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山楂在枝头摇曳,饱满的毛豆在田间低语,咧开嘴的石榴露出晶莹的果实……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里,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秋收成为最生动的劳动课堂。
学生们在采摘作物中亲近自然,在制作食物中体验劳作,在分享美食中感悟成长,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硕果累累,校园变身“百果园”
走进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40余棵山楂树分布在校园各个角落,红艳艳的果实缀满枝头,压弯了枝条。微风拂过,空气中飘散着山楂特有的香气,为校园增添了几分丰收的喜悦。
正值山楂成熟季,学校一年一度的“冰糖葫芦文化节”如期举行。这个充满酸甜滋味的“校园限定”活动,已成为师生们最期待的秋日盛事。
采摘活动刚开始,同学们就提着竹篮兴高采烈地穿梭在山楂树间。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摘山楂,轻轻一拧,红彤彤的山楂便落入篮中。校园的“食育工坊”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同学们分工合作,仔细清洗山楂,将山楂穿成串。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4800串饱满整齐的山楂铺满了桌面。
在熬糖环节,老师和家长志愿者们共同“掌勺”。“熬糖得掌握好火候,气泡变细密、颜色变深时最关键。”老师们一边搅动锅铲,一边向围观的同学们讲解熬糖的技巧。当时机恰到好处,他们迅速将山楂串在糖浆中轻轻一转,晶莹剔透的糖衣瞬间包裹住红艳的果实,一串串色泽诱人的冰糖葫芦制作完成。最后,这4800串满载心意的冰糖葫芦,送到了全校师生手中。
“今年是学校举办的第五届‘冰糖葫芦文化节’,把山楂丰收变成教育实践,就是想让同学们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长说,从采摘到制作再到分享美食,这场劳动实践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劳作的艰辛与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合作、感恩与分享的内涵,让劳动教育与德育在冰糖葫芦的甜香中融合,也构建起家校携手共育的教育生态。
同样热闹的场景也在石家庄市北附学校上演。这里的秋收不仅是一场劳动实践,更成为学生们发挥创意、展现智慧的舞台。
“我们要用最环保的方式,采摘最甜美的果实!”在学校老师的倡议下,学生们纷纷化身“小小发明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采摘工具。同学们将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上剪开的塑料瓶,打磨出光滑的边缘,一个轻巧实用的采摘器便诞生了。他们用旧渔网和铁丝弯制成网兜,系在木棍上,能稳稳接住从高处落下的果实,还有的巧妙改造衣架,缠上布条做成果实收集篮,既避免果实磕碰,又充满巧思。
采摘现场,同学们手持自己设计的“专属工具”,在山楂树、柿子树与宣木瓜树间忙碌开来。低年级学生踮着脚尖,用简易采摘器采摘低处的红山楂;中高年级学生则分工协作,用网兜采摘高处金黄的柿子,收集摘下的果实。
在石家庄的校园里,同学们在收获中增长见识,体会劳动的意义,更在亲身实践中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一串串冰糖葫芦的甜蜜,一个个自制工具的巧思,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快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珍惜劳动成果、勇于创新实践的种子。
田间课堂,播撒知识的种子
在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的劳动种植基地里,小白菜青翠欲滴,辣椒火红耀眼,胡萝卜饱满诱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不仅孕育着丰硕的果实,更成为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活教材”。
“大家看,这株辣椒的叶片上有些小斑点,这代表它可能感染了病虫害。” 生物老师指着一株辣椒,向围在身边的同学们讲解着植物病虫害的知识。同学们认真记录,不时提出疑问:“老师,这种病害会传染给其它植株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防治?”种植基地瞬间变成了生动的生物课堂。
在种植田内,同学们蹲下身,轻轻拨开叶片观察虫洞形状,小心翼翼挖出胡萝卜对比根系长短,捧着小白菜研究叶片脉络--课本上“植物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根、茎、叶形态功能”等知识,在老师的现场讲解中,变得清晰易懂、触手可及。
这种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方式,让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同样将知识融入丰收实践的,还有石家庄市汀香小学。在学校举办的“四时有趣,秋收‘丰’光”活动中,同学们不仅亲手采摘了土豆、茄子、辣椒等作物,更在农作物展示分享会上,化身“小小讲解员”,把劳动收获与知识分享紧密结合。
“丝瓜长长的,皮要削掉,炒着吃很嫩!”“这是葱白,这是葱叶,煮菜放一点会很香!”同学们举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着观察到的作物特征与生活常识,在表达与交流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知。
除了现场讲解,汀香小学还通过“科普种植生长”,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作物背后的知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植物生长延时视频,从种子入土,到发芽、长叶,再到开花、结果,画面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生动的视频配合老师们的细致讲解,让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作物的形态,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规律,更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除了理科知识的融入,劳动基地还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同学们,古人以木瓜相赠,寄托的是深厚的情谊。今天,我们手中的宣木瓜,同样承载着这份跨越千年的情谊与美德。”在北附学校的宣木瓜树下,语文老师讲述《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典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这些田间课堂以丰收为纽带,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劳作中观察、思考、实践。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劳动的技能,更是融会贯通的知识素养,让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了“增智”的育人价值。
收获之外,培育美好的品格
校园丰收季的意义,远不止于果实的采摘与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在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中,悄然培育学生们珍贵的品格。从田间地头的协作到餐桌之上的节约,从文化传承中的自律到爱心分享中的温暖,石家庄各中小学以丰收为契机,让美好品格在劳动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走进石家庄市第九中学初一年级的教室,一场 “光盘行动”主题班会正在进行。屏幕上播放的“一粒米的旅程”视频,让每一位同学了解到从稻田里的插秧、除草、收割,到工厂的脱粒、加工、运输,一粒大米的成长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到餐桌上。班会课后,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田野,感受丰收,亲身体会“粒粒皆辛苦”,让节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在生活中,同学们将这份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光盘”不仅出现在就餐过程中,更成为同学们引以为豪的行为准则。这种由认知到体验,再由体验到行动的教育过程,正是劳动教育最可贵之处。它不仅教会学生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石榴园里,丰收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石榴花红艳似火,象征希望与热情;其籽紧密相依,寓意团结与丰收。”在石榴采摘活动中,老师们为同学们解读学校“石榴精神”的深意。每年石榴成熟时,枝头累累的果实虽诱人,却从未有师生私自采摘,这份自觉与坚守,也成了校园精神的可贵写照。通过石榴采摘节活动,同学们不仅经历了劳动体验,更上了一堂生动的品格教育课。
在树人小学,一场“丰收带回家”活动正在开展。同学们在校园里采摘山楂,并制作成山楂酱、山楂罐头、糖葫芦等各种美食,将劳动成果分享给家人,为他们准备“惊喜”。在这场活动中,学生在劳作中学会感恩,把对家人的爱融入亲手制作的美食里。
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里,石家庄市中小学生在劳动中收获了技能与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节约、团结、感恩、责任等美好品格,让他们懂得珍惜、乐于付出、勇于担当。石家庄市中小学以“丰收季”为纽带的劳动教育实践,不仅让校园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实践课堂,更让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深植于学生心中。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