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皋领了元帅令,带领岳云下山林……”清晨的旧州镇詹家屯村,锣鼓声穿透晨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守兴头戴面具、手持刀剑,唱起了精忠爱国的英雄故事。他苍劲雄浑的地戏唱腔,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到金戈铁马的时代。
这里是安顺,全国屯堡文化核心分布区与活态传承高地——100余个屯堡村寨星罗棋布,23个中国传统村落保存完好,20余万屯堡人在此世代聚居、繁衍生息,坐拥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六百年风雨沧桑,屯堡文化在这片土地不仅未曾褪色,反而在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焕发蓬勃生机,成为跨越世纪的文化瑰宝。
![]()
屯堡村寨
坚守:六百年文脉筑根基
屯堡文化的诞生,与明代军事历史紧密相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30万大军“调北征南”,平定西南后推行“卫所屯田”制度,官兵携家眷就地屯驻,孕育出兼具中原文明基因与戍边精神内核的屯堡文化。
岁月流转,六百年文脉依旧薪火不熄:江淮余韵的屯堡方言依旧鲜活,青蓝交织的凤阳汉装代代相传,依山垒砌的石头建筑固若金汤,粗犷雄浑的地戏唱腔穿透时空,灵动的花灯歌舞映照烟火,还有至今仍滋养农田的鲍家屯古水利工程——这些承载着明代军民融合印记的文化元素,构成了当下屯堡文化的鲜活肌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跨越世纪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
凤阳汉装 吴忠贤 摄
这份穿越六百年的文化坚守,绝非偶然天成,而是顶层设计的系统性谋划与强力支撑。近年来,安顺始终将屯堡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发展全局,明确屯堡文化为“三大核心吸引物”之一,以法治为基、以规划为纲、以机制为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
屯堡地戏
2023年以来,我市通过修订《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区规划》《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等,强化屯堡文化的政策倾斜与资源保障。2025年,《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2025-2035)》的出台,更为屯堡文化未来勾勒出十年的发展蓝图。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启动屯堡文化数据库建设工作,运用大数据和科技等手段对屯堡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性保护和利用,构建集屯堡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等为一体的文化数据库。强化文化研究与学术支撑,深入开展屯堡文化资源普查调查,开展专项课题、重点课题等研究,取得系列成果,让六百年文脉得以生生不息,延传至今。
传承:多维赋能续薪火
“传统不是尘封的古董,得让它活在当下。”屯堡木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鲍波,道出了屯堡文化传承的关键。
作为年轻一辈的传承人,鲍波也曾面临“守艺还是谋生”的选择,如今他却有了新的底气——2024年在旧州镇政府的支持和引进下,他将工作室从老家深巷中搬至旧州古镇老街,作为屯堡文化体验馆,用于屯堡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此后,鲍波也经常受邀走进多所学校开展手工艺教学和屯堡文化宣传,播撒屯堡文化种子。
![]()
鲍波屯雕工作室文创产品展示区
从面临“守艺还是谋生”的抉择,到在政府支持下升级工作室为文化体验馆,再到走进校园播撒传承种子……鲍波的故事正是我市培育青年人才、激活非遗内生动力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安顺聚焦屯堡文化传承发展需求,通过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精准挖掘培育本土专业人才,依托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培育中青年研究型人才;实施“屯堡文化进校园”工程,在10所中小学组建少儿地戏队、花灯社团,累计培育非遗新生代超1200人;通过“青年传承人培育计划”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守正创新,举办首届屯堡景区“金牌解说员”比赛,以专业力量讲好屯堡故事。
![]()
旧州镇中心小学地戏表演队
与此同时,安顺持续拓展传承场景、完善保障体系。依托生活体验馆、景区非遗实践基地,开展地戏教学、面具雕刻等体验活动;设立屯堡文化专项基金,支持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等关键项目;完成300余个屯堡村寨资源普查并建立数字化档案,扶持重建10支地戏队、复苏9支花灯队,设立7个“屯堡花灯传承基地”,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67项、市级230项。对本寨、云山屯等历史遗存坚持“修旧如旧”,推动静态“历史地标”向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会客厅”转变。
融合:文化IP破圈共生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安顺屯堡文化迎来高光时刻:天龙屯堡景区内游客品大碗茶、赏地戏,云峰景区明代市集、古风剧游重现大明烟火,旧州古镇多元业态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屯堡风情。数据显示,2025年“双节”期间,全市屯堡景区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900万元;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同比增长109.46%,成为假期“顶流”。
![]()
安顺古城内,地戏路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看。
从保护传承到创新融合,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体验,近年来,安顺以创新实践让六百年屯堡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新彩。
全域联动释放文旅势能——安顺以“串珠成链”思路整合核心资源,构建“大明风华·江南遗韵”文旅图景;强化与黄果树、花江峡谷大桥等世界级资源联动,推进“黄龙屯格古”一体化发展,形成“山水与文化共舞”新格局。各景区常态化开展地戏、花灯路演,打造“白天观景、夜间赏戏”模式,推出赏花季、长桌宴等特色活动,让屯堡风情可感可及。
多维传播让文化破圈生长——新媒体赋能下,地戏表情包、卡通形象“安安”“顺顺”圈粉无数,“百堂地戏闹元宵”等60余场民俗活动吸引超100万人次参与;创新“四演”模式,推动地戏、花灯赴省外展演30余场,获央视报道并走进驻华使节推介会;通过“电影+非遗”跨界联动、“千里屯堡文化廊道”跨省共建,拓宽文化传播边界。
![]()
安顺地戏走进江苏南通演出。资料图
文艺创作与产业延伸让文化价值落地——《大明屯堡》《屯堡长歌》等舞台精品绽放光彩,文创产品、特色餐饮、主题民宿形成集群效应,112家屯堡主题民宿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支撑,为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六百年风雨沧桑,六百年薪火相传。安顺屯堡文化在系统性保护中守根脉,在活态传承中育新机,在创新融合中拓边界,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从“活化石”到“活生态”的蜕变。这座跨越六个世纪的文化瑰宝,将继续以开放包容之姿,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崭新篇章。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