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八十二期(总第954期)
![]()
最近,民间学者沈巍指出上海陆俨少艺术院一处展览内容中的“履薄临探”应写作“履薄临深”,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个确定无疑的错误,“临深履薄”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心怀戒惧,谨慎小心,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好像踩在薄冰之上那样不敢放松。后来“临深履薄”由此化出,常用来比喻做事极其谨慎,小心翼翼,唯恐出错。当然,这个成语也有其他变形,比如,履薄临深,如履如临等,但就没有“履薄临探”这种说法。
该成语在各种经典诗文中也并不鲜见。比如: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千字文》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熹 《南城吴氏社仓书楼为余写真如此,因题其上,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沧洲病叟朱熹仲晦父》
我们且不说朱熹的诗,也不说《论语》,单说《千字文》,“三百千”是蒙学读物,更通俗一点来说,《千字文》是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临深履薄”就在其中,可见这个成语并不是那么生僻。
再退一步说,哪怕不知道“临深履薄”这个成语,那么多的参观者或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看到“履薄临探”这个词时,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凡稍微存了一点儿探究的心思,上网查一查,也很容易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
有人在这个新闻短视频后留言:“大师在民间,小丑在殿堂”。沈巍是不是大师我不知道,但是仅凭对“履薄临深”一词的指正,就奉其为大师,这是对大师的侮辱,我相信沈巍自己也会这么想。
再换个角度看,博物馆的反应更值得玩味。明明是错了,但偏偏却不愿意承认,工作人员回应说某某报纸的相关报道就用的“履薄临探”,所以他们不能确认是否错误,还要进一步查证资料。这实在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与此事件相关的另外一个视频,沈巍说这是个常识:一个动词一个名词(临深),怎么后面会跟两个动词(履探)呢?他还分析了博物馆方面不愿认错的原因。他说,如果院方格局比较大,完全可以把他请过去挑错,这样就是双赢。
艺术院作为一个组织机构,不愿或者不敢承认出错,可能有各种复杂的因素,或者难言的苦衷,我们无从揣测。但我想这个事儿给我们每个个体以启发和警示,要想明白该如何面对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向圣人孔子学习,孔子犯了错误,别人指出后,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以一种欣幸和喜悦的态度去面对别人指出的过错,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怎样的认识水平。
如果说孔子这个境界达不到,那我再引一个蒙学读物《弟子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知错改过,错误就没有了;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过去小朋友都能懂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却不懂,那我们到底是进步了呢,还是后退了呢?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七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