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翻身的最快方法,其实是这四个字:换个地方。
就像老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
如果你在一个地方,老觉得憋屈,不自在,甚至处处碰壁时。
那么,也许就该考虑这不是你的问题了,这个时候不妨考虑一下,是不是这个地方的气场与你不合。
说白了吧,也许及时让自己换个地方活,指不定是在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
这也不是什么逃避现实的选择,而且多一种选择,多一些可能嘛,甚至说不准真的在另外一个地方,彻底改变自己人生命运了呢。
换个地方,换种心境
人嘛,还是要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比如说,你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你,放在不同的土壤里,是不是会长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然后,或许你就会想到这么一个道理,人生去过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体验也就多了。
那么,自己的心境慢慢也就变了。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偏远。
从黄州到惠州,再到海南儋州,他从头到尾没有沉沦,反而把每个流放地都活成了故乡。
在黄州,他研究出东坡肉;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在海南,他办学教书,传播知识。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蜕变,而对于他来说,自己每一次被贬,哪怕越贬越远,但是自己的心情是没受多大影响的。
甚至可以说,换个地方,就是换种心情嘛。
作家杨绛说得好:“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所以,当你感觉被困住时,觉得生活过得并没什么滋味时。
那么,不妨试试把自己这块石子,投到另一条河流中去。
如此,勇敢干脆地换个地方,或许转机就来了。
换个圈子,换个活法
有个理论,就是说你常接触的那五个人,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高度。
其实说白了,人在同个地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特立的圈子。
至于这个圈子是坏是好,是强是弱,在于你如何判断和选择。
当然,及时离开消耗你的圈子,就是最快的自我救赎。
战国时期的张仪,早年穷困潦倒,在楚国被诬陷偷玉,遭受鞭刑。
他的妻子说:“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种耻辱?”
张仪却问:“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在楚国无法立足后,他只能辗转至秦国,提出“连横”之策,最终佩六国相印,纵横天下。
《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换个圈子,跳出原来的圈子,其实这不是背叛,恰恰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因为人一旦在全新的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你可以重新定义自己。
甚至,换个地方,换个圈子,换个活法,说不定你真的成了。
换个身份,换种可能
人,往往就是很容易就被自己的身份标签所束缚。
甚至,还容易因为对自我认知不客观,不全面,从而在当下的处境里,迷失了自己。
不如及时撕掉标签,勇敢地走出去,甚至在外换个身份,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还有无数种可能。
明末清初的朱耷,本是明朝宁王后裔。
国破家亡后,他选择削发为僧,后又改信道教。
他从皇室贵胄变成山野逸民,身份那可是换了个大的,后面还自称“八大山人”。
显然,他的这个身份的转变,便让他得以全心投入绘画,最终他还真的成为了开创一代画风的大师。
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当你敢于放下现有的身份,尝试新的活法,甚至敢于打破自己的时候。
那么,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问题,其实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其实,所谓“换个地方活”,本质上是让自己主动打破惯性。
让自己主动从固有的生活模式中跳出来,然后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自己。
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好似就像得到了重启一样。
最终,换个地方,换种心情,换条路走,你会发现,翻身的机会可能就在自己的转角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