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重庆开明白的智能驾驶,才配得上中国用户的信任。 ”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这句话刚说完,直播镜头就切到了重庆著名的“五层立交”,车辆要在五分钟内连续完成穿楼、螺旋下降、汇入主路等一系列操作。 而深蓝L06的方向盘,此刻正被智能驾驶系统控制着。
![]()
直播弹幕瞬间炸锅:“这地方我打车都要提前吃晕车药! ”“导航到这里都会卡壳,自动驾驶能行? ”
就在上个月,还有车主抱怨某品牌智能驾驶在重庆黄桷湾立交突然退出,导致车辆错过出口。 但深蓝L06的传感器阵列此时正在疯狂工作:激光雷达扫描着200米内的每一个障碍物,摄像头识别着模糊的车道线,系统以每秒30帧的速度处理着周围360度的环境信息。
![]()
10月23日下午两点,深蓝L06正式开始挑战重庆八大怪路线。 这套被工程师私下称为“地狱难度”的测试路线,包含了30度陡坡的菜园坝长江大桥引桥、有“魔鬼弯道”之称的苏家坝立交、常年拥堵的观音岩路段。
在第一个急弯处,系统提前150米开始减速。 这不是简单的刹车,而是通过动能回收系统进行线性制动,车速从60km/h平稳降到40km/h。 坐在副驾的工程师指着中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激光雷达识别到弯道曲率了,系统正在计算最优通过速度。 ”
![]()
紧接着遇到的施工路段堪称噩梦:锥桶摆放得歪歪扭扭,原有车道线被黑色胶带覆盖,右侧还有工程车占道。 传统智能驾驶系统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会提示人工接管,但深蓝L06的激光雷达扫描到了300米外临时标志牌的反光点,结合高精地图数据,系统在5秒内就生成了新的通行路径。
最惊险的场面出现在第三公里处:一辆电动车突然从公交车头前窜出。 AEB系统在0.2秒内做出反应,制动压力瞬间达到最大值。 直播画面显示,车辆在距离电动车1.5米处完全停住。 后台数据显示,激光雷达比摄像头提前0.5秒捕捉到了这个“鬼探头”。
![]()
窄路会车测试选择在了渝中区的老巷子。 两栋楼之间的通道宽度仅比车身宽20厘米,后视镜必须折叠才能通过。 系统通过环视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实时测算着两侧距离,显示屏上的数字精确到厘米级。 当右侧间隙只剩8厘米时,系统自动调整了车轮角度。
雨雾测试安排在傍晚的南山。 人工造雾机将能见度降到50米以下,路面开始积水。 这时激光雷达的优势凸显出来,波长1550纳米的激光束穿透雾气,在屏幕上清晰勾勒出前方障碍物的轮廓。 而某纯视觉方案的同级车在同样条件下已经多次误报刹车。
![]()
直播中最戏剧性的对比发生在嘉陵江大桥:深蓝L06在智能驾驶模式下平稳通过伸缩缝时,旁边车道某豪华品牌燃油车却发生了明显颠簸。 工程师解释说:“我们的预瞄系统提前扫描了路面不平整度,主动调整了悬架阻尼。 ”
关于激光雷达的必要性争议,这次测试提供了新证据。 在光线骤变的隧道出口,纯视觉方案需要100毫秒适应亮度变化,而深蓝L06的激光雷达根本不受影响。 数据显示,系统在隧道内就通过V2X设备接收到了出口亮度信息,提前调整了曝光参数。
![]()
充电站偶遇的场景更有说服力:一位特斯拉车主摇下车窗问:“你们这个激光雷达版本,过洒水车还会急刹吗? ”原来他的车每次遇到路面积水反光都会误触发刹车。 而深蓝L06当天经过三处洒水车,系统都准确识别出水雾和真实障碍物的区别。
餐饮区停车测试时,系统展现了记忆泊车功能的新突破。 在GPS信号微弱的地下三层,车辆依靠视觉标签和轮速计数据,沿着上次人工驾驶的轨迹准确找到了车位。 现场测量显示,最终停车位置与记忆坐标的误差不超过10厘米。
![]()
晚高峰的观音桥商圈成了终极考场。 五车道汇入点的车流密度达到每分钟120辆,系统需要像人类老司机一样寻找合流时机。 后台记录显示,在18分钟的通过过程中,系统进行了37次微调,平均每次转向角度变化不超过3度。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系统对重庆特有交通场景的学习能力。 当遇到扛着扁担的挑夫时,车辆会自动保持2米以上的横向距离,这是训练数据里专门标注的“超宽障碍物”案例。 而在经过路边停满车的学校路段时,系统会将巡航速度从40km/h主动降至30km/h。
![]()
隧道群场景考验的是系统稳定性。 全程23公里包含7个隧道,最长的中梁山隧道长达4.3公里。 出隧道时突然出现的横风让驾驶员下意识握紧了方向盘,但系统立即通过ESP介入补偿了方向偏移。 数据记录显示,横向加速度始终控制在0.3g以内。
