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流民起义
一、六郡流民起义是由武都氐酋带领,以武都氐流民为主的六郡流民起义
298年,正值西晋司马家族互相砍杀的时候,史称八王之乱,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今西和县长道镇)、略阳(宕昌县南阳镇)、扶风(侨置武都郡)、始平(天水镇)、武都(成县)、阴平(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10余万众的陇南民众流入四川。在武都氐豪酋李特,六郡流民的部曲督李含、上邽县令任臧、始昌县令阎式、谏议大夫李攀、陈仓县令李武、阴平县令李远、将兵都尉杨褒汉中,继而进入益州。流民的首领就是李特兄弟。
![]()
此时的益州刺史是赵廞(xīn),是贾南风的姻亲,初为西晋长安令,296年任益州刺史,298年到任时,正逢晋室衰乱,遂产生割据巴蜀之意,于是他倾仓放粮,赈济灾民,以收众心,李特兄弟遂归附赵廞。赵廞任命李庠为威寇将军,封阳泉亭侯,视为亲信。成都内史耿滕密告于朝廷,遂与之结仇。
300年,朝廷诏征赵廞为大长秋(皇后宫内高级官员,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闱,领诸宦者),成都之事交由耿滕代理。赵廞惧怕朝廷以贾后之姻亲连坐,遂派李庠杀了耿滕,占据成都反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301年,赵廞忌惮李庠骁勇得人心,借故把李庠与他的子侄、宗族三十余人一齐杀害。李特、李流于是反叛,领兵至绵竹,并密聚七千余人连夜奔袭成都,赵廞败亡。
二、六郡流民起义是由武都氐酋带领,流民分布在西汉水,白龙江流域
汉阳郡因在汉水之南为汉阳,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水经注·漾水》中把发源于西和县汉源镇的漾水和西汉水汇合之处——礼县大堡子山以东的西汉水称西汉水,礼县大堡子山以西的西汉水称汉水。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省境全部属凉州,辖陇西(治狄道)、汉阳(治冀县)、武都(治下辨)、安定(治临泾)、北地(治富平)、武威(治姑臧)、张掖(治得)、酒泉(治禄福)、敦煌(治敦煌)等郡及张掖、张掖居延两属国。中平五年(188年)析汉阳郡置南安郡(治䝠道)。冀县、南安郡(治䝠道)都在西汉水礼县、西和、宕昌段
二、六郡流民起义是由武都氐酋带领,
《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
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天水郡”
天水,即“天河之水”。天河就是天上的银河,在古籍中多被称为“汉”或“云汉”、“天汉”。如《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毛传》释曰:“汉,天河也。”《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毛传》:“云汉,谓天河也。”
与天河对应,中国的地面上也有一条河流被称为“汉”。《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水经注•漾水》:“漾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这里的“漾水”就是今天嘉陵江的上游“西汉水”,上古时原本向东流入汉水,大概在汉初受大地震影响,转而向南注入了“潜水”(今嘉陵江)。
在先秦时,西汉水的发源地(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到礼县之间的地带)由于是整条“汉水”的源头,就有了“天水”之名。当代考古发现的“天水家马鼎”(“家马”是官名),表明“天水”这一名称早在秦朝就已存在。
东汉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郡治。郡名“汉阳”(水南为阳,汉阳指西汉水南面)是指该郡位于汉水的南面。汉阳郡的辖境略有调整,从陇西郡划入了上邽和西县。另外,撤销了五个县级区划:清水县、戎邑道、绵诸道并入陇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奉捷县情况不详。东汉末,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西部,置为南安郡。三国时,曹魏将汉阳郡复名天水郡,属雍州,并将其东部和北部析置为广魏郡。西晋时,天水郡的治所移至上邽县(今天水市天水镇)。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陇南市礼县);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九域志》云:大潭县有朱圉山。大潭县即礼县。大潭故城在今西和县西南三百里。本汉陇西西县地。《蔡传》谓:冀县即大潭。
《汉书、地理志》云:“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案说文马部云:天水有骥县,字作骥。《志》上文朱圉,颜曰:朱圉山在汉阳冀县南,汉阳即天水,后汉明帝所改也。续志作圄,《夏本纪》索隐曰圉,一作圄,然则古文作圄,《志》上文朱圉,当亦作圄矣。”
