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3月,以色列与印度达成协议,印度出资11亿美元,向以色列购买3架搭载费尔康机载雷达预警系统的预警机。协议达成后,整个亚洲一片哗然,巴基斯坦明确反对这一项目,称其将严重破坏南亚地区的军事平衡。中国对这一消息同样深感震惊,但震惊的原因并非中国空军惧怕印度即将获得的新装备,而是印度这批预警机,正是3年前被以色列违约扣下的中国订单。
海湾战争结束后,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威力的中国军方,迫不及待地启动了新一轮装备更新计划。预警机作为信息化空军的大脑,尽快列装该装备成为中国空军的紧急任务。如今看来,国防装备国产化是军事强国的必经之路,但在当时,中国预警机项目不仅大幅落后于国际水平,且受限于技术基础,短期内难以自主突破;加之当时相对宽松的外交环境,让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具备一定选择空间。因此,当中国重启预警机计划时,军方的首要思路并非完全自研,而是尝试通过国际市场直接采购现成技术,以快速填补领域空白。
得知中国军方的预警机需求后,刚从苏联独立不久的俄罗斯联邦率先主动接触。俄罗斯拿出了A50预警机,该型号基于伊尔-76大型运输机平台研发,1984年开始在苏联军队服役。在俄罗斯看来,当时全球范围内能同时向中国提供飞行平台与雷达设备的国家仅有自己,且A50预警机能与中国从俄进口的苏-27机队完美适配,中国没有理由拒绝这份订单。
![]()
然而,预警机作为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军购项目,中国军方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当时的A50预警机不仅各项性能指标全面落后于美国E-3预警机,俄罗斯提出的10亿美元单价,更远超真实行情与中国的心理预期。俄罗斯并非不清楚A50的真实价值,但他们深知,苏联解体后美国已对中国关闭军事合作大门,中国若不选择俄罗斯,几乎难以找到其他预警机供应方。有恃无恐的俄罗斯吃准中国别无选择,坚持10亿美元单价一分不让对中国而言,即便选择有限,花10亿美元购买一款即将过时的装备,学费也实在过高。
就在中国犹豫之际,以色列突然主动找上门,提出可向中国提供预警机,且价格仅为俄罗斯的1/4。严格来说,以色列当时无法独立完成完整预警机的制造,预警机由飞行平台(大型运输机)与核心系统(空中预警雷达)两部分构成,包括伊尔-76、波音747在内的多数大型飞机均可作为平台,而以色列真正能自主生产的,是预警机的大脑,名为费尔康的空中预警系统。
中国之所以拒绝俄罗斯报价,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国本就是伊尔-76运输机的大客户,经过多次采购,中国对该机型成本了如指掌,单机价格仅约5000万美元,而加装俄罗斯电子设备后摇身一变的A50,价格竟翻了20倍。中国并非印度,不会轻易接受这种宰人式定价。以色列恰恰抓住了中国的核心诉求,中国不排斥俄罗斯的飞行平台,但无法接受其落后的电子设备与打劫式报价。因此,以色列带着费尔康系统找到中国,提出在伊尔-76运输机基础上加装费尔康系统的方案,以色列先向俄罗斯进口伊尔-76平台,完成改装后以不超过2.5亿美元的单价向中国出口成品,且总体性能不弱于以色列以波音飞机为平台的自研预警机。
![]()
收到以色列提议后,中国军方很快接受了这一方案。除价格优势外,更关键的是费尔康系统的技术前瞻性,作为世界首款相控阵雷达预警系统方案,尽管其综合性能未全面超越美国E-3,但在有限预算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升级空间,这种技术潜力才是让中国动心的核心原因。
另一边,俄罗斯在收到中国拒绝A50订单的答复,以及中、俄、以三方联合推进新预警机项目的提议后,为保住伊尔-76的出口订单,虽因敲诈失败倍感沮丧,仍决定接受方案,专注为中国提供飞行平台。1996年,中、俄、以三方正式签署协议,俄罗斯先向以色列提供伊尔-76飞行平台,以色列负责将其改装为搭载费尔康系统的预警机;中国共向以色列订购4架成品,订单总价10亿美元。若项目顺利完成,中国将借助以色列技术,在预警机领域快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以色列此时拿出诱人方案,核心动机实则唯利是图,而这种短视的利益导向,最终导致项目在完工前全面破产。预警机作为大国重器,具备大国必需、小国用不上的属性,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所在国拥有大规模空军机队,需通过电子信息平台为多架战机同步提供情报支持。以色列虽为小国,却因需靠空军绝对优势在群狼环视的中东立足,不得不研制预警机系统;但超出自身需求的研发投入,也给以色列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唯有通过出口变现,才能收回预警机的研制成本,中国正是其找到的首个潜在客户。
