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把中秋的月饼盒收进柜子,转头就瞅见日历上的“九月初九”,得,重阳节又踩着秋光来了。
这节气也真是有意思,中秋讲团圆,重阳论祈福,连老天爷都给面子,送来了天高气爽的好天气。
老辈人常说“重阳过好了,秋冬顺当当”,这话可不是瞎扯,藏在习俗里的学问大着呢。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记住“1晒2饮3做4吃”的老规矩,热热闹闹为家人求个好彩头。
![]()
先说说这“1晒”,可不是让你晒被子晒袜子,而是重阳节最有烟火气的“晒秋”。
南方山区的老乡最懂这个理,江西篁岭的晒楼早就支棱起来了,竹匾里的红辣椒、黄玉米、金南瓜排得整整齐齐,像给屋顶铺了块花毯子。
别以为这只是存粮食,老辈人讲“晒秋晒的是丰收,晾的是福气”,阳光把作物晒得干爽,来年的希望就藏在这香气里。
城里人体会不到晒秋的热闹,倒也能学个门道:把家里的干货、茶叶拿出来晒晒太阳,借这重阳的阳气,图个“日子红火,物件长久”的寓意,比晒朋友圈实在多了。
![]()
再聊聊“2饮”,这可是重阳的“风雅两件套”。
头一份必须是菊花酒,这酒讲究“今年酿,明年喝”,汉代人就懂这个门道,把刚开的菊花连枝叶捣碎,拌进糯米里发酵,等到来年重阳开坛,那香味能飘半条街。
现在没人有这耐心等一年,倒也简单,抓把干菊花泡进米酒里,虽少了点陈香,可那份“饮菊庆重阳”的意思到了就行。
第二饮是茱萸酒,这茱萸被古人叫做“辟邪翁”,香味浓得很,泡在酒里抿一口,据说能沾点吉祥气。
不过咱喝酒归喝酒,可别学杜牧“酩酊酬佳节”,微醺着赏秋才是正经事。
![]()
接下来是“3做”。
头一件是登高,这习俗打汉代就有了,说是能“辞青”,和春天的踏青对应,跟秋天好好告个别。
现在登高不用非得爬名山大川,家附近的小山、公园的高阁都行,哪怕爬几层楼梯,只要站得高望得远,就算没辜负传统。
第二件插茱萸,王维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早把这习俗唱透了,古人把茱萸枝叶插在发间、装在香囊里,说是能添点吉祥气。
现在茱萸不好找,买束菊花插在瓶里,意思也 差不离 。
第三件是赏菊,重阳又称“菊花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情,引得后人跟着凑热闹,公园里摆上几盆菊花,拍照发圈的同时,也算沾了古人的风雅。
![]()
最让人期待的当属“4吃”。
头一样重阳糕,这可不是普通的糕点,讲究的要做九层,像座小宝塔,顶上还捏两只小羊,对应“重阳”的“羊”字,有的还插面小红旗,代替茱萸辟邪。“糕”谐音“高”,吃一口就算讨了“步步高升”的彩头,家里有老人的,别忘了买块松软的,应“长寿”的好说法。
第二样羊肉面,北方人最爱这个,“羊”和“阳”同音,白面又暗含“久久长寿”的意思,秋冬吃一碗,浑身暖烘烘的。
第三样螃蟹,这会儿的螃蟹正肥,蟹黄流油,古人重阳节就爱围着吃蟹赏菊,咱现在吃的时候配点姜醋,吃得舒坦又应景。
第四样萝卜汤,山东老乡有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秋天吃点萝卜顺气,清清爽爽收尾,胃里也舒坦。
![]()
这些老规矩传了千百年,可不是瞎讲究。
《西京杂记》里早有记载,汉高祖时宫里就“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可见这习俗打汉代就成了气候。
如今虽然少了些古早的仪式感,但晒秋的欢喜、饮酒的闲情、登高的畅快、吃食的香甜,这些内核从来没变过。
更别说重阳节还是“老人节”,陪家里老人吃块重阳糕,陪他们晒晒太阳聊聊天,比啥祈福都管用。
![]()
其实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是照搬老规矩,而是借着这些仪式感,把对家人的牵挂藏进去。
晒秋晒的是丰收期盼,饮酒饮的是平安祝愿,登高登的是生活向上的盼头,吃食吃的是团圆滋味。
这个重阳节,不妨照着老传统试一试,哪怕只是给长辈递块糕、陪家人登次高,这份心意,就是最好的祈福。
毕竟老辈人说得好:“节过得热闹,日子就过得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