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摄影入围作品《旅途中的人文拼图》组图节选。图为陕西西安钟楼。受访者供图
![]()
视频获奖作品《有一群人——浪漫下南洋的他们》截图。图为视频主创龙沁(右)与当地娘惹餐厅主厨一起搓汤圆。受访者供图
![]()
摄影获奖作品《传承之手·喀什土陶》。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匠人在专注制作当地土陶。受访者供图
![]()
最佳创意荣誉获奖作品《线狮少年》视频截图。图为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兴贤少年线狮队”领队陈吉宏正在制作线狮。受访者供图
扫描二维码看“融”观中国主页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Z世代“拍遗产·讲故事”文明互鉴活动成果发布会暨2026年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发布会现场,青年创作者齐聚一堂,展映获奖作品、分享创作心得。从傩戏、皮影、打铁花等民俗表演,到青铜器、点翠、喀什土陶等艺术瑰宝,再到北京中轴线、响堂山石窟、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史迹建筑,青年镜头下的文化遗产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样貌与活力。
被打动,激发表达欲
锣鼓声声震耳,一张张表情夸张的彩绘面具在火光中闪动。当高亢悠长的吟唱伴着唢呐声响起,展厅内的观众无不屏气凝神,宛如亲临古老的傩戏祈福现场……大屏幕上,获奖AI作品《傩》正在展映。
“我们选择傩戏,起初是被仪式的震撼吸引。”作品主创之一、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张梓杰说,“深入了解后发现,如此盛大神秘的仪式,为的就是那句‘人有难,方有傩,见傩者,百病消’,一切都源于百姓对平安健康的朴素祈愿。这让我们很受触动。”
“拍遗产·讲故事”活动设置AI、短视频、摄影三个赛道,鼓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Z世代青年以多元媒介讲述文化遗产故事。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近千份参赛作品,来自海内外50余所高校及机构。
领奖台上,不少获奖者讲起自己的创作故事。和张梓杰类似,许多人都有一个被文化遗产打动的瞬间,这在他们心中种下表达的种子。
龙沁是短视频作品《有一群人——浪漫下南洋的他们》的主创之一。作为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她从小吃娘惹餐,知道峇峇娘惹是早期中国移民与马来西亚原住民通婚的后裔,但是从未深入了解过这个群体的历史和习俗。
直到一次冬至,她走进峇峇娘惹的家庭,和他们聊家常、搓汤圆。生活点滴细节中,两种文化交融的印记让她着迷。“代表团圆的中华汤圆,用的糖浆却是带有浓郁马来西亚本土风味的马六甲糖;还有他们创造的‘峇峇话’,是福建话、马来语和英语的融合,听起来亲切又有生命力!”
短片《更吹落,星如雨》记录了山西晋城的打铁花表演,使用穿越机拍摄,让观众用第一人称视角感受铁花飞溅的瞬间,获得最佳短视频荣誉。
谈到为何在视觉效果上下功夫,作品主创之一韩丰赫说:“我一直坚信,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拍得更真更美,才能吸引更多人愿意了解、愿意传承。”
他回忆:“拍摄时,铁花会溅在我们的衣服上,器材也会受到相应的损耗。但铁花扬起的那一刻,我们被深深震撼了,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记录的价值远大于这些器材的价值。”
是工具,也是新灵感
本次活动专设AI赛道,设置“优秀作品”“最佳创意”“最佳视听”等奖项,共有17个作品获奖或入围。
“在人工智能与影像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青年创作者深谙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内在逻辑,通过技术赋能,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动承办团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飞感叹。
“在我看来,AIGC始终服务于影片创作,是生成画面的工具,需要配合其他音效、调色、剪辑等常规流程。”张梓杰说。但他也发现,AI的参与确实让作品《傩》有了独特“风味”。“它能生成现实中拍不出来的画面,让整个影片的叙事风格更加写意,视觉风格更加震撼、冲击力更强。”
对于《澳门记忆·大三巴牌坊》的主创之一裴天立来说,AI是创作的重要协助者,改变了自己讲故事的思路。2024年,他从湖北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读书,此前,他对澳门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只知道大三巴牌坊是这里的著名景点。
“亲眼见到大三巴牌坊、了解它的历史后,我一下子被吸引了——这竟然是一座教堂被焚毁留下的废墟!”裴天立回忆,“虽然建筑损坏了,但留下的断壁残垣却成了整个澳门的文化地标,见证这座城市从被殖民到取得今天的成就。这不就像凤凰涅槃吗?毁灭不是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
这样的感触,最终变成作品里一组颇具奇幻色彩的镜头:圣保禄教堂被熊熊大火吞没后,一只火凤凰从浓黑烟尘里飞出,发出的金光逐渐照亮整片天空,最终清晰照映出当今大三巴牌坊的面貌。
