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绍兴一块 “可偷甘蔗地” 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众多目光。地旁牌子上写着 “自助‘偷’甘蔗,19 点到 5 点,18 元 / 根,甘蔗随便吃!”,旁边还有收款码和工具刀。这看似 “荒唐” 的创意,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影响呢?
![]()
80 后主人王勇龙在网上发甘蔗成熟的推介视频后,有网友留言 “好久没体验过小时候偷甘蔗的乐趣了,好想来一次”,这让他灵机一动。为了满足大家的这份情怀,他设置了这块独特的牌子,还贴心地准备了付款二维码。没想到,这一创意大获成功,20 多天就有 100 多人前来 “偷” 甘蔗,收到 “偷款” 6 千多元。
对于许多人来说,“偷甘蔗” 是童年的珍贵回忆。在这里,70 后、80 后能重温儿时的快乐,90 后、00 后则找到了新奇的社交体验。大家在夜晚举着手电,在蔗林里挑选、砍伐,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种 “可控的冒险”,让人们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体验到了打破常规的快感,释放了现代生活的压力。
![]()
然而,这一创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网友觉得这是农业体验的创新,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但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 “偷” 字营销有美化违法之嫌。即便设有收款码,从法律角度看,“偷” 字可能涉嫌教唆违法,传递出 “偷可以被容忍” 的错误信号。
“可偷甘蔗地” 的出现,无疑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但在追求创意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法律和社会责任。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改进,比如将 “偷” 改为更合适的表述,设置电子围栏与监控设备,加强对商家的宣传引导等。
这场关于“偷甘蔗”的热潮,在争议中持续发酵,逐渐演变成一场关于乡村经济、文化记忆与法律边界的全民讨论。
![]()
随着“可偷甘蔗地”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甚至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的生意。王勇龙的甘蔗地成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不少游客专程前来体验“偷甘蔗”的乐趣,顺便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着在夜色中穿梭蔗林的视频,配上怀旧滤镜和欢快的背景音乐,让这场“偷甘蔗”活动成了一种新潮的社交仪式。
然而,争议并未因此平息。法律专家指出,尽管活动本质是付费采摘,但“偷”字的使用确实存在误导性,可能模糊公众对法律边界的认知。有家长担忧,这样的营销方式会给未成年人传递错误信息,让他们误以为“偷”是可以被美化的行为。面对质疑,王勇龙表示愿意调整措辞,将“偷”改为“夜采”或“趣味采摘”,同时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活动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进行。
![]()
与此同时,类似的创意农业模式开始在其他地区涌现。有的果园推出“限时偷摘”活动,有的菜园设置“秘密采摘区”,试图复制“可偷甘蔗地”的成功。但专家提醒,农业创新不能只追求流量和短期效益,更需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如何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时规避法律风险,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
这场“偷甘蔗”的热潮,最终或许会逐渐降温,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它揭示了现代人对乡村记忆的渴望,也反映了农业转型中的创意困境。未来,类似的创新或许会以更成熟的形式出现,在法律的框架下,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王勇龙的甘蔗地,无论最终如何调整,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记录着人们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农业未来的大胆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