《汉书、地理志》云:豲(huan桓)道,骑都尉治密艾亭。旧注曰豲戎邑也,音“完”。案史秦纪集解“完”作“桓”。陈氏奂曰桓是也。说文:豲、豕属也,【古今韻會舉要】〈豲〉《說文》豕之逸也,从豕原聲。《博雅》豕屬前長楊賦拕豪豲。師古曰:一名帬豲。一曰邑名在天水前匈奴隴以西有畎狄豲之戎。師古曰:皆在天水界地理志天水郡豲道應劭曰戎邑或作獂史秦紀斬戎之獂王。《集韻》又或作□又元韻○今增。
白龙江即桓水。郑玄曰: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地理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云:西治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余按《经》据《书》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浮于潜、汉而达江、沔。故《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扞关。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然所可当者,惟斯水与江耳。郑玄注《尚书》,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桓水即白龙江
“天水”之名始于西汉水。1971年底,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家马鼎,盖上和腹上并有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
该鼎现藏礼县博物馆。1996年夏,在东距蒙张村不足二十里的盐关镇附近又出土一铜鼎,铭文曰“天水人家”,(已流失)。1997年秋,在距蒙张村更近的祁山乡又出土一铜鼎,铭文阴刻“天水”字样(亦已流失)。近年,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铜鼎,盖表铭文曰:“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家马本秦官,主国君私用之马。汉承秦制,至汉初仍有。秦国在天水有家马专主为国君养马,由此可看出两点:“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天水”的命名即取义于“天汉源头”。《韵补》二“媒”字注引汉末陈琳《止欲赋》云:“云汉倬以昭回兮,天水混而光流。”正是将“天水”同“云汉”相联系而言。
“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
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冒水河一带之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今礼县以东水南县置天水郡,辖今礼县、西和二县地,北周废。《水经注·渭水注》:“旧天水郡治,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诗经·秦风·小戎》云:“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二者相合。
1990年,在礼县东部冒水河中游草坝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胜廨院碑》,碑文云:“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又云:“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茅城谷”即今冒水河两岸之地。这里所谓“天水湖”的“天水”,应即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联系礼县永兴乡出土的两件“家马鼎”看,这里的“天水”之名,应产生于先秦之时。
伏羲、李唐李氏具出陇西成纪
李特:成汉政权的奠基人,字玄体,祖为宕渠人。父恭,为东羌猎将。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氐人的望族。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在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东二里有祁山堡即今礼县)、略阳(宕昌县南阳)、扶风(侨置武都)、始平(天水市天水镇)、武都(陇南市成县)、阴平(陇南市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
元康六年(296年),齐万年(?—299年),字万年,扶风郡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美阳村)人,氐族。西晋时期氐羌起义首领。三国诸葛亮出祁山,据有武都,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陇西郡羌道别属武都郡。汉末,曹操弃武都郡,迁其人口于右扶风小槐里。曹操将武都郡侨置扶风郡美阳县。迁武都氐人于扶风郡美阳县。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匈奴郝散反,引发了氐帅齐万年的叛乱。阿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田于西强山,观垫江源,问于群臣曰:"此水东流,有何名?由何郡国入何水也?"其长史曾和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号垫江,至巴郡入江,度广陵会于海。"