关于算法进化的细节,工程师透露了个典型案例:早期版本在遇到重庆特有的“歪歪扭扭”车道线时,会出现频繁画龙。 后来通过3万组本地化数据训练,现在系统能够智能区分施工临时标线和破损旧标线。
安全性验证环节出现了意外插曲:测试车故意贴近行驶时,系统在距离1.2米处就发出碰撞预警,同时自动朝反方向修正了15厘米。 这个防御性动作的触发阈值比国际标准还要保守20%。
能耗表现让现场观察者惊讶。 全程38.5公里的复杂路况,系统计算单元的功耗始终维持在800瓦以下。 工程师比喻说:“这相当于同时运行三台游戏笔记本的耗电量,但处理的是自动驾驶级别的计算任务。 ”
用户最关心的可靠性问题,用数据给出了答案。 整个测试过程中系统进行了4286次决策,仅出现2次保守性降级(从智能导航辅助降级到自适应巡航),零次意外退出。 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在简单路况下的测试表现。
关于传感器冗余的设计,在四公里立交发生了实战检验:突然的暴雨让前视摄像头短暂模糊,但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立即接管了感知任务,车速平稳降低了10km/h,没有触发任何急刹。
特殊天气的测试结果颠覆了行业认知。 在能见度不足50米的浓雾中,系统依靠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依然保持了60km/h的巡航速度。 对比测试的纯视觉方案车辆此时已经无法启动智能驾驶功能。
极端场景的处理策略展现了系统成熟度。 当遇到道路被婚礼车队部分占用时,系统没有机械等待,而是扫描到对向车道临时空闲后,谨慎完成了借道超车。 这个决策过程只用了3秒,与人类司机反应时间相当。
成本控制的突破同样值得关注。 工程师算了一笔账:虽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但通过国产化替代和平台化设计,整套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相比去年同级别方案下降了40%。
实际用户体验的优化体现在细节处。 系统变道时会模拟人类司机的习惯:先微调角度观察后视镜反应,确认安全后再完整执行。 这种“试探性”操作将激进驾驶指数降低了35%。
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在最后一段路得到验证。 由于前方事故导致拥堵,系统自动发起了三次变道,最终选择了一条通行效率更高的路线。 这个重新路径规划的过程,融合了实时交通数据和历史通行记录。
测试结束时的数据复盘显示,全程人工零接管的同时,乘坐舒适性指标达到了85分(满分100)。 这意味着系统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自动驾驶,在体验上也接近专业司机水平。
关于系统迭代的潜力,现场演示了OTA升级过程:一个600MB的算法包在15分钟内完成传输安装,之后车辆立即表现出对复杂环岛场景的更好处理能力。
争议最大的伦理决策场景也有新发现。 当同时出现障碍物避让和行人保护冲突时,系统会选择风险最小化方案,宁可轻微擦碰障碍物也要保证行人安全距离。 这个决策逻辑已经通过国家实验室的认证。
真实用户的使用反馈正在形成数据库。 有位网约车司机记录了他的深蓝L06在三个月内处理的187次危险场景,其中系统提前预警的比例达到92%,误报率仅3%。
与传统驾驶辅助系统的本质区别,在长下坡路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系统不仅会控制车速,还会根据坡度变化智能调整跟车距离,这在传统ACC系统里是需要手动设置的参数。
最后三公里的城市道路成为综合大考:施工路段、学校区域、菜市场路口交替出现。 系统共完成了16次转弯、28次变道、47次避让操作,没有一次让乘客产生紧张感。https://www.zhihu.com/pin/1965974749827045198
https://www.zhihu.com/pin/1965974763341082734
https://www.zhihu.com/pin/1965974777475872583
https://www.zhihu.com/pin/1965974790964745358
https://www.zhihu.com/pin/1965974734261957258
现场技术人员的感慨或许能说明问题:“十年前我们还在争论要不要用激光雷达,现在深蓝用实际表现证明,多传感器融合才是智能驾驶的终极方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