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每个家族都有族谱,也就是记录了一大家人血脉传承的书。
有意思的是,在有一些大家族的族谱里不光写着已经出生的人,还会提前给没影儿的后代留好名字——不光定好“字辈”(就是三字名中,第二个字),还会按字辈编好完整的名字,有时候编一代,有时候甚至编好几代,哪怕不知道以后会生几个孩子,先囤一批名字再说,这部分内容在族谱里占得还不少。
![]()
可能有人会问:古人是不是太闲了,没事干才给没出生的孩子取名?其实完全不是!核心就俩字:省事。
那时候家族人口多、繁衍又快,基本上30年就得修一次族谱,不然新增的子孙太多,血脉关系很容易乱。可编族谱可是大工程,大家平时都靠种地过日子,平时忙着下地干活,根本没多少空闲时间聚在一起;更关键的是,官府不喜欢老百姓整天扎堆儿,怕乱了秩序,总催着家族赶紧把族谱编完。
所以大家族就想了个聪明办法:提前让族里有威望的人号召各个家庭先按照字辈取一批名字,下次修订族谱时候直接用就行。
孩子生了就写上生辰八字,也就是生日。夭折了也标注一下,如果啥也没标记,就是不存在这个人,后续在他父亲没了之后(去世的人也会做日期标记),这些不存在的儿子也就一起删了。
![]()
还有个重要原因,别看名字是三个字,但第一个字是姓氏,第二个字是字辈,都是不能动的,真正能自己选的就剩最后一个字。可适合取名的字就那么些,得好听、寓意好,还不能太生僻,常用的好字本来就不多,要是各自给孩子取名,很容易重名,到时候核对族谱还得一个个改,特别麻烦。
提前统一囤好名字,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为了省事儿。
这么一来,效率可就高多了,以前十天半个月的工程,可能两三天就完成了。
![]()
现在可不一样了,生活节奏变得飞快,大家忙着工作、生活,而且出生率也没以前高了,家族人口增长特别慢。原来30年一次的族谱修订,现在很少有人坚持了,就算修,也只是简单补几个名字的“小修”;更别说以前那种大规模整理的大修,大多要等上100年,甚至很多家族早就不修族谱了,给孩子取名也不再按族谱里的字辈来。
或许等两岸统一了,很多分开多年的亲人要寻根认祖,在大陆有族谱的人,就可能会遇到,就算双方没见过面,却能凭着老族谱叫出他们的名字。
古人这操作,看着有点怪,其实既适应了种地时候的忙碌生活,又顺着官府的规矩来,还能避免重名麻烦,最后还成了连接亲人的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