三、李特为巴氐豪酋属略阳郡,在宕昌县南阳镇,魏晋析天水郡置略阳郡治安戎即西汉戎邑
(一)、成汉政权是由陇西氐道李氏建立的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关陇地区连年战乱及天旱,造成严重饥荒,天水(今甘肃上邽在西和县长道镇)、略阳(宕昌县南阳镇)、扶风(今陕西咸阳市泾阳县西北侨置武都郡)、始平(今天水市天水镇)、武都(今甘肃陇南市成县西)、阴平(今甘肃陇南市文县西)六郡、十余万汉、羌、氐族百姓,在六郡大姓李氏、任氏、阎氏等的领导下,通过剑阁,流徙进入了巴蜀的益、梁二州各地。在迁徙过程中,豪酋李特、李庠、李流兄弟经常救助疾病饥寒的流民,逐渐建立起威信,被流民公认为领袖。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即西和长道)、略阳(宕昌县南阳镇)、扶风(侨置武都郡)、始平(现在的天水镇)、武都(成县)、阴平(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略阳就谷(西和县鹫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六郡的流民一致推举李特做首领。李特让六郡流民的部曲督李含、上邽县令任臧、始昌县令阎式、谏议大夫李攀、陈仓县令李武、阴平县令李远、将兵都尉杨褒等人上书,请求依照梁统奉窦融的旧事,推举李特为行镇北大将军,按照正式程序拜官受爵,同时封任其弟李流为镇东将军,号称东督护,镇守统领一方。李特就是武都氐人豪酋
元康六年,氐首领李特率民入蜀。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聚众起义。
![]()
晋武帝分天水郡置略阳郡领五县
![]()
略阳郡治安戎西汉时戎邑
东汉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郡治移至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南)。郡名“汉阳”是指该郡位于汉水的北面。汉阳郡的辖境略有调整,从陇西郡划入了上邽和西县。另外,撤销了五个县级区划:清水县、戎邑道、绵诸道并入陇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奉捷县(礼县永兴乡奉捷村)街泉县。西汉置县。东汉废县,改为略阳县之街泉亭。见《续汉书·郡国志》:“略阳,有街泉亭。”东汉末,献帝初平四年分设永阳郡,街泉亭改为街县。建安十九年废永阳郡,街县又改为“街亭”。三国时马谡被张郃击败于街亭,即此地。街亭在西县(西和县)。街亭应在汉中至礼县祁山沿西汉水的蜀军补给的命脉上,武都郡嘉陵道设在礼县雷坝乡附近,流过的西汉水称街陵或嘉陵水。为了确保战事顺利,诸葛亮安排精锐将领马谡,前去镇守关键的街亭。
这条路是蜀军补给的命脉,一旦失守,前线将面临严重危机。
马谡虽是智勇双全,缺乏实战经验。
街亭前,马谡背离诸葛亮的战略指令,放弃水源地,选择在山上扎营。
魏军的老将张郃,看穿马谡的布局,围而断水,让蜀军兵士干渴难耐,陷入困境。
街亭告急,蜀军的粮草补给也被截断。
诸葛亮闻讯,心中一沉,明白北伐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下令撤军。简介
西晋时秦雍二州流徙至益州的流民举行的起义。它推翻了西晋王朝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见成汉)。秦置阿阳县在宕昌县南阳镇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
阿阳县《汉书·高后纪》:高后六年(前182年),“匈奴寇狄道,攻阿阳”,说明狄道(岷县)近,宕昌县西羌夏都,即夏阳,宕昌县南阳镇夏为夏阳,秦周汉为略阳,魏晋宕阳。陇西郡析天水郡治街泉。阿阳县秦置,秦属陇西郡,西汉属天水郡,魏晋属略阳郡
绵诸道。战国秦惠公五年(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属陇西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绵诸道并入陇县。北魏复置绵诸县,后又废。绵诸即绵渚、绵瀦即水浒应在河池、武都、仇池、氐池附近。
略阳道。西汉置。为十三氐道之一,即氐族聚居区。治所在宕昌县南阳镇。齐万年氐人起义攻陷汉阳,侨置今甘肃省秦安县。东汉改为略阳县。
.冀县。春秋初为冀戎居地。《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置冀县,属陇西郡。治所在西汉水以北。西汉属天水郡。东汉时汉阳郡治于此。汉灵帝后兼为凉州治。西晋后废。
成纪县。秦置陇西郡:上邽(八百石)、冀、襄武、成纪、平乐、羌道、故道、狄道、戎邑。治所在成县府城,西汉时(前108年)氐羌人起义,侨置成纪县治所在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南河西岸。(今治平乡刘河村与李店镇五方河村、王沟村交界处有成纪故城遗址。)
宕渠在先秦就是宕昌。秦灭义渠置陇西郡在狄道即岷县,置羌道在宕昌县南河,置阿阳县在南阳《汉书·高后纪》:高后六年(前182年),“匈奴寇狄道,攻阿阳”,说明狄道(岷县)近,秦置陇西郡时没有显亲县,后汉即东汉时天水郡有显亲县即秦安县。
宕昌县古为宕州:管县二:怀道,良恭。怀道县,
本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属甘松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宕州。皇朝因之。
苏董戍,在县西一百八十三里。
![]()
本周阳谷县
(二)宕昌县南阳地名由来
