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见,促成了一个几乎被山石吞没的巨型地下工程。
参与这次决策的两位核心人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
决策的出发点很直接:当时外部环境紧张,周边局势和大国关系都让国家面临严重威胁,必须在看得见的山林下面,打造一个能够抵御强烈打击、保护重要力量的安全场所。
经过地质、工程与后勤的综合评估,选中的位置是在长江上游一带的一处山区小镇。
这里山体以致密花岗岩为主,岩性坚固,山体上部的覆盖层厚实,这些自然条件对防护提供了天然优势。
该地临近河流,水源供给相对有保证,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可以通过建设运输线来解决物资进出问题。
为了绝对保密,工程在行政与对外通讯上采取了掩护措施,用一个没有实际指向性的名称作为对外代号,并仅以一个信箱作为对外联络渠道,尽力掩饰工程的规模和位置。
自1966年发起动员后,数万名工程兵与工人被组织到这里开始艰苦施工。
刚到工地时,营地条件非常简陋,住房以帐篷和挖掘的简易地洞为主,生活和后勤保障都很有限。
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简易车辆,工具以风钻、镐锨、炸药为主,现场施工几乎以昼夜不停为常态。
![]()
大规模的爆破与机械凿岩在坚硬的花岗岩中进行,工人们靠着夜以继日的劳动,把一座大山的内部打造成复杂的地下空间。
工程的体量非常大。
挖掘出的地下空间总面积接近十一万平方米,隧道总长度超过二十公里,洞口数量和大型洞室的布局形成了复杂的地下网络。
为满足特定功能,主洞室设计得很高,接近八十米的净空,使得大型设备能够在内部安置。
关键部位的内衬和防泄漏处理采用了不锈钢等耐腐材料,控制室里布置了千余台监测仪表,显示出当时在设备配置上的高标准。
设计上对抗毁能力的要求尤为严格。
整体结构要能承受极高当量的爆炸冲击,并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山体上百米级别的覆盖层是工程的天然防护层,旨在削弱外界冲击波对内部结构的影响。
建设投入巨大,贯穿多年,体现出国家在战略安全方面付出的重大资源代价。
进入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家战术和战略重心也随之调整。
1984年,工程被暂停,当时土建工程完成率接近85%,安装工程也完成了大约65%。
暂停带来的影响立刻显现:大批建设者、保障人员的就业和生活需要安排,半成的工程成为待处理的历史遗存。
为了维持生计与企业的存续,原有单位尝试了多种转型方式,初期许多尝试并不成功。
到了1993年,在地方与企业管理层推动下,原有单位开始真正进行结构性转型,引入化工和化肥生产,企业更名并改制为工业集团,逐步从军工背景向民用工业迈进。
这一转变既是对原有基础的合理利用,也是对市场化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务实选择。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应市场的生产方向,使得曾经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工程遗产部分转化为经济资源。
![]()
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工程的部分信息进行了公开解密,使长期掩盖的历史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与修缮,工程的一部分于2010年向公众开放,成为工业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现在的展陈既保留了工程的历史面貌,也加入了适合参观的安全与讲解设施,成为兼具历史教育与旅游功能的景区,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旅游与工业旅游示范称号。
这个工程从提出、选址、动员、施工到暂停、转型与开放的整个过程,横跨了数十年。
工程涉及的岩土开挖技术、爆破与支护施工、地下环境控制、以及在严密保密环境下的大规模动员,都具有较高的工程学与组织学研究价值。
![]()
更重要的是,这段历史反映了一个时代在国家安全和战略防护上的现实选择,也彰显了在历史条件变化后,如何通过产业化和旅游化路径,使得曾被遮蔽的战略工程走入社会生活,实现资源再利用与历史教育功能的转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