“AI根据提示词和分镜头,理解我们想要的画面效果,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它在‘发挥’想象力。”裴天立说,“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给历史故事增加一些神话色彩,在还原历史之外,更传递一种氛围和情感。”
作品《大河向东流》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融合仰韶彩陶、《黄河大合唱》、贺兰山岩画等元素,将黄河流经的9个省份的神话传说、地理标志、典籍故事、特色文物、民俗传统等串联在一起。
“以往作品大多只能呈现其中某一个领域或事件,AI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更完整直观地展示黄河源远流长的历史,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主创之一、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郝素贤说。
戴上墨镜组乐队的十二生肖,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真理的青年董仲舒,进行星际漫游的青铜少年……AI赛道的作品尤其充满想象力。
参与作品评审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王娅姝说:“评审过程中,我们看到大量把前沿技术、新锐思考和传统文脉、文明源流相结合的有效探索。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过程。”
再创造,带着使命感
在许多青年创作者看来,拍遗产最大的挑战,在于准确地呈现遗产。
“当地人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傩戏是他们精神的凝结。”张梓杰说,“我们作为外地人,必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虚心学习,在尊重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
除了打铁花,韩丰赫和团队还拍摄过云南傣族紧那罗舞、黎族织锦、彝族毕摩……“我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尤其感兴趣。当你深入民族村落,静下心来融入他们,展现他们最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不需要人为编排,就是很好的故事。”
但拍遗产的意义并不止步于“还原”。在记录过程中,许多青年创作者发现:随着传承断层、外来文化冲击,当前遗产保护面临种种挑战。如何发挥自身特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也是青年创作者关注的议题。
“我们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接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和思想,必须把握机遇,创新传播形式、传播理念,为传承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张梓杰说。
在龙沁看来,Z世代青年的优势在于开放的心态与创造力。“我们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慢慢学会了欣赏差异;我们熟悉影像、音乐和社交媒体,能用这些工具让文化传播更生动、更有共鸣。”
“以前我认为传承就是保存,但当我真正走进峇峇娘惹的生活、完成这部作品后,我相信传承应该是一种‘再创造’。”她感叹,“只有年轻人愿意去理解、去表达,文化才能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对于韩丰赫来说,自己传承文化遗产的优势在于一腔“青春热血”。作为在校生,他没有固定经济收入。“去年,我把之前拍片子得到的全部奖金都拿来记录正在消失的小众文化遗产。可能这些作品不会激起多大波澜,也无法带来太多收益,但我必须做点什么,不能坐视不管。”
《线狮少年》的主创刘圣辉与团队成员都是福建宁德本地人。“线狮是国家级非遗,是我们家乡活着的、流动的文化符号,但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传承面临危机。现在有一群少年正传承着这一遗产,十分难能可贵。我们正在执行每年一部公益纪录片计划,选择拍摄这个主题,是希望更多人看见它的价值。”
从被打动,到借助技术表达,再到带着使命感去“再创造”,这正是Z世代青年与文化遗产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据了解,活动将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澳门MUST国际青年电影节、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等平台合作,开展优秀作品巡展与国际推广活动,让更多青年创作的优秀遗产故事“活”起来、“传”开去。
“人们常说,Z世代在互联网和全球化中长大,和遗产的距离比老一辈更遥远。但我不这么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本科生李家仪说。本次活动由6名青年教师与16名学生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她是青年评审团的一员。
“参与评审的过程中,我看到创作者有一种迫切的愿望、一种默契的责任,那就是不让文化遗产成为遗憾的艺术,不让它只存在博物馆和古迹堆里。”在她看来,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拉近了年轻群体与古老遗产的距离。(本报记者 霍旻含)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0日第08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