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文物局)
转自:国家文物局
![]()
如今
“刷脸”已成日常
但你知道吗?
2000多年前就有“刷脸”了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瓦片上的“人脸识别”
![]()
这是谁的“自拍”?
1997年
考古人员在南越国宫署遗址
捡到了一块筒瓦碎片
上面印着几张画风清奇的“人脸”
![]()
一对超大号的耳朵
头两侧顶着俩“犄角”
眼睛眯成一条横线
大鼻子下面露出浅浅的微笑
这人看上去好像心情不错
并对自己的颜值充满信心
![]()
那么,问题来了
把自己“拍”到瓦片上的人是谁的?
根据长相推断
他可能是从海南岛坐船过来
到南越国打工的工匠
理由有两点
一是看发型
“犄角”其实是“椎髻”
“椎髻”是南越流行的发型
![]()
即把头发从下往上盘
盘成“下粗上尖”的椎状
有单髻和双髻两种
二是看耳朵
儋(dān)耳是传说中海南岛最早的古国之一
也是古代海南岛民的特征
《汉书·武帝纪》有记载
儋耳者,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
这个地方的人耳朵很大
海南黎族有“儋耳”习俗
在耳垂上饰以较大较重的饰物
逐渐地使双耳低垂至肩
仿佛以肩担耳
古代版“ISO”已上线
知道了这是南越国“打工人”的“自拍”
我们不禁好奇
古人也流行“刷脸认证”?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为了考核稽查
手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实行“物勒工名”管理制度
《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意思是
产品上印有官署或工匠的名字
万一出现质量问题
可依据名字追责到人
堪称古代版“产品溯源系统”
“物勒工名”制度到秦汉时期继续沿袭
![]()
△瓦片陶文拓本:1.“公”2.“鲜”3.人面图案 南越王博物院藏
这些文字瓦的出现也反映出
南越国仿效中原实行“物勒工名”制度
给后世留下了2000多年前“打工人”的印记
而至于主人公把“自拍”当作签名这件事
大概是因为不识字
“扫一扫”南越国工匠的“陶文码”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
陶砖、瓦等建筑构件
以及生活用陶器中
除了有“人脸识别”
还有不少上面拍印或戳印着文字
这些文字称为“陶文”
要破译南越国的制造密码
“扫一扫”这些“陶文码”都代表啥
![]()
△“左官”(上图)“右官”(下图)铭文瓦片 西汉南越国时期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左官、右官
二者都是南越国时期
负责烧制砖瓦的官方机构
![]()
△“居室”铭文瓦片 西汉南越国时期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史书记录
“居室”为少府属官
执掌诏狱
即宫中拘禁犯人的处所
从出土瓦片上的戳印数量来看
“居室”仅次于“左官”
是参与宫室、陵墓营建工作的主力之一
![]()
△南越国常用名瓦片文字拓片 南越王博物院藏
认清了主要的“出品方”
“实名制”也得落实到位
在南越国人名里还有个经典“彩蛋”
![]()
△“小明”瓦片文字拓片 南越王博物院藏
课本里的“小明”同学
在2000多年前就“出道”啦
最后,举个例子
![]()
下次看到陶工名字就认得了
2000多年前的“实名制”
“备份”到了今天
让我们不禁感叹
原来“中国制造”的基因
早就刻进了千年血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