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语有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
人这一生,说出去的话,是风,也是刀。
一个人说得越多,越容易泄气;说得越急,越容易失言。
能说会道固然好,但懂得沉默的人,往往走得更远,也更安稳。
世事如棋,口是心门,守住了言语,也就守住了福气。
![]()
1、说得越多,越容易招惹是非
《治家格言》中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就像水溢出堤岸,终会冲垮自己。
世间许多纷争,不是因为事实复杂,而是因为嘴太快。
一句话出口容易,一句悔话难收回。
明代名臣解缙,自小才智出众,却因管不住嘴,一步步把自己推向灾祸。
当年解缙考中进士后,常常凭着辛辣的言辞点评朝廷事务,完全不顾及别人的脸面。
有同事写的诗水平一般,他当场就调侃“能让街上小孩笑掉牙”;
看到有的官员书法拙劣,他更是直接批评“连乡村私塾的孩童都比不上”。
朱元璋召大臣议事后,解缙又在朝堂上贸然开口:“陛下部分决策,实在算不得英明。”
满朝官员皆惊,朱元璋虽惜其才,也只能让他暂且离朝。
后来朱棣登基,解缙还是多次言语不加克制。
最终朱棣忍无可忍,把他关进大牢,用酒将他灌醉后,埋在积雪里,让他活活冻毙。
禅语言:“言动天下,可也可毁也。”
任何言语,都可能留痕、落印在他人的心中。
说得越多,就越容易被误解、被曲解。
许多争端,并非因为话里有害,而是话太多,触及了别人无意中的脆弱。
人生若是一场长跑,说话要有节奏,不必每步都高声疾呼,少一点浮躁,多一分沉静。
![]()
2、沉默,是一种智慧
禅师有言:“繁华不乱眼,是非不缠身,沉默养清气,简单得自在。”
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修炼。
它让人远离喧嚣,看清是非,也让人学会与自己对话。
当一个人不急着表达时,他的心境会变得深远。
沉默,是人生最高级的姿态。
明朝有一位书生,名叫陈宝。
年少时,他热衷辩论,喋喋不休,总想在茶楼酒馆讲大道理。
有人赞扬他“见解高妙”,有人暗地里说他“好高骛远”。
有一次,他与友人论政论世,在众人面前长篇大论。
他引经据典,却触及一位在朝官员的旧疮。
那人暗中报复,污蔑他“意在不轨”,将他囚于狱中。
陈宝在狱中日夜反思,终于放下争论的执念。
他出狱后,不再在街头争论,而是回家写书,默默教书育人。
后来,他的学问流传甚广,学生遍天下。
生活中,最笨的不是不说话的人,而是急着让人明白自己的人。
有些事不必争辩,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沉默的人,不被外物扰,不被言语乱;
他们的内心有一片山林,能听见风声,也能听见心声。
当我们不再急于证明自己,也不再执着于对错,心就会慢慢平静。
![]()
3、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言之有度
禅语言:“度便是为人处世的底线,是行事的分寸。”
成年人最该学的,是说话有度。
话多可能伤人,话少可能藏心。
言必有度,便是言之有界、有分寸,有温度。
人与人相处,多一点克制,少一点喧哗,便能赢得尊重与安宁。
唐伯虎年少时才华横溢,因才华而招灾。
当时宁王朱宸濠蓄谋造反,广招天下名士。
唐伯虎被招入府中后,察觉宁王有异心,深知此事一旦败露,自己必将性命不保。
但若直接请辞,又恐引起宁王猜疑。
于是唐伯虎开始装疯卖傻,当众说些胡言乱语,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衣狂奔。
宁王见他如此疯癫,只好放他离去。
果不其然,后来宁王兵败,府中门客大多受到牵连,唯有唐伯虎因早已离开而幸免于难。
弘一法师说:“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做人最大的清醒,是明白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理不必讲透。
沉默中藏着远见,克制里积着力量。
人若能收起锋芒,言语留三分余地,便能在岁月中越走越稳。
所谓“口中留德,福气自来”,说的是一个人心有分寸,言有止境,人生自会风平浪静。
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
克制,是最好的福气。
能守得住嘴的人,心定;能藏得住话的人,心净。
人生下半场,不为言语所扰,不为是非所困,让生活更静,让福气更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