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元前 284 年,五国联军正式从西面出兵伐齐,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调动燕国的举国之兵交给乐毅伐齐,同时,秦国和三晋也各派出一支军队参战,韩王甚至授予乐毅相印。而楚国虽然没有参与合纵,但是此时也驻军淮南准备趁乱夺取淮北之地。
齐愍王也渡济水西进以抵御联军,当时双方的兵力都在二三十万左右。战争过程可分为 “济西决战” 与 “攻占齐地” 两个阶段,齐国在联军的猛烈攻势下迅速溃败,展现出其霸权背后的脆弱性。五国联军的作战计划由乐毅制定,核心策略是 “集中兵力、直击齐国主力”。乐毅认为,齐国必然会在边境部署重兵抵御联军,所以联军应避开齐国东部的防线,从齐国西部的济水流域(发动进攻 ,因为这里是齐国连接中原的交通要道,也是齐国军事防御的薄弱环节。
![]()
随后燕军20 万主力部队从北部出发,赵军10 万大军从西部出发,韩、魏两军各约5 万人从南部出发,秦军5 万人,则作为预备队在后接应,五路大军共计 40 万人,分三路向齐国济水流域集结。
齐湣王田地得知五国联军来犯后,并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认为联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因而亲自率领齐国主力30 万大军前往济水西岸迎战。齐军此时虽人数略少于联军,但装备精良、且占据主场优势,若指挥得当,本可与联军形成对峙局面。然而,齐湣王急于求胜,不顾将领反对,下令齐军主动向联军发起进攻。
![]()
这一决策恰好落入乐毅的圈套,联军在济水东岸设下埋伏,待齐军渡河一半时,联军突然从两侧发起猛攻,齐军首尾不能相顾,瞬间陷入混乱。乐毅将主攻任务交给求战心切的赵军,让秦军负责截断粮道,命燕军精锐隐于二线。这种安排既满足各国争功心理,又确保最后致命一击由燕军完成。
济水西岸的战场上,齐将触子摆出“车城阵”——五千辆战车首尾相连构成移动城墙。乐毅却令赵军重甲步卒持巨盾缓进,待齐军战马冲锋时突然撤盾,露出身后三千强弩手。箭雨过后,乐毅亲率玄甲营从侧翼切入,用长戟挑断战车缰绳。失去控制的战车在齐军阵中自相践踏,河水为之赤红。战后清理战场时,士兵发现触子竟是被自家战车碾毙。乐毅叹道:“恃强凌弱,虽勇必亡。”遂下令厚葬敌将,释放齐军俘虏。此举不仅瓦解齐人斗志,更赢得“仁义之师”美名。
![]()
在得到兵败消息后,齐湣王派触子的副将达子聚敛残兵继续阻击五国联军。情势危急,为了激励战士,达子派人向湣王请求赏金。齐湣王大怒:“你们这些无用的东西,怎能给你们赏钱!”结果就是齐军最后的力量被联军血洗,达子战死沙场。
两军在济水之西大战一场,齐军大败。齐愍王率领残军退守临淄城,并紧急向楚国求救。齐国百年积累的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再也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齐军主力被灭后,乐毅开始主持外援四国的利益分割,乐毅开始主持外援四国的利益分割,因为齐地远不能守,乐毅先是重赏路远的韩,秦两国,令其撤军,还将富庶的陶邑分给了秦国,再请魏国去攻打齐占据的宋地,赵攻打原来齐占领中山国的东边河间之地。
![]()
但五国联军内部出现分歧,秦国、韩国、魏国提出 “停止进攻,瓜分齐国西部领土” 的主张;赵国则希望趁机占领齐国北部的河间地区;只有燕国坚持 “彻底灭亡齐国,为燕复仇”。乐毅最后决定采取 “分化联军、独自伐齐” 的策略 —— 同意秦国、韩国、魏国撤军,并将齐国西部部分领土划归三国;劝说赵国出兵协助燕国攻打齐国北部;同时亲自率领燕军主力向齐国都城临淄进军。
但在此时,燕国司令部产生了两种意见。将领剧辛说:齐强而燕弱,此时幸运得到了他国相助,我们打败了齐国,我们应该见好就收,把和我们临界的齐国北部城池拿下来,扩张我们的实力,而不应该再进行追击了。乐毅则持不同意见并做出了他职业生涯最精准的一次判断,也是此次伐齐含金量最高的一次抉择。
![]()
