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个重塑了中国文化的时代,亦是一个“文化焦虑”与“信仰危机”的年代。
面对周边与内部的种种新问题,面对佛道的思想竞争,儒家知识分子被激起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并以其惊人的自信心、野心与实践,建构了一套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
在宋代知识分子看来,无论道德、学问、政治,还是历史,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知识的问题。
这是他们的生命之学,而在价值多元、变动迷茫的当下,亦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份“参考答案”。
音频节目《新儒学与新史学:十部经典里的宋朝》今日上线。
在这一季节目中,杨照老师将带领我们,重回文化转型的历史现场,领悟中国文化如何在危机中, “再造”并“重获新生”。并借由宋人对政治、学问、道德、生活的看法,启发今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探寻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
讲述|杨照
来源|《新儒学与新史学:十部经典里的宋朝》
01.
理学的根本精神:
建构庞大的知识体系
宋朝出现的重要经典,有一部分是新儒学,也就是我们一般称之为叫作“理学”。而讲到理学,大家最普遍留下的印象是“存天理,灭人欲”,或者是更夸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后来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最可怕的,叫作“礼理教吃人”的重要来源。
的确,理学是有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不值得继承,甚至我也必须明白地说,我不觉得那么值得我们认识,那么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的。可是我想提醒大家的,那就是新儒学——“理学”不只是如此,甚至说新儒学“理学”,它最重要的部分不在这里。
新儒学“理学”关键的重点,包括它叫作“理学”,那是“穷理之学”。“穷理”,就是它的根本精神,而这在过去的中国的知识史上其实非常少见。
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解释的话,那就是它有一份冲动,它有一份野心,要建立一个上天下地,包罗万象,解释一切现象的巨大的知识系统,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时代,因而产生的非常特殊的一门学问。这背后牵涉到,所谓文人文化之所以能够诞生,就是因为文人有这样一份惊人的自信心。
讲到说在中国的知识史上,大家前面读到了这么多的经典,你看有各种不同的路径,各种不同的表达。我们知道在中国所产生的知识、思想是非常多样的。然而有这样庞大不同的多样性,但中国向来缺乏一个把所有知识统纳在系统当中,这种建立系统的冲动跟野心。
当然,这所谓的缺乏是比较而来的。因为如果看西方,尤其是在基督教建立了之后,因为有神学跟宗教上的需要还有动力。所以呢,在一神教当中,一切都要统纳到全知全能的上帝那里去,以上帝作为一切的源头,不能有任何的误解,不能有任何的现象离开,不在这个系统之内。于是神学当然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来包纳所有的一切,越完整越好。它有这样的一种精神。
影响所及,西方在许多的知识,包括哲学跟科学上,都表现出这样一种根本的精神。一直到今天,从基督神学到哲学到科学,都是想要解释整个宇宙。我们看即使是在科学的领域当中,都有这样一种基本的努力方向。
前几年的电影《万物理论》反映出来这是科学的态度,并不是要个别的一一从演绎法、归纳法找到不同的规则而已。最后,所有的规则应该是联结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可以全部包纳,然后帮我们解释所有的事情。
![]()
《万物理论》
在不一样的知识、不一样的理论原则当中,如果产生了冲突,当然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那就很严重。讲到物理学,例如大家知道的了不起的天才霍金,他努力地要去寻找Theory of everything。
这更进一步地源自于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因为这两位20世纪最重要物理学上产生突破性的大理论家,一个带来了时空合一的相对论,另外则是让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内部最小的力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量子力学。
但偏偏这两者是有冲突的,那这种状况底下该怎么办呢?我们看到在物理学上,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仍然想要能够找到Theory of everything,也就是统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知识。
依照现有的科学,几乎可以从宇宙生成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可以一路解释如何生成了宇宙,为什么今天到现在我们有这样一颗地球,地球上产生了这样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各种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是由一环一环,如何产生的。