旧以良恭河名命名良恭街,又名“来杨街”,意即有“来”“杨”两姓,1949年后,根据“来、杨”谐音而得“南阳”。
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是巴西郡略阳郡宕渠人祖上在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氐人的望族。
良恭河即清水江古称清水。东汉汉阳郡的辖境略有调整,从陇西郡划入了上邽和西县。另外,撤销了五个县级区划:清水县、戎邑道、绵诸道并入陇县,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奉捷县(礼县永兴乡奉捷村)街泉县。西汉置县。东汉废县,改为略阳县之街泉亭。
良恭河发源于兴化乡马槽沟,途径南阳、韩院、白河等乡镇,是西汉水的重要支流之一。车拉乡地处宕昌县东北部,东与兴化乡相连。八力草原位于宕昌县北部,距县城50公里,省道209线从这里穿境而过,与滩子草原、车拉草原相接壤。八力乡即巴荔,理川镇即荔川,是义渠国荔戎聚集地。八力镇地处宕昌县东北部,东与岷县闾井镇接壤。境内最高峰位于八马梁,八马梁古称巴马梁,东与岷县闾井镇接壤。杨车坂可能就是巴马梁。楊即阳、羊、漾,“车”地名,拉即那。英语称中国秦那,日语称中国支那,
理川镇北宋,置荔川寨。明朝时期,建岷州卫于理川。清朝时期,为喃铁里。民国元年(1912年),设理川镇。1949年10月,设理川乡,属白龙区。1958年11月,建理川公社。1983年11月,理川公社改理川乡。2004年8月,撤理川乡改为理川镇,大舍乡并入理川镇。理川泰山庙位于宕昌县以北40公里的理川镇任家山,始建于明朝天启(公元1621——1627)年间,已近400年历史。2016年6月,甘肃省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宕昌县理川泰山庙名列其中,包括沙湾梓潼文昌庙在内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至两处。
泰山庙建筑群总体包括泰山殿、子孙殿、赫赤庙、代王庙、六角亭、、钟鼓楼、亭台画廊等。
地名由来
古称“荔川”,“荔”原为上古羌族姓氏,以姓氏和地形而得名。民国元年(1912年)后,岷县政府将“荔川”更名为“理川”,意在文明开化,以理为先。李姓本姓理,先人吃了李子即姓李,李姓出于陇西郡成纪人,天下李姓出陇西。东汉为天水成纪,西汉水即天水、天河、汉水、白水,伏羲、唐朝李氏诞生天水成纪,伏羲诞生在仇池山,仇池山即昆仑山,武都山,仇池山下洛峪就是白马氐武都郡,宕昌是羌水源头,羌道,大禹生于西羌,大禹的父亲鲧即白马,鲧被舜杀于毛羽山
《史记·匈奴传》之说,穆公所服西戎八国中,绵诸戎
大荔之戎在今陕西大荔县。这一戎族于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599年)为秦所伐,并取其王城。秦厉共公之时已在春秋之后,王城的筑成却是相当早的。鲁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阴饴甥和秦伯会盟的地方就是在这个王城。王城虽未必始建于大荔之戎,大荔之戎既据有王城,当可促其由游牧生涯向农耕生涯的转化。
《史记·秦本纪》记载: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二十一年,初县频阳。晋取武成。二十四年,晋乱,杀智伯,分其国与赵、韩、魏。二十五年,智开与邑人来奔。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三十四年,日食。厉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二年,南郑反。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怀公。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秦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
流民首领之一的巴□豪酋李特,原居住在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东汉末迁汉中,曹操克汉中后又被迁至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其兄弟五人,长兄李辅留略阳,其自与弟庠[xiáng]、流、骧同时入蜀。李特兄弟救助贫、病流民,颇得人心。永康元年(300)十一月,益州刺史赵□为实现割据野心,竭力拉拢李特兄弟和六郡大姓,以李庠为威寇将军,使召募六郡壮勇万余人守卫北道。永宁元年(301)正月,赵□惧李氏兄弟势力太盛,借故杀死李庠及其子侄宗族三十余人(一作十余人)。于是李特起兵攻破成都,赵□兵败被杀。朝廷遣平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罗尚入蜀,下令流人全部返回原籍,七月上路。并令梓潼太守张演在其所辖境内设立关卡,搜夺流民财物。广汉太守辛冉甚至企图将流民首领全部杀死。散在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的流民本不愿走,加之庄稼未收,缺乏资粮,众皆愁怨。李特多次向罗尚请求放宽流民遣返期限,流民十分感激。他还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北)结大营以收容流民。李特把辛冉悬赏捉拿李特兄弟的布告改为“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阎、赵、杨、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赏百匹。”