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古籍修复室内,弥漫着陈年纸墨与樟木混合的独特香气。
晏北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他抬起布满血丝的双眼,望向身旁那位气定神闲的老者,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颤抖。
“纪老,我斗胆问您一句。”
“您说,这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老人缓缓抬起头,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时光,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平静地反问了一句:
“你觉得,是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吗?”
01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晏北站在投影幕布前,感觉自己像一个被聚光灯钉住的囚徒。
他的手心全是汗,紧紧攥着的激光笔都在微微发颤。
PPT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都凝聚了他和团队数月的心血。
那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市场分析报告,逻辑严密,论证扎实。
然而,当他张开嘴时,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话语,却像是被堵在了喉咙里。
“呃……这个……我们的方案,主要是基于……”
他的声音干涩而缺乏底气,每一次停顿都显得无比漫长。
台下,公司高管们的脸上,渐渐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失望和不耐。
项目经理齐珊的眉头,也悄然锁紧,她投来的目光里带着鼓励,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焦虑。
晏北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像一面被疯狂敲击的鼓。
他越是想清晰地表达,舌头就越是不听使唤。
终于,在他磕磕绊巴巴地结束了那场灾难性的汇报后,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礼貌却稀疏的掌声。
那掌声,听在他耳中,无异于一种公开的嘲讽。
接下来,轮到竞争对手,凌潇的团队。
凌潇整了整笔挺的西装,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台。
他没有急着开口,而是用一种充满魅力的眼神环视了一圈,嘴角挂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微笑。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
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瞬间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凌潇的方案,晏北私下里研究过,深度和严谨性远不如自己的。
甚至可以说,有些地方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
但在凌潇的口中,那些平庸的数据被赋予了生命,那些普通的观点被包装成了改变行业的真知灼见。
他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时而用一个风趣的段子引得满堂欢笑,时而用极具感染力的描绘,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仿佛看到了项目成功后那激动人心的未来。
他的身体语言舒展而自信,每一个手势,每一次与台下眼神的交流,都显得那么的游刃有余。
晏北坐在台下,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
他看着那个在台上光芒万丈的男人,一种混合着嫉妒、不甘和深深无力感的情绪,在他的胸膛里翻江倒海。
最终的结果,毫无悬念。
凌潇的团队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项目。
会议结束后,领导拍着凌潇的肩膀,赞不绝口。
同事们也纷纷围上去,向他道贺,场面热闹非凡。
而晏北和他的团队成员,则像一群打了败仗的士兵,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在角落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
这次失败,成了压垮晏北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将所有的原因,都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四个字——口才不行。
他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再强,也抵不过别人的一张巧嘴。
在这个世界上,会做事,远不如会说话。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疯长,缠绕住了他的全部思绪。
他开始变得偏执。
他把书桌上那些专业的书籍全部收了起来,换上了一摞摞关于《演讲的艺术》、《卡耐基沟通技巧》、《三分钟打动人心》之类的畅销书。
他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练习手势,逼着自己背诵那些书里的经典案例和话术。
他还花了近乎一个月工资的积蓄,报名了一个线下的口才培训班。
培训班里的气氛很热烈,导师激情澎湃,学员们也个个情绪高昂。
他们练习绕口令,进行辩论赛,模拟各种社交场景。
晏北努力地参与其中,他模仿导师的语气,模仿那些优秀学员的姿态。
他试图让自己变得外向,变得风趣,变得像他最羡慕的凌潇那样八面玲珑。
然而,这种刻意的模仿,并没有让他获得期待中的改变。
反而,让他变成了一个更加拧巴和别扭的人。
在公司的茶水间,他会突然凑过去,用书上学来的技巧,强行开启一个他并不感兴趣的话题。
“诶,你们看了昨晚那个财经新闻了吗?我觉得那个专家的观点啊,其实有点片面……”
同事们先是一愣,然后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着他,敷衍地回应几句,便匆匆找借口离开。
那份不自然的腔调,和僵硬的笑容,让他看起来像一个蹩脚的演员。
大家私下里都在议论,说晏北最近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变得有点奇怪。
这些非议,像针一样,细细密密地刺痛着他。
他越是努力,就越是感到挫败。
他发现,那些从书本和课堂上学来的技巧,就像一件件不合身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怎么看怎么滑稽。
他学不会凌潇那种信手拈来的幽默,也学不会那种恰到好处的奉承。
他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一场公开的处刑,让他本就敏感的自尊心,被反复地碾压。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绝望。
他想不通,为什么一件在别人看来如此简单的事情,对他来说却如此艰难。
难道,人际关系的奥秘,真的就只在于那一张嘴吗?
