁土地,并赋予蕃民完整的土地处置权,有效促进了蕃汉民众的经济交流与民族融合。针对边疆土地常被汉族豪强低价强占或典买,导致蕃民失地流亡的突出问题,王安石通过规范土地交易程序、完善契约制度等措施,有力遏制了豪强兼并行为,切实保障了蕃民的土地权益,显著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刚正不阿 清廉自守
![]()
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其廉洁自持的风范始终备受推崇。即便政见相左者亦不得不承认其德行高洁,为世所仰。早年在舍人院任职时,王安石按例代人撰文作画本可收取酬劳,他却分文不取。曾有人赠他三百瓶美酒,他坚决拒收,酒坛只得堆放在院墙边。离任后,同僚祖泽之竟私自瓜分这些酒品,王安石闻讯后震怒,坚持追究其受贿之责。任舒州通判期间,丰南知县陈圣为谋求升迁,携二百两白银登门拜访。王安石当即识破其跑官意图,严肃追问资金来源。当陈圣辩称出自俸禄时,王安石直言质疑:“我的俸禄多一倍尚且拮据,你这钱来路可疑。”最终在考核中写下“品行稍有瑕疵”的评语,使陈圣升迁无望。
据史料记载,曾有客人携带两件珍宝拜访王安石:一面能远照两百里的古镜,一块呵气成墨的宝砚。王安石故意询问宝物价值。待客人夸耀后,他风趣地回应:“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小,何需照两百里的镜子?我写字必先取水磨墨,就算砚台能呵出一担水也无用。”这番机智的应答,既婉拒了馈赠,又彰显了其务实清廉的为政理念。后来担任宰相时,王安石患喘疾需用紫团山人参医治。有官员献上此药,他断然拒绝:“我一生未食此参,也活到今天;即便不吃,难道就会立刻死去?”固守着“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本心。
这种对物质享受的极度漠视,甚至延伸到了生活琐事之中。他生活极为简朴,日常不修边幅。文人苏洵曾批评他“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因面色黧黑,幕僚误以为他患病,请大夫诊治。大夫说是污垢所致,建议用澡豆洗脸,并赠予澡豆。王安石却笑道:“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在饮食上,王安石也非常节俭。他习惯就近取食,哪道菜方便就吃哪道。曾有人以为他偏爱鹿肉丝,因其在餐桌上专夹此菜。后来将其他菜肴置于其面前时,王安石也只吃眼前之食,对远处的鹿肉丝视而不见。他一生滴酒不沾,任群牧司时,包拯邀同僚赏花宴饮并亲自敬酒,王安石仍以茶代酒,不改其志。宴请宾客时,王安石亦不喜铺张。任宰相期间,有一次,其儿女亲家萧氏子来拜访他,王安石邀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盛服前往,以为相府必然盛宴招待。然而,王安石安排的宴席非常简单,只有几杯酒、两块胡饼和四块切成块的猪肉,以及一小盆清汤寡水的菜汤。萧氏子因为平时生活较为奢侈,吃不惯,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则毫不介意,将剩下的饼边取来自己吃了。这让萧氏子感到非常惭愧,最终匆匆告辞。
王安石因一生秉持清介自守的为官之道,拒收贿赂、不谋私利的清廉作风与刚正不阿的品格,终赢得“拗相公”的雅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这句诗,恰是其为官为人的精神写照。这位北宋改革家在积贫积弱的朝局中开辟新境:在治国理念上,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革新举措,以务实作风破解财政困局;在民族关系中,秉持以武止戈、以德怀远的原则;在个人操守上,清廉自守、不计毁誉,树立了士大夫精神的丰碑,至今为后世所推崇。
作者:冯婷婷(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第10期
责任编辑:金蕾蕾
网络编辑:刘一璇
美术编辑:陈美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