于是这些大姓酋豪也迅速靠拢李特。流民共推李特为首领,在绵竹起义,进军至成都。他与蜀民约法三章,施舍赈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蜀中流传歌谣:“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太安二年(303) 正月,义军占领成都少城,罗尚据太城固守。蜀中结坞自保的豪强大族纷纷归顺义军。李特因军中缺粮,将流民分散到诸坞堡就食。不久,朝廷派水军三万前来镇压。诸坞堡主动摇,罗尚乘机与之秘密勾结,合兵袭击李营。李特战死,义军损失惨重。义军在李流及李特长子荡、三子雄率领下继续战斗。三月,李荡牺牲,官军节节逼进。李流曾一度准备投降,李雄坚决反对,并大破官军。义军转危为安,李流遂将军权交与李雄。由于蜀中地主坚壁清野,并挟持人民大量向荆州和宁州流徙,义军军粮再次发生严重危机。后得到青城山(今四川灌县境内)大地主、道教首领范长生大量资给,义军再度振作。九月,李流病死,众推李雄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结局
十二月,李雄率军急攻成都,罗尚潜逃,余军投降,义军占领成都。永兴元年(304)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光熙元年(306)六月,改称帝,国号大成,拜范长生为丞相、天地太师,复其部曲不豫军征,租税一入其家。新建立的大成是一个封建政权,但初期政治较为清明。它规定每年赋税为:男丁谷三斛[hú],女丁一斛五斗,疾病者折半;户调不过绢数丈、绵数两而已,远较西晋十六国时期其他政权为轻。安定的社会秩序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也为中原人民提供了避乱的场所。
江水、羌水、姜水发音相近,不同的发音就会读混。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地方,就是江水的源头和羌水的源头一致。都在岷山所在地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也属岷山北地)的红岩沟及别(鼈)竜沟。
羌水、江水又名垫江。《沙州记》曰:洮水出强(音姜)台山。又曰:山东即洮水源,山南即垫江源。垫江(崔鸿《西京记》曰:吐谷浑观垫江源,问鲁和曰:“此水经仇池而过晋寿山沱渠,始号垫江,至巴郡入大江。”垫音叠。)。据调查,古洮河很可能原循岷县城东的迭藏河南流入白龙江上游的岷江,后因地面掀升,东面自南北流的迭藏河溯源侵蚀强烈,切割分水岭,劫夺迭藏河水源,使其改向北流,至今迭藏河与小岷江(宕昌河)之间的分水岭仍有古河床的痕迹。可见小岷江是被袭夺河(或称断头河)。洮河自岷县以下为袭夺河,迭藏河则为袭夺后的倒流河。晋《太康地记》曰:李雄乱,复于阳阙更置垫江县,亦属巴郡。按:今州即古巴郡。从上可以看出:羌水、江水又名垫江,发源于宕昌县强(音姜)台山,宕昌县还有将台乡,将台乡红水沟就是羌水、江水又名垫江的西源。李雄是成汉政权的皇帝,宕昌县人,在成都称帝后,就把阳阙更置垫江县,流经的江水更名垫江水(垫音叠)
羌水、江水又名强水(姜水)。《沙州记》曰:洮水出强(音姜)台山。又曰:山东即洮水源,山南即垫江源。因羌水、江水、垫江发源于强(音姜)台山。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这与《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的一致。巴子时虽都江州,治垫江(宕昌县)。“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蜀国开国王蚕从治在瞿(读di氐)堆、瞿上即仇池山。在成县。这说明陇南是巴国、蜀国最初建国的地方。这说明巴国、蜀国建立初,国都设在陇南。
羌水又称白水、白龙江。《山海经》曰:白水(白龙江)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西汉水、嘉陵江)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见第二卷河水)。史记》“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江水、羌水也称乾江(读干)。据记载古时羌水、江水也称乾江,现在宕昌县还有甘江头乡。故名乾江头。“乾”通“干”。乾江就是江水的主流,乾江头就是长江的主流的源头。“乾”通“天”。如乾坤,乾江就是天江。
《魏晋初人物》:李慕,东羌猎将(这一职务是魏晋时期统治陇右氐羌民族设立的专门机构)。年少的时候随父亲李虎避乱到了汉中。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汉中,李虎率五百余户家归顺,被拜为了将军,后来迁居甘肃天水一带,号为巴人。李慕曾任东羌校尉属下猎将,专门管理射猎之事。
![]()
李特(?—303年),字玄休,氐族人(賨[cóng]人),出生于略阳临渭(陇南市宕昌县南阳镇)。东晋十六国成汉政权的奠基人,成汉开国皇帝李雄之父。
李特早年曾为州郡官吏,西晋元康年间(291年——299年),随关西(散关即康县白马关以西)流民迁徙巴蜀。永宁元年 (301年),李特率众击败欲割据一方的赵廞,朝廷拜其为宣威将军,封长乐乡侯。不久,流民因不满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推举李特为首领,起义攻克广汉。