乐毅指出,齐湣王自认为功勋盖世,向来一意孤行,这些年更是横征暴敛,闹得天怒人怨,现在我们如果乘胜再给他施加压力,它的内部必然破裂,整个齐国内部必然乱成一团。齐国虽大,却并非不能征服!如果我们现在不乘胜追击,将来他一定会觉悟到自己曾经的作死之处,再励精图治,那个时候我们就前功尽弃了。
于是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仅用一个月便燕军便攻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攻占临淄,齐湣王带着少数亲信逃往莒城。齐国几乎陷入亡国境地。齐湣王逃到莒城后,试图向楚国求援,楚国派大将淖齿率军前往莒城,但淖齿并非真心助齐,而是想趁机夺取齐国领土。他见到齐湣王后,历数齐湣王 “灭宋、伐楚、欺三晋” 的罪行,最终将齐湣王处死,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齐国的混乱局面。
![]()
可以说,整个春秋和战国时代死的最惨的就是齐湣王。淖齿处死齐湣且手段之所以极为惨烈,核心是战国末期 “弱齐强楚” 的战略需求、齐湣王的暴政与傲慢激化矛盾、淖齿自身的权力野心三者叠加的结果, 既是楚国削弱竞争对手的政治算计,也是对齐湣王众叛亲离的报复,更是淖齿巩固自身地位的狠辣手段,更有可能是,齐湣王的行为让淖齿无法接受。
乐毅率领联军连下齐国 70 余城,齐湣王仓皇出逃,先奔卫国,又逃到鲁国、邹国,因对卫君无礼、要求鲁国以天子之礼相待被两国驱逐出境,最终逃回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池之一 的莒城。
![]()
此时,齐湣王走投无路,而楚国此时派兵表面上是 “助齐抗燕”,实则暗藏私心:楚国想借救齐之名,控制齐国残余势力,甚至瓜分齐国土地,在逼迫之下,齐湣王为保命,只能任命淖齿为齐国 “相邦”,把莒城的军政大权全交给了他 —— 这为淖齿后续的行动提供了权力基础。
此时的齐湣王虽然兵败,但仍是齐国名义上的君主,且性格刚愎,一旦翻盘,必然会反噬楚国,在淖齿看来,只有除掉齐湣王,齐国才会陷入 “无政府态势”,楚国才能更顺利地扶持傀儡、分割齐国领土,淖齿行为实际上就是楚国的行为,杀齐湣王,是楚国削弱东方劲敌的关键一步。
![]()
齐湣王更加作死的行为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此时的他仍改不了暴君本性。逃到莒城后,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对淖齿和莒城百姓动辄呵斥、甚至刑罚相加,他因小事多次公开羞辱淖齿,完全忘了自己的性命和权力都掌握在对方手中。而莒城百姓对他也无好感。这种 “众叛亲离外加对救命恩人的傲慢”,让淖齿有了的借口,也让他下定决心除掉这个 祸害。
史书记载,淖齿处死齐湣王的方式极残酷:“擢其筋,悬于庙梁,宿昔而死”,也就是抽断他的筋,把尸体悬挂在宗庙的房梁上,过了一夜才断气。这种极端手段,绝非单纯的 “暴力”,而是有明确目的。 就是向齐国残余势力、其他诸侯传递信号:楚国以及淖齿在齐地的权力不可撼动,反抗者将下场会更惨,这也彻底否定齐湣王的合法性。
![]()
五国伐齐虽然最终因 “田单复国”而未能彻底灭亡齐国,但这场战争对战国历史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改变了各国的命运,更彻底重塑了列国格局,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齐国:从 “东方霸主” 沦为 “二流国家”,彻底失去争霸能力,而秦国消除东部威胁,奠定统一天下的基础,五国伐齐这场战役也使秦国,对其它六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赵国撑了20年,楚魏又撑了40年,终究没逃过被统一的局面,所以这一次的五国伐齐对于战国时期的走向比长平之战更加有深渊意义。具体来看,秦国在五国伐齐中最大获益方。
![]()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