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辈分大,礼节必须到,规矩不能乱”,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它体现了家族传承。任何家族,只要传承几代,便会出现代差,产生辈分问题。辈分,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之一,代表着家族、宗族和师门内部的辈分次序。正确使用辈分称谓,是对长辈、对先祖的尊重,可以维护家族和社会的和谐。每到农历新年前后,各种“人小辈分大”的拜年视频总会在网上爆火一波。
人小辈分大
![]()
导致“人小辈分大”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他这一系属于幼支,二是人穷结婚晚。比如明代诸帝对藩王的称呼往往冠以“叔”、“叔祖”等,体现了作为宗支的长支血脉传承优于庶支。
但万事不绝对,明代诸藩中有些支系的血脉传承比皇室这个宗支还快。比如万历年间,明神宗因国家重大庆典而大赏宗室时,竟然出现了一位侄孙辈藩王:荆王朱由樊。同一批次的亲支藩王每个辈分都比他大,甚至有的还是他高祖辈。
今天我们来聊聊朱由樊这位辈分特殊的藩王,看看他身上存在哪些值得一提的故事。
当朝皇帝的侄孙
朱由樊,生年不详,为荆康王朱常泴(音guàn)嫡子,伦序不详,有资料称他为嫡次子,生母荆康王妃周氏。
周氏出生于蕲州寻常百姓之家,于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受封安城王妃,后进封荆王妃。朱由樊则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受封荆世子。按时间推算,很难再给他安排给胞兄,故阿越怀疑他是嫡长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荆康王朱常泴薨逝,在位19年,终年36岁。
因明神宗正围绕“国本问题”与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甚至拿政事当筹码,以至于朝廷对荆康王的身后事处置多少有些离谱。然而却丝毫不影响朱由樊这位荆世子袭爵。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月,朝廷正式册封朱由樊为荆王。《明史·诸王表》称他于万历三十八袭封,当为误记。王妃李氏先是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受封荆世子妃,后与夫君同日进封荆王妃。
荆藩支系与大明帝室共祖明仁宗。自仁宗以下,荆藩共传十世十王,帝系则传九世十二帝,虽然代次少了两轮,可世次却多了一代人。
帝系与荆藩世系对比
![]()
荆藩始封君荆宪王朱瞻堈(音gāng)为明仁宗第六子,作为小宗,开始几代荆王与在位皇帝同辈或长一辈。可历代荆王普遍寿数不长,且生育较早,故在第四代王荆和王朱祐橺(音xiàn)时已经追平帝室。
嘉靖年间,因为第五代王荆端王朱厚烇(音quǎn)的独子永定王朱载墭英年早逝,不得不由嫡孙荆恭王朱翊钜承袭爵位,一下子比当朝皇帝低了两辈。其后袭爵的荆敬王朱常(氵言)、荆康王朱常泴,都是当朝皇帝的远房族侄,且年龄应当都比明神宗这个叔叔大,属于名副其实的大侄子。
朱由樊作为荆康王之子,与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检同辈,为明神宗的远房族孙。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当今皇帝的长孙、皇太子朱常洛的庶长子朱由校降生。明神宗虽不怎么待见朱常洛这个太子,连带着朱由校也被另眼相看。可毕竟是名义上的嫡脉嫡长孙,帝国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他的诞生无疑昭示着大明江山传承有序,再怎么样都得来个普天同庆表示一下。
十二月初七,明神宗以“皇孙诞育”,赏赐各王府书稿、礼物,共有包括23位亲王、2位世子及靖江王在内的26家藩国受赏。这26人的辈分横跨5代,身份最高者岷王朱定燿和唐王朱硕熿,他俩是明神宗的叔祖,最低者便是身为皇帝侄孙的荆王朱由樊。
“丁未,内阁以皇孙诞育,拟上各王府书稿礼物等第。书稿:‘皇帝致书叔祖岷王:朕仰承昊穹锡佑,祖德垂庥,于今年十一月十四日皇太子第一子生,专书奉报,薄遣仪物,用表亲亲之意。至可收纳。惟叔祖亮之!’礼物:大红织金闪色团龙常服纻丝一袭,纱一袭,罗一袭……侄孙荆王文与礼物俱同,但改‘致书’为‘书与’,又改‘专书以报’,又改‘惟王亮之’。”(《明神宗实录》)
荆王墓出土金镶宝龙首镯
![]()
朱由樊在这其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连出自明太祖朱元璋大哥南昌王朱兴隆一脉,辈分向来比当朝皇帝低的靖江王也没法跟他比,此时在位的靖江王朱任晟是明神宗的族侄,比荆王高一辈。
明代历史上,藩王比当朝皇帝小两辈的例子有,比如周敬王朱在铤,可如同荆藩一般,两次比当朝皇帝小两辈的,属于绝无仅有的特例。
为王岁月