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军事,并改年号为建初,大赦境内。次年晋惠帝遣兵援助罗尚,罗尚联合当地豪强,率大军击败杀死李特,并将其首级送往洛阳。此后李特的弟弟李流率领残部继续割据,李雄称帝之后,追谥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
李特虽未建国称帝,却为后来的成汉政权奠定了基础李特是氐族人。氐族人因向巴国所缴纳的捐税称为賨布,所以又称賨人,最初出自氐羌。 秦末时期,賨人曾助刘邦平定三秦,他们早期居住在宕渠一带(今四川达州渠县),东汉末年因信奉天师道,大部分迁徙汉中, 李特一族便在其中。曹操攻克汉中之后,賨人被迁至略阳。李特的祖父李虎,因率领五百多户賨人归附曹操,被授予将军之职。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阶梯地形的过渡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的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李姓,是感激木子形成的姓。李氏出自嬴姓,颛[zhuān]顼[xū]帝的重孙,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任尧帝的理官,以“理”为姓。改为“李”有两种说法,一是皋陶之后裔理利贞靠树上果实(当时称木子)充饥活命,遂指树为姓改为“李”;二是先祖帝颛顼高阳氏,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理、李古通字)。
陇南是嬴秦发祥地。陇南市宕昌县理川镇。理川即理水。理水源头即陇南市宕昌县八力乡(巴理),理通荔、骊。
四、成汉政权将祖地陇南的地名在蜀地留名
李家出陇西。唐朝李家自己称是陇西成纪人,“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灭义渠, 建陇西郡氐道、 羌道。
氐羌是伏羲的后裔。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葫芦化身,其依据是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 “盘瓠”,即葫芦。除了“瓠”与“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据《魏略·西戎传》载“氐人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而在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中也有盘瓠为始祖的传说。巴人是伏羲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向,是为巴人”。
伏羲诞生在陇西成纪。李姓人生活在陇西成纪。《华阳国志》谈到武都郡的情况时又云:“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出名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瞿堆百顷即指仇池山(陇南市西和县境内,也是伏羲出生地),在今甘肃省西和县南,其上有丰水泉,煮土成盐。仇池山上土地丰饶,聚集人口达数万户,为氐人重要农业区。
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陇右道上·武州》说:“禹贡梁州之域,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东治武都镇,宣武帝置武都郡,废帝改置武州。”秦州设在上邽,上。郭下。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焉。诸葛亮垒(祁山堡),俗名下募城,在上邽县东二里。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上邽)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
据《读史方與纪要·卷六十·岷州卫宕州城》说:卫南百二十里古西羌地,晋末西羌别种保聚于此,曰宕昌国。据《武阶备志·卷三郡县治城邑考》说:“阶州,禹贡梁州之域。”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蜀”字四虫(蛇))。”仝书《大荒北经》说:“鲋鱼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又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有熊、罴、文虎、鹂朱、久、视肉。”
李特早年在州郡任职,别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李特与弟弟李庠、李流三人,皆身材高大,勇武有力,弓马娴熟,且有古侠士之风,经常陇,止于枹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龙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遂水草,庐帐而居,以肉酪为粮。西北诸种谓之阿柴虏。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这与《华阳国志打抱不平。因此州郡很多人,都依附于李特三兄弟。
流民抵达汉中之后,向官府请求在巴蜀定居,朝廷不允许,派遣侍御史李苾带着符节其慰问,同时也是监察,以免流民进入剑阁。李苾受流民贿赂,上书朝廷,称汉中一郡,无法安置十数万的流民,蜀地仓储丰足,不如让他们安置在蜀地。朝廷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流民分散在益州、梁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