难道,像自己这样性格内敛、不善言辞的人,就注定要在人生的舞台上,永远当一个无声的配角吗?
他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前方是坚硬的墙壁,后面也没有退路。
他迷失了,在追求所谓“口才”的道路上,他不仅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快要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那份曾经支撑着他的专业自信,也在一次次的社交失败中,被消磨得所剩无几。
他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内心充满了苦涩与迷茫。
这片笼罩在他心头的迷雾,越来越浓,让他看不到一丝光亮。
02
就在晏北感觉自己快要被这种无休止的内耗彻底击垮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务,将他从泥潭里暂时拉了出来。
公司有一批极其珍贵的战国时期竹简资料,因为年代久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批资料对于公司正在进行的一个历史文化研究项目至关重要,必须由最专业、最细心的人进行抢救性修复和整理。
项目经理齐珊思来想去,最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晏北。
她对晏北说:“我知道你最近状态不好,但这个工作,整个公司里只有你最合适。”
“负责指导这次修复的,是业界泰斗纪苍纪老先生。”
“你跟着他,多看,多学,也顺便静一静心。”
纪苍这个名字,晏北如雷贯耳。
那是一位年过古稀的古籍研究学者,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却深居简出,极少公开露面。
能得到这样一位大师的亲自指导,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晏北暂时抛开了心中的烦恼,怀着一丝忐忑和敬畏,来到了纪老先生位于市郊的私人工作室。
工作室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鸟语和风声。
纪苍老人就坐在院中的一张藤椅上,戴着老花镜,正专注地端详着手中一片残破的竹简。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花白,身形清瘦,但精神矍铄。
看到晏北进来,他只是缓缓地抬起头,目光温和而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你就是晏北吧?”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
没有过多的寒暄,纪苍直接将晏北带进了他的修复室。
那是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空间。
一排排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泛黄的古籍。
工作台上,各种精密的修复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
空气中,那种熟悉的旧纸墨香,让晏北焦躁的心,瞬间沉静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晏北完全沉浸在了修复古籍的工作中。
这项工作极其考验耐心和专注。
他需要用最轻柔的手法,将脆弱的竹简进行清洗、脱水、加固。
有时候为了拼接一片碎裂的竹简,他可以对着放大镜,一动不动地坐上好几个小时。
在这里,不需要任何语言。
他和纪苍老人之间,常常一整个上午都说不上一句话。
但晏北却感觉无比的自在和放松。
纪苍也从不催促他,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
![]()
偶尔,他会走到晏北身边,指出他手法上的一个细微失误,或者给他讲解某个古代文字的演变。
他的话总是那么的言简意赅,却总能切中要害。
在与纪苍的朝夕相处中,晏北逐渐发现,这位老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魅力。
他从不多言,也从不刻意去与谁搞好关系。
来拜访他的,有学术界的权威,有身价不菲的企业家,也有普通的求学者。
无论是谁,纪苍都一视同仁,态度不卑不亢。
他不会说任何客套的恭维话,但他总能安静地倾听。
他似乎能洞察到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
有一次,一位知名的历史教授前来拜访,情绪激动地阐述自己的新发现,希望能得到纪苍的认可。
纪苍静静地听了半个多小时,等对方说完,他没有直接评价其观点的对错,只是拿起一片刚修复好的竹简,指着上面的一个字说:
“你看这个‘德’字,在战国时期的不同写法。”
“有的厚重,有的飘逸。”
“同一个字,承载的却是书写者不同的心境和理解。”
“学术研究,百家争鸣,本就是各有各的风景。”
那位教授先是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最后,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向纪苍深深地鞠了一躬,满意地离去了。
还有一次,一位看起来满腹心事的年轻人来找纪苍。
他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看着老人修复竹简。
纪苍也没有问他,就那么让他静静地看了一下午。
临走时,纪苍从院子里剪下了一枝含苞待放的兰花,递给年轻人。
“花开需要时间,急不得。”
年轻人接过兰花,眼眶瞬间就红了。
这些场景,晏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感到无比的震撼。
纪苍老人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沟通技巧。
