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志
最近,有两则新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共同指向了一个我们不愿承认、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向下就业”,正在成为大势所趋。
第一则,是南昌大学,一所堂堂的211重点高校,在校园招聘会上,出现了一张画风露骨的主播招聘海报。舆论哗然,全网都在骂它有辱斯文。
![]()
第二则,是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出台官方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学制一年。大量本科毕业生,乃至985、211的学生,主动回炉技校,去学汽修、学数控、学护理。
![]()
多年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曾引发教育资源浪费的大讨论。现在再看,大学生送外卖、摆地摊,早成了日常,“向下就业”的浪潮,悄无声息地把所有人卷了进来。
01
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我们的父辈,都曾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徒。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名校,被视为穿越阶层、走向体面人生的唯一通道。
这种体面,具象化而言,就是一份稳定、高薪、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
然而,这件承载着几代人荣耀与希望的“孔乙己的长衫”,在今天,正变得千疮百孔。
先看组扎心数据:202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1179 万,本科就业率不到八成,很多人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唯一的体面出路,成了考公考编。
数据显示,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直接飙升至341万人,平均86人抢一个岗位。
而一个更扎心的变化是,未来的国考政策,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3岁。这意味着,毕业生们不仅要和同龄人竞争,还要和经验更丰富的“中年老登”抢饭碗,竞争上岗。
当代年轻人体面就业的另一条路——进入大厂,如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领域,也随着行业周期的调整,从“黄金时代”进入了“黑铁时代”。“毕业即年薪二十万”的神话,正在迅速褪色。
当体面的窄门无法通过时,即便是最高学府的光环,也不得不向下兼容。
![]()
此前,深圳、杭州等地中小学的招聘公示名单,挤满了清华、北大的硕士乃至博士。中国的顶尖智力资源,开始“降维打击”基础性的教育岗位,大材小用的背后,正是学历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
![]()
02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79万人,2025年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当大学生的身份,从精英变为标配时,文凭的稀缺性价值,自然被无限稀释。
在严酷的供需关系面前,名校光环所能提供的溢价,正在被市场无情地压缩。
如果说考公考编,是向上攀登、阶层逆袭的最后挣扎,那么本科生回炉技校,则是向下的主动选择。
以前是“专升本”,现在是“本升专”,这是一种更具颠覆性的趋势。它标志着,在就业市场的天平上,一纸文凭的重量,开始输给一门手艺。
广东、浙江、山东等地,面向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年制技师培养”,这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成规模的政策引导。
为什么?因为市场在倒逼。
一方面,是我们空有海量的、同质化的本科毕业生,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是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急需的“新蓝领”——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高级技工,缺口巨大。
那些回炉的本科生,不是傻,他们只是把账算明白了。
与其拿着一张“屠龙之术”的本科文凭,去市场上和上千万人抢那几个体面的办公室岗位,不如扎扎实实花一年时间,学一门汽修、数控或护理的硬技术。
这是一种务实到极致的理性。他们主动脱下了那件孔乙己的长衫,只为换一件能真正遮风挡雨的“工装”。
03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南昌大学的主播招聘风波。
![]()
为什么全网都在愤怒?真的是因为那张海报低俗、露骨,有辱斯文吗?也许未必。
这张海报,更像是一面不加美颜的镜子。它露骨的地方,不在于画面,而在于映照出了令人难堪的现实,彻底扯下了学历值钱的遮羞布。
相信很多人真正无法接受的,不是露骨的主播海报,而是211的金字招牌,和“月薪四到六千、单休”的价码,被并列在了一起。这张海报,像一份公开的羞辱性报价,将“双一流”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
而且,在传统认知里,主播,尤其是依赖擦边技能的女主播,是上不了台面的。
而211大学是象牙塔的顶端,当下九流的职业,堂而皇之地走进最高殿堂去招聘,这种强烈的错位感,让斯文的捍卫者们感到了冒犯。
我们培养了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我们告诉他们要登科及第,要成为社会栋梁。可他们走出校门,市场却用一张低俗的海报告诉他们:你那些知识不重要,你的颜值和引流能力,才真的值钱。
大家的愤怒,与其说是道德批判,不如说是幻觉破灭后的集体破防。
04
“向下就业”的大潮已然到来。我们必须承认,那个读了大学就能体面的时代,结束了。
这不是教育的堕落,这是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结构变化倒逼的必然结果。
其实,主播,这个不偷不抢、合法合规的职业,犯不着去抡起道德大棒,指责他不体面,作为新兴业态的代表,它吸纳了巨大的就业,能走进211校园,本身就是市场力量对高等教育偏离市场需求的一次最直接的纠偏。
我们这个社会,常常陷入一种拧巴的道德洁癖:
一方面,大家总是习惯于道貌岸然地批判年轻人,说当主播是不体面,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又指责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是在啃老、躺平,是废物,是垮掉的一代。
这不公平。“向下就业”不是堕落,而是年轻人在冰冷的现实中,努力地找活路。
我们的大学,不能一边死守就业率数据,一边又苛求学生必须体面就业。我们的社会,也必须放下学历光环的执念,不要动不动给大学生就业,强行上价值。何不食肉糜?
当向上攀登变得异常困难时,向下兼容,就成了一种生存智慧。
从这个角度看,南昌大学校招出现的露骨招聘,不过是一场集体脱敏,它告诉当下年轻人,要放下幻想,认清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