抵达剑阁之时,李特见四周险阻,感叹道:“刘禅拥着这般险峻之地,还兵败投降,真是一个庸才!”同行的阎式、赵肃、李远等人,都认为李特有远大的志向。李特兄弟身边拥护者众多,是流民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太安二年(303年)二月,罗尚大败李特,斩杀李特及其部将李辅、李远等。李特死后,蜀地人多半背叛,流民非常恐惧。李流和李特之子李荡、李雄收容残余部众退保赤祖。李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守护东营;李荡、李雄守护北营。当时荆州刺史宋岱统领水军三万,驻扎在垫江,前锋孙阜攻破德阳,抓获李特所安排的守将骞硕,德阳太守任臧等撤退到涪陵驻扎。
现在绵阳市武都镇、汉王镇、阴平镇等等都是据《陇南史志》记载:297年,李特和阴平县(今陇南市文县)令李远率领武都流民团南下绵阳市侨居时按武都郡地名设置的。
五、成汉李氏政权是陇西李氏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在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
![]()
早年经历
李班初任平南将军。李班的叔父李雄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都不成气候,所以李雄舍弃自己的儿子而立李班为太子。
李班为人谦虚能广泛采纳意见,尊敬爱护儒士贤人,从何点、李剑以下,李班皆以老师的礼节对待他们,又接纳名士王嘏和陇西人董融、天水人文夔等作为宾客朋友。常常对董融等人说:“看到周景王的太子晋、曹魏的太子曹丕、东吴的太子孙登,文章审察辨识的能力,超然出群,自己总是感到惭愧。
李期聪慧好学,二十岁时就能作文章,轻财物而好施舍,虚心招纳人才。初任建威将军,其父李雄让儿子们和宗室的子弟们各自凭恩德信义聚集徒众,多的不到数百人,可是李期单单招到了上千人。他推荐的人,李雄多半任用,所以长史、列署有不少出自他的门下。
二、氐羌出至西羌,夏之后裔
《汉书·西羌传》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
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生在氐水,是土生土长的石邑人,母亲是王母。降居氐水繁衍姬姓,在这里建立氐国,因为战乱,氐族,氐人背井离乡,流落外乡,在当地建黄帝陵,修伏羲庙是对祖先的追忆。虞朝,夏,商,周,华夏文明从这里走来
【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氐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氐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氐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大戴礼记·帝系》所言“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 氐水”
通过氐水,繁衍姬姓到氐人,氐族,氐国灭王。氐人背井离乡,迁徙全国各地,传播氐族历史文化,才有了伏羲庙,黄帝陵花落四方的历史佐证。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
秦封泥有 “氐道丞印”,可知氐道始置于秦代。废除:西晋时被废除。
“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
陇西郡氐道在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阪。”
秦置陇西郡氐道。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大岸庙是白马氐人祭祀其祖水神鲧、大禹的庙)。《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汉景帝时,徙留何等羌于氐道,即此地。西晋废。
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古称翫当、福津是马家窑文化遗迹。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武都邑改称武都道(道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建制),属陇西郡。
曾礼:《武都道初建地略考》(《西北史地》)1995 年第2期)认为秦国曾设立武都道,治所或在今武都区桔柑镇大安庙,时间 “当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 建陇西郡、 羌道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前221年)之前的50多年间”。又《甘肃省志·建制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在秦陇西郡条下列有武都道,仅言秦置。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 认为秦可能曾设武都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