他只是用最朴素的言行,却能直抵人心,化解他人的焦虑和执念。
他身上那种宁静而强大的气场,让所有滔滔不绝的口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肤浅。
晏北开始反思自己。
他一直追求的,是那种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应付自如的“术”。
而纪苍老人所展现的,却是一种洞察世事、通透人心的“道”。
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纪苍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晏北。
他会拿着两片看似毫不相干的残片,让晏北去寻找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他说:“修复文物,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它的纹理,看它的气韵,要用心去感受它原本的模样。”
“看人,也是一个道理。”
晏北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那种极致的专注和严谨,让纪苍颇为欣赏。
他看出了这个年轻人内心的困惑和挣扎,但他没有直接点破。
他只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不急不缓地布着局,等待着晏北自己醒悟的那一刻。
晏北渐渐领悟到,真正有分量的话,从来都不是喋喋不休的。
真正深刻的交流,也并非发生在唇枪舌剑之间。
他看到纪苍是如何与人交往的。
他从不刻意讨好谁,也从不多言。
但他对每个人的观察,都细致入微。
他能从对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中,精准地感知到其情绪的变化和内心的需求。
然后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最真诚的关心,或者提出最中肯的建议。
这是一种无声的智慧,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晏北感觉自己心头那团坚冰,正在被这种温暖的力量,慢慢地融化。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的不善言辞感到自卑和焦虑。
他开始学着像纪苍老人一样,去安静地观察,去耐心地倾听。
他发现,当他不再急于表达自己的时候,他反而能看到和听到更多东西。
一个困扰了他许久的问题,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也许,人际关系的根源,真的不在于那张嘴。
那么,它到底在于什么呢?
他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03
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工作室里格外安静,只能听到雨水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
晏北终于将最后一片竹简修复完成,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这段时间的沉静,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刍自己的过去。
那些失败的画面,那些痛苦的感受,依然清晰。
但他已经能够用一种更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他望着身边正在闭目养神的纪苍老人,积攒了许久的困惑,终于在这一刻,冲破了理智的堤坝。
“纪老。”
他开口了,声音有些沙哑。
“我……我心里一直有个结,解不开。”
纪苍缓缓地睁开眼睛,目光平和地看着他,示意他说下去。
晏北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他将自己所有的困惑和痛苦,都倾泻而出。
他激动地讲述了那场改变他心态的项目评审会。
他描述了凌潇是如何用他那无懈可击的口才,将一个平庸的方案说得天花乱坠。
他又痛苦地回忆了自己是如何东施效颦般地去模仿,结果却沦为笑柄的经历。
“……我真的不明白,我的方案明明比他的好,我的数据比他的扎实,可为什么最后输得一败涂地?”
“我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去学说话,去学沟通,可为什么一点用都没有?”
他越说越激动,最后近乎绝望地看着纪苍,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
“纪老,您告诉我,我是不是天生就不是搞人际关系的料?是不是没有口才,就注定一事无成?”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修复室里回荡,充满了不甘和迷惘。
纪苍静静地听他说完,脸上没有丝毫的波澜。
他没有直接回答晏北的问题,也没有给出任何安慰的话语。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到工作台前,拿起一片刚刚被晏北修复好的竹简。
那片竹简上,只有一个在岁月中变得模糊不清的刻痕。
纪苍将竹简递到晏北的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沉声说道:
“古人耗费心力,将智慧刻于竹帛之上,流传千年。”
“你可知道,传说中,那位纵横天下的鬼谷子,他捭阖天下,靠的并非是口若悬河,而是洞悉人心的根本。”
“你总以为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说’,在于口才,其实,这恰恰是舍本逐末。”
“所有关系的根源,都藏在他传下来的一句心法里。”
“你可知,那句心法,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