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也即明神宗因皇长孙诞生赏赐诸王的当月,荆王府突遭祝融光顾,亲王章服冠带,祖宗会典历代书籍,及重大典礼使用、代表着身份的礼器玉圭等都付之一炬。
荆王府近150年的积攒,一朝化为虚无,损失不可谓不惨重。灾后,欲哭无泪的朱由樊立马向朝廷告变,请求重新赐予。事关朝廷脸面,是以虽然财政几近崩溃,依然“许之”。
给是给了,可终究没能恢复旧观,故往后十余年中,多有荆王奏讨资源的记载。比如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朱由樊奏请训典(一为特指上古君王的典章制度文献,二为泛指具有典范价值的古籍)等书,朝廷各颁一部与之。万历四十七年四月,在荆王的奏请下,给予《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纲目》等书。
以上奏请多为章服、典籍,对荆王府而言,这场大火损失最大的还是历代积攒的钱财。向朝廷哭穷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朱由樊的做法,既让人无话可说,也令人讨厌不起来。
嘉靖四十四年,志在控制宗室对朝廷财政侵蚀的《宗藩条例》出台,对中低层宗室而言无疑天塌了。中低层宗室虽然单独拎出来岁禄不高,可规模庞大,成为朝廷在宗禄问题上的最大负担,而亲王一方面人数较少,另一方面地位特殊。故中低层宗室成为最大的牺牲品。比如条例第23则“议处改折”明确规定郡王以下宗室强制改折岁禄,对亲王则采取自愿减禄原则。
荆王墓出土金镶宝石凤钗
![]()
为消弭宗室内部的矛盾,藩王们多多少少表示了一下,于是乎亲王辞禄补贴宗室成为风潮。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荆恭王朱翊钜上疏辞常禄五百石,获得明穆宗赐敕褒奖。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朱由樊向朝廷哭穷,表示王府经济入不敷出,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请求朝廷准予恢复当年荆恭王所辞常禄。
荆王作为仁宗系藩王,实领岁禄一万石,现在竟为了区区五百石与朝廷较劲,似乎有些没品。可细细想来又有其合理性。荆王府大火之后,面临着重建工作,按当时朝廷的状况可能会补助一部分,但大头还得荆藩自己出,所以即便稍稍回一点血也是好的。
“(六月)丁丑……户部……又奏复荆王由樊禄米。上曰:‘王既以餋赡不敷,求复原辞禄米,准给与。仍不为例。’”(《明神宗实录》)
即便自身面临不小困难,可面对国难朱由樊彰显了身为藩王气度,展露出太祖高皇帝“封邦建国,藩屏帝室”的初心。
发生于万历四十六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充分利用明军的自大心态,对四路明军实施各个击破,以弱胜强取得大捷,对辽东构成巨大威胁。为扭转不利局势,明军向辽东增兵,同时开征辽饷,宗王们也纷纷解囊。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十月,荆王朱由樊捐献白银二千两助饷。
明末辽东战场局势示意图
![]()
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努力维持辽东局势的经略熊廷弼因遭弹劾去职,接替的袁应泰一改熊的方针,被后金方面觑准时机大举进攻,攻略如火席卷辽沈,明军被迫退守辽西。
天启元年(1621年)闰二月,朱由樊再次助饷。明熹宗“嘉其忠义”。
天启二年,因复职的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闹起了经抚不合,明军内部指挥混乱,后金趁机渡过辽河,攻占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兵锋直抵山海关下,辽西沦陷。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经过一番争论,明廷决定收复辽西,各路藩王又一次纷纷慷慨解囊,荆王府捐助白银三千两。
阿越说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二十四日,荆王朱由樊薨逝,在位23年,因其生年不详,故享年无法推断。这位当年同榜之中辈分最小的藩王,终于在去世之时追平了帝室,当朝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与他份属远房族兄弟关系。
他去世后,明熹宗为其上谥号“定”。谥法“纯行不爽曰定”,朱由樊在位期间,谨小慎微,言行合一,恭敬事上,没有犯下任何大罪,可以说这一评价非常贴合他的生平。
也正因此,当他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六月,援引蜀藩等藩国之例,请求免除对荆藩护卫仪卫司官考核时,明神宗一口答应,只是给他去信要求他“严加约束,毋致放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