科学现在已经把这些所有的一切尽可能的扣搭起来,而有这样的认识跟理解,因为它背后就是有这份冲动,将所有的一切整合在一起。
当然,没有任何的一个理论,任何的一种知识,任何的学问是真正穷尽的,于是在这个架构底下仍然会出现没有被解决的问题,例如说在宇宙之前那又是什么。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宇宙开始,接下来的时间空间,所有的因果关系被用这种方式整合,这是我们必须要佩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什么叫作一个系统性知识它的冲动,它的野心,以及它所可能可以成就的。
相对地,在中国的知识史上,我们就不太容易看到这种精神。从很早的时候,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建基的地方,那是周代的“王官之学”。有了儒家,有了孔子,也就非常明确地分出人的知识和追求是有范限的,是有界限的,最主要就是来自于功能的基本考虑。
人为什么要“有知”?“有知”是为了要“即事而明理”,那也就是知识为了解决我们现实上所遇到的问题。于是如果和现实无关,就不会被认为是重要的,也就不会被当作应该是积极要去追求的。
这样的一套基本的精神,但到了宋代,其实主要一大部分是因为来自于佛教的挑战,比儒家更早转化的道家,他们——佛、道——给予儒家巨大的挑战。也就表示当道家、当佛家都提出来越来越完整的解释,我们读过这些佛经,我们明白佛家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架构,那也是利用它的“因明学”,也就是广泛因果连接的方式,用这种方式讲缘起,就把所有的一切包纳进来。
而道家从老子开始,“有无相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建立了一个可以这样解释宇宙的雏形。受到佛教的刺激之后,唐以下,道教也建立了自己的系统。在这两大系统相比较底下,儒家就有所欠缺。
![]()
《刺客聂隐娘》
到了宋代,宋儒勇敢地接受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儒家的根本上去建构一个可以完整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 这就是新儒学“理学”的来历。
所以理学是大系统,希望强调、提醒让大家明白,因为要建立这样的大系统,事实上它没那么容易,所以必须经过很长的努力跟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分成了好几派,其中一派内部的一部分,后来和中国社会的家族伦理结合在一起,才出现了前面所说到的被视为是“礼教杀人”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值得继承,也不值得细究。
但关键之处,如果了解中国的知识系统,如果我们今天要更广泛地、更普遍地来阅读中国的经典,我们就不能够忽略。首先是新儒学“理学”的大图像,这样的一个大系统,它们是如何建立,又有些什么样的成就。
第二,我们也不该放弃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的更多启发,包括在理学当中诞生了一种新的传递思想的方式,那就是由口语互动,接下来产生了语录。语录对于传统的文言文产生了很大的挑战,也对于白话文的出现、白话文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跟我们今天在使用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写出来的白话文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02.
中国人如何建立对历史的根本价值判断?
另外还有新史学,这是以《资治通鉴》作为它的核心代表,也反映出一种特殊的文人态度,那就表示文人这个时候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
所谓“重要”是他自己看得很重。什么样的身份?那是一份责任,要协助甚至要指导帝王该如何治理天下。宋朝关键的政治结构可以说是文人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一份信念,文人如此承担,而大部分的宋朝的皇帝也如此认知,如此尊重文人。
所以在这里,文人他们最能够掌握,他们最娴熟的就是历史,因此而改变了对历史的看法,以及从历史当中要提炼出来的用途。那就表示这个时候文人整理历史产生了“新历史的眼光”,在这中间就是要找出可以让帝王知道该如何面对政治,面对人民,面对将一个国家统治好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要通过这个挑战,有一部分你非得要了解历史不可。
于是有了新史学,就表示历史要记录什么,以及历史在记录的过程当中要呈现什么,要反映什么,要反思什么,这个方向变得不一样,态度也变得不一样了。这样的一种看待历史的方式,在后来整个近世,事实上一直笼罩着中国人在历史知识上根本的价值判断。
所以统观这一季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些经典,我想其中有一份共同性,那就是宋代的文人他们有着一种以思想跟文化来“定锚”的态度,要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据。
这里出现了Anchorage,我们在变动的世界里面,像是面对滔滔大浪,该怎么能够把这个锚下下去,到了海底能够钩住,能够稳住,让我们就算在波浪上,我们还是知道我们自己不会漂流走,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不会迷路、迷失。
对于这样的一份态度,在当前的时代,恐怕大家会更需要吧?尤其是那样一份承担的态度,讲究责任的意识,这部分我特别想要透过选择的这几本书提供给大家。
![]()
《清平乐》
03.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理学?
