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词,叫“赢学家”。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与人争辩的过程中,罔顾事实和逻辑,为了赢而赢,突出一个嘴硬。
“得理不饶人,无理辩三分”是他们的信条;“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是他们的常态。
仿佛嘴上占了上风,就赢得了一切。
但他们不曾想,当一个人沉迷于在言语上碾压他人时,他正在用最廉价的方式,输掉一段关系、一次成长的机会,乃至自己未来的格局。
01
有一个历史文化知识的竞技节目,叫《最爱中国字》。
其中一期答题环节中,主持人刘仪伟问选手李旸:古代婚礼一般在什么时候举行?
李旸明显不知道答案,支吾半天,蒙了一个含糊的答案:中午和下午之间。
此时,刘仪伟揭晓了正确答案:“古人结婚称为‘婚’,通‘昏’,意指黄昏时分。因此,古代婚礼都是在黄昏举行。”答案清晰,题意明确。若按常理,选手点头致意,节目便可顺利进行下一环节。
可李旸胡搅蛮缠,硬要说自己的答案也是对的。
刘仪伟实在受不了了,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答案是错的。
这一下,仿佛戳破了李旸竭力维持的自尊假象。
他瞬间情绪激动,不再围绕题目本身,而是将矛头直指主持人,高声指责刘仪伟“不是一个好主持人”“在刻意针对自己”……
一场本应展示学识与风度的文化竞技,最终以一场毫无风度的、捍卫面子的尴尬闹剧草草收场。
心理学家张默说,那些试图在沟通中占上风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
于常人而言,面对错误,即便心有不甘,也懂得“错了就是错了”,改之勉之即可。
但他们不会。
他们永远不愿直面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想尽办法去扭曲它、粉饰它。
在他们的认知中,被纠正错误,就意味着丢了面子:只要自己嘴够硬,死不认错,就维护了自尊。
可这种“死鸭子嘴硬”的姿态,非但无法挽回颜面,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说到底,语言可以是沟通的桥梁,却不应成为封闭自我的甲胄。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不认错”上时,他便已在成长的路上,率先为自己关上了最重要的一扇门。
02
我曾听一位项目经理分享过他们团队的真实经历。
团队里有一位从大厂来的高级工程师,技术能力很强,但有个毛病:酷爱在技术讨论中“碾压”别人。
每次评审代码或讨论方案,只要有不同意见,他总能引经据典,用一堆专业术语和逻辑链条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他的口头禅是:“这从原理上就说不通。”
起初,大家佩服他的技术深度,也愿意与他切磋。
但时间一长,没人再愿意和他讨论了。
因为在他那里,任何交流都不是为了寻求最优解,而是为了证明“他对,你错”。
一旦被他抓住一个漏洞,整个讨论就会变成他个人才智的秀场,直到对方承认“是是是,你说得对”为止。
后来,在一个关键项目的技术选型会上,这位工程师再次凭借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口才,成功“说服”了所有人,采用了他提出的一套看似先进但实则复杂的架构。
然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其他成员因前期参与感被剥夺,且对他的方案心存疑虑,配合意愿很低。
当他遇到瓶颈需要支援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消极的:“按你的高明方案来就行,我们就不瞎掺和了。”
最终,那个被他在言语上强力推行的项目,因团队内耗、协作不畅而严重延期。
他赢了一场会议,却输掉了整个项目。
正如《道德经》有云:“强梁者不得其死。”
处处在言语上争强好胜,试图碾压他人的人,往往难成其事。
言语如刀,不是斩向别人的利器,就是划伤自己的锋刃。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能说出多锋利的话,而在于懂得在什么时候收敛锋芒。
因为人生最昂贵的失败,往往源于那些最廉价的嘴上胜利。
03
罗振宇说过,人生最大的阻碍之一,是在沟通中享受赢的感觉。
他们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所以总想在关系里争个高下。
但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凌驾于对方之上的表达,只会让对方觉得不痛快。
有人曾向当代雄辩家茱莉亚·达尔请教说服别人的技巧,她却回答:
“我们唯一能和别人达成一致的事,就是无法在任何事上达成一致。”
![]()
她曾是一个热衷争辩的人,以逻辑碾压对方为乐。
直到一次关键的教研项目评审中,她力排众议,说服领导采纳了自己的方案,却因前期考虑不周,导致课题组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经历过这件事,她不由感慨:“没有深入本质的了解,你所谓的维护立场,可能只是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自我消耗。”
自那以后,她彻底改变了沟通方式。
每当与他人意见相左,她不再想着一定要说服对方,而是反思自己有没有偏颇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茱莉亚逐渐养成了兼收并蓄的性格。
而自那以后,她的事业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段位越低的人,言语优越感越强。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只为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作家金惟纯曾表示,自己年轻时最喜欢说“我是这样想的”,反倒是成为教授后,他发现自己更愿意说“您是怎么想的”。
这一字之差,是心态的转变,也是格局的开端。
沟通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的征服,而是双向的抵达。
凡事不急于表达,用虚心请教代替自以为是,用耐心聆听代替“你听我说”。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人生层次不断提升的体现。
在《有请老梁》这档节目中,梁宏达谈到葛优时说:
“你要是跟他接触过,你100%会喜欢他。”
因为他低调,谦虚,从不在言语上试图压过别人。
比如酒桌上,一群人一起吃饭,难免会有人高谈阔论,有的人会毫不留情地嘲讽:“就你显摆,就你知道得多。”
也有人会立刻反驳:“这个谁不知道啊?”
但葛优从不。
但凡有人愿意说,他总是耐心倾听,一边听一边点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得听您细说。”
他未必真的不知,却始终愿意把表达的优势让给别人,用倾听代替辩驳,用谦和照见涵养。
真正的沟通智慧,或许正藏在这份“不争”里:它不是为了输,而是为了共赢;不是不会说,而是懂得何时不说。
控制住言语上胜人的欲望,收起锋芒,托住别人的倾谈欲。这既是处世的格局,也是深到骨子里的修养。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