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北京,金黄色的银杏叶把街道点缀得格外美丽。傍晚6点,王阿姨和老伴走在小区门口。突然,阿姨停下脚步,弯腰拣起一颗圆滚滚、黄澄澄的果子。
见她动作利索,边上遛弯的邻居也凑热闹:“这就是白果吧?上次我孙女在网上还学了新吃法,回家炖鸡汤,可香了!”但此时,隔壁小孙的一句提醒让气氛戛然而止,“阿姨,这果子有毒,医院天天有人中招!”
![]()
很多人或许觉得不可思议:公园、马路边常见的银杏果,怎么会有毒?而且还有人误以为它能“养生保健”,甚至追着街上一地的“白果”拾捡当宝贝。事实恰恰相反,每年这个季节,北京各大医院都会收治因为误食路边银杏果而引发中毒的病例。它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患?又该怎样科学防范和处理?
每到深秋,北京街头、公园和社区小路旁,随处可见一地金黄的银杏果。很多市民以为捡点带回家,不仅省钱还能“补身体”。但其实,未经处理的路边银杏果隐含着多重健康风险。
首先,银杏果外层果肉及种皮含有多种强致敏成分,如银杏酸、致敏蛋白等,接触果汁后,皮肤易出现红肿、刺痛、起疱或瘙痒。北京协和医院统计近三年,皮肤科因“银杏果手”求诊的患者逐年增加,且症状往往较为严重。
![]()
“白果”果仁和胚芽中富含氢氰酸、银杏酸、银杏毒素等有毒物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指出,氢氰酸属于剧毒,仅需0.5-3.5mg/kg即可危及生命。银杏酸毒性同样突出,摄入20mg/kg以上就会损伤人体细胞,尤其危害神经系统和肝脏。
此外,路边银杏果经常直接暴露在汽车尾气、烟尘及农药残留下,携带大量有害杂质,不仅仅是“自身有毒”,还极易污染,进一步放大健康威胁。因此,北京街边捡拾的银杏果绝非所谓的“天然补品”,反而暗藏“健康杀手”。
别小看一颗小果子,误食未经科学处理的银杏果,危害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临床数据显示,轻则皮肤过敏,重则急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
轻接触:接触性皮炎
接触“白果”汁液后,约30%-50%的人群会出现手部红肿、瘙痒,严重者短短数小时内就可出现水疱、脱皮。不少家有儿童、体质敏感的老人,尤其高发。
误食中毒:“黄金3-4小时”警示
银杏果中毒的表现大多出现在食用后3-4小时。最常见症状包括:呕吐、腹痛、腹泻、皮肤青紫、抽搐、惊厥、四肢麻木、下肢瘫痪,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而发生死亡。
一组病例显示,浙江一位中年男子误信银杏果“能治结石”,食用15颗银杏果后,1小时内腹痛难忍被紧急送医。经检测中毒,所幸及时催吐和抢救才转危为安。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风险尤高。
![]()
慢性危害:尾气&农药危害叠增
路边拾捡的银杏果常与汽车尾气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叠加污染,长期摄入不仅致敏、致毒,还增加癌症、慢性肝损等风险。
银杏果真的不能吃吗?其实,精确来说,“路边的不能捡、不能碰、更不能随便吃”,但市场售卖、严格处理过的银杏果,在规范食用剂量下是安全且可做美食的。
科学防护,拒绝盲目捡拾
银杏果果肉的毒性与致敏性极强,如需自行处理,一定佩戴手套,避免裸手碰触。银杏汁污染皮肤,应马上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清洗,并涂抹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如有肿胀、疱疹即刻就医。
![]()
充分去毒,绝不生食
规范处理需参考北京市食品安全标准:先剥除坚硬外壳及外果皮,开水煮沸10分钟去衣膜,同时一定要摘除绿色胚芽(毒性最强),然后再高温蒸、炒、炖等熟制,生食极易中毒。
严格控量,大人10颗以内,儿童严禁误食
每次食用成年人不超过10颗,儿童最多5颗,婴幼儿禁食。过量或长期食用会引发累积性损伤。
不要迷信“路边天然”,请向正规市场购买合格产品
路边银杏果极易携带汽车尾气和农药毒物,即便彻底加热仍难以彻底去除污染。建议购买合格渠道的银杏果,且只选择净化、分离毒素后的成熟产品,远比“自己捡”的安全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