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30年的免费家庭民俗馆,面临拆迁已闭馆两三年。11月7日,上海浦东新区朱先生打进华商报大风新闻热线,称多次向当地政府反映异地搬馆的诉求,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浦东新区曹路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曾经协调给找地方,“都在为他这个事情努力。”
>>>免费开放
藏品有几千件老物件,青花瓷壶曾给解放军泡过茶
11月7日受访时,朱先生为父亲呕心沥血创办的家庭民俗馆感到惋惜。
上世纪90年代,父亲朱银根在浦东新区曹路镇顾东村船板桥134号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这家家庭博物馆。
![]()
家庭博物馆以老人名字命名
“房子就是我们自己的房子,上下两层,面积有100多平方米,这里是我母亲的房子,是我父母在住,产证是在我母亲名下,包括我和我儿子都享有。如果将来安置的话,我们都包括在内。”
![]()
博物馆面积有100多平方米
朱先生称家庭民俗馆是85岁父亲一辈子的心血,“我们的藏品是几千件的老物件,主要是瓷器、木器、乐器、计量器、纺纱锭子等,其中还有一件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青花瓷茶水壶。”
回顾起这段历史,朱先生称这件青花瓷壶是传家宝,“它是我外婆家的。1949年6月份,解放军战士休整,当时住在我外婆家一间客堂里,我外婆用这把壶泡水给解放军喝。”
![]()
朱先生称这件青花瓷壶是传家宝
>>>昔日荣耀
民俗馆免费开放30年,老人获40多本荣誉证书
朱先生感慨万千,“2017年我们在浦东新区市民中心也办展了,办了有两三年,两个月换一批展品,都是蛮好的。”
朱先生向记者展示父亲和他获得的荣誉,称当年办曹路文化展览,还从父亲手里拿过不少展品,“我父亲获得的荣誉证书有40多本,都是当地以及有关单位和企业颁发的。当初镇里还出钱为我父亲办过民国时期瓷器研讨会,过去办展邀请很多,镇政府需要的时候,我们都积极出展。”
![]()
![]()
老人获40多本荣誉证书
记者看到,老先生的作品曾入选浦东协会收藏协会成果展览,还曾获得浦东新区曹路镇第二届文化艺术节“艺苑拾贝”民间收藏展优秀奖。
朱先生自豪地称:“我们民俗馆已经免费对外开放近30年,媒体也做过报道。上海当初有63家家庭博物馆,我们是其中之一,现在有的拆掉不存在了,有的搬迁了,浦东新区像我们这样成规模的家庭博物馆没有几家,他们的藏品没有我们这么多。”
![]()
老人家里堆满了物品
>>>面临拆迁
房屋裂缝难开馆办展,藏品打包连卫生间都塞满
朱先生遗憾地表示,面临搬迁未果,家庭民俗馆已闭馆两三年。
“2021年到2022年碰到拆迁,当时拆了一半,说另一半第二年再拆,第二批拆时一并解决,但一等就是两三年,后面盖的都拆掉了,反而老的部分没拆。当时拆迁组说,如果我要异地安置,那其他村民会看样学样。但我认为,队没了还有村,村没了还有镇,本身是可以流转的。”
对于拆迁为何停滞,朱先生回应称是有人反映问题,诉求不一,“有的是拆房要拿补偿,有的是要分房。”
朱先生拍图为证,称拆房导致房屋出现裂缝,“一部分拆掉了,还有一部分没拆。这些都是老房子,是空心砖楼板房,也不抗震,所以开馆办展不太安全。”
“本来办得好好的民俗馆,把我们这样就弄没了。现在部分展品已经打了百十包了,分了好几个地方放,我父母的大床底下都是,就连卫生间里都堆满,还有部分藏品是放在已经拆掉的房子里。”
朱先生坦言:“几千件的藏品都不容易呀,却无处安顿。我们传承民俗文化,我父亲今年已经85岁了,而且生了大病,他的心愿就是一定要把民俗馆保留下来。现在传到我手里,我今年也是快60岁的人了,我也想把它办好。”
>>>简单诉求
“合法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想自己出钱异地搬馆”
朱先生坦言:“本来想着看能不能就在农村异地搬迁,我们规整好,办得稍微正规一点,把展橱展柜做统一。但是现在就没地方搬,镇里也不让我们搬。我们的诉求很简单,没有提新建等什么其他要求,我们不要政府的钱,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法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出钱异地搬馆,让家庭民俗馆能继续办下去。”
朱先生向村里和曹路镇政府反映,“我们这里还是农村三级管理,原来的生产队没了,去找村委会也没用,村里是听镇里。我多次跟镇上反映,一直没解决问题。我们让他们到我们家里来看一看实际情况,他们派来的工作人员看后回去说,这些东西都涉及私人的财产,跟镇里说不搭界。”
朱先生认为,要想解决并非难事,“其实农村有地方,有空的宅基地。我们是弘扬地方民俗文化,不是搞歪门邪道。去年下半年,一个搞文化的工作人员上门来,他也是实事求是,说这个要多部门协调,但是到现在没有结果。”
通过信访渠道他得到答复,“他们说这个房子不是我的,它是属于我母亲的,是我母亲名下的私人房子,这是我们自己的房子。我要信访答复件,也说过期了,没有出,所以至今问题没解决,我就一直在向镇里反映。”
>>>当地回应
“曾经协调给找地方,好像村里面都比较支持他”
11月7日,记者联系浦东新区曹路镇,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了信访办的联系电话,并称媒体采访应该需要联系负责宣传口的部门,“具体处理和目前的进度,我这边并不掌握。”
11月8日,记者再次联系曹路镇,信访办工作人员留下记者的联系电话,称可以向领导反馈,了解此事的进展。
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该怎么去协调或者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答复内容肯定给到他了,跟他也解释过很多次。不能说没有解决,大家都在为他这个事情努力,具体有些是做不到的事情,你要政府再怎么去做违反政策的,谁敢去做?”
工作人员承认,曹路镇文化服务中心参与此事处理,“据我们了解,我们文化服务中心已经给过他答复。我们曾经协调给他找地方,这个肯定是有的,好像村里面都比较支持他的,但村里肯定给他解决不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信访只是一个协调部门,具体怎么处理,肯定是村里和我们文化中心来帮他解决。我们信访帮他联系处置部门,包括我们分管的镇长,还有管宣传的领导都接待过他,都帮他想了很多对策。”
工作人员打比方,“许多问题也不要说得太白,比方说问我借1块钱,我有5毛钱,我救济给了5毛钱,但是他再次要1块钱。”
此外,记者多次致电曹路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均未获有效回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华 编辑 刘梦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