我们今天讲理学,有的时候会想到理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压抑人就是禁锢人的内容,所以现在谈理学,真的有点吃力不讨好。
的确,在历史上,理学后来走向了僵化,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些转变都是理学官方化,为王权背书之后所发生的。刚一开始的时候,像在张载的时代,张载在进行认真的思考的时候,那个方向跟那个内容并不是如此的,否则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既不能在当时的文人群体里引起很大的触动,甚至引发了“文章之士”和“理学之士”的分别,也不可能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儒学的一个新起点。
在我们这一季谈理学、读理学的时候,也会发现理学家他们有生动可爱的一面。例如大部分的理学家,他们都反对填鸭式的教育,反反复复强调“乐”。这种想法、这种原则,至今都还值得我们去学习。
于是,有的时候也要看一看,我们是不是在反对理学当中,其中部分的内容,而把相应的更大的背景当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的想法跟道理给埋没、给遮掩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理学的价值,我想那就是一种全新理解世界的思维,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因而在理学当中有许多原创性的想法,同样是读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理学家们他们的读法,他们读的方向,以及他们读出来的结果,就和原始儒家大不相同,很多说法是到今天仍然相当宝贵的。
所以读理学著作,要麻烦大家努力抛开过去的成见,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当中,就好像真的有一个老师坐在你面前,对你讲这些。你可以去理解其中真正有原创力、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此外,很多理学家都会说“做圣人”,告诉我们你只要一直如何如何,终有一天,你能够超越孟子,甚至你可以跟颜渊比肩。但我们今天读这些内容的时候,重点不在这里,我也知道不可能有任何人想要达到宋明理学当中的这种最高境界。
它为什么要讲“圣人”?因为必须让你相信有人可以做得到,这是他们如此相信孔子,他们相信圣人做得到,曾经有过这样最高的做人境界,成为事实。那越发展到后来,他们自己也明白,这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
然而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虽然我们不是上修身课,并不是作为大家修养、修身的要求,但理学必然有着修养的一部分,它的背后是一股强大的道德想象力。
![]()
《清平乐》
当我们今天讲到道德,你会想到的是什么呢?路上不要乱丢垃圾,该排队的地方排队,等等,我们就彻底失去了道德想象的能力,意思是说最根本上我要做一个道德人,我要还是不要?我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人?约束道德对我最大的约束在哪里?
宋明理学对我来说,讲得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人会愿意为了寻找我们作为道德人的根据,而去建构出这么一整套庞大的知识系统,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读宋明理学、讲宋明理学,再说一次,不是讨好的事,但我真心地喜欢这些内容。如果不是认识这些人,如果不是读到他们已经写下来的这样的内容,我自己没有这么高的道德想象的能力,可以去碰触到这庞大的系统。
我佩服他们,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而我也希望让听众朋友可以接触,可以分享,更进一步的,你可以动用自己的知识、动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追问他们所说的对还不对,哪里对,哪里不对。
还有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道德人,我们有可能达到那样的标准吗?如果我们做不到,是谁能够做得到?如果我们做不到,去想象这样的一种道德境界,有意义吗?它的意义在哪里?
这应该是我们一般在日常生活里比较少会去碰触的,然而人就是应该要不断地开发自己不同的面相,将这部分的潜力问问自己,到底我过去把它藏在哪里,或者是我如何辜负了它,没有好好地运用。
宋明理学挑战我们道德理性,还有道德想象力。我们在这一部分除了从宋明理学之外,说老实话,日常生活你所接触的教育,乃至于你所读的书,其实很难能够接触、被刺激、被开发。光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去认识理学,应该就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也就能够在过程当中,给予我们相当高的报酬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