![]()
然而,以色列在向中国推销预警机时,刻意隐瞒了一个关键信息:其出口计划并未获得美国认可。以色列本身并不在意买家身份,因此在得知中国需求后,并未考虑背后的政治影响,一心只想从中国赚取利润。以色列清楚苏联解体后中美关系转向对立,但在利益面前并未退缩;更关键的是,其深知若向美国一五一十报备,该项目大概率无法推进。对深谙经商之道的以色列而言,为几亿美元利润冒得罪美国的风险是值得的。最终,在未告知美国的情况下,中、俄、以三方启动了预警机项目。
就在三方签署协议的当年,在美国主导下,33个西方国家联合签署了管控敏感技术出口的《瓦塞纳协定》。令美国意外的是,其忠实盟友以色列竟不愿加入该协定,起疑的美国随即暗中调查以色列是否在开展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军售活动。
有一种阴谋论称,美国当时联合以色列以费尔康为诱饵,试图将中国引离自主研发预警机的道路,从而拖延中国获得先进预警机的时间。但从事实角度看,美国缺乏这样行事的动机,冷战结束后美国自视甚高,坚信没有国家能仅靠自研达到美军装备水平;同时,美国也不吝啬向核心盟友提供高端装备,因其认为没有国家能在获得美国装备后,仅靠逆向工程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国的核心策略始终是控制自身及盟友的军事技术,避免以被白嫖的方式流向被判定为对手的国家。
![]()
以色列当初隐瞒美国态度的做法,本质上是对中国的不负责任。不过,美国起初并未摸清中、俄、以三方协议的细节,也未查清以色列向中国出口的具体技术。1997年5月,俄罗斯与以色列完成了以伊尔-76为飞行平台的改装评估;1999年10月,俄罗斯将改装后的A50H型飞行平台交付以色列。此时以色列只需按图纸完成后续改装,就能拿到中国的货款。
但就在订单即将完成的关头,以色列收到噩耗,美国已得知其向中国出口预警机的计划,并坚决反对以色列赚这笔钱。究竟是谁将中、以合作细节透露给美国,至今尚无定论,但除中国外,其他参与方均有潜在动机,以CIA为代表的美国情报部门本就关注以色列军售动态;而项目另一参与方俄罗斯,在加入费尔康项目两年后也逐渐意识到,以色列的横插一脚只是突发事件,除俄、以外,没有第三个国家愿向中国出售预警机,若搅黄以色列的订单,中国最终仍需向俄罗斯采购。
1999年,美国在摸清中、俄、以预警机项目全貌后,公开表示中国装备先进预警机将损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若以色列执迷不悟,美国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继续援助以色列。以色列得知事情败露后,仍试图垂死挣扎,总理巴拉克一边与美国谈判,一边向中国信誓旦旦地保证定会履行协议。但中国在等待数年后,已逐渐意识到以色列一直在铤而走险,在美国铁了心介入的情况下,中国大概率无法拿到预警机。因此,2000年下半年,中国开始接受费尔康项目失败的事实,并寻求从其他渠道获取预警机的可能。
![]()
所谓其他渠道,实则仍绕不开俄罗斯,深度参与项目的俄罗斯似乎早有预料,再次邀请中国参观其A50预警机。但A50的性能实在烂泥扶不上墙,此时距离中国重启预警机计划已过去近10年,俄罗斯的A50与10年前相比不仅毫无进步,价格也未作任何让步。最终,大失所望的中国在2001年正式收到以色列新总理沙龙取消协议的通知后,彻底放弃了靠外部援助获取预警机的思路,决心依靠自身力量研发一款百分之百中国血统的预警机,这一决定,正是后来空警-200、空警-2000系列预警机的研发起点。
以色列耽误了中国整整5年,最终却因自身原因取消协议,此事绝非一句抱歉就能了结。在美国首次发难、以色列显露出履约困难后,中国便要求其按协议支付违约金。而以色列不仅手握已完工却无法交付的预警机,还需支付巨额赔偿,沙龙本人也倍感郁闷。最终,以色列同意向中国赔偿3.5亿美元,其中1.9亿美元是中国前期支付的预付款,1.6亿美元为项目违约金。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违约后,中国却不愿对俄罗斯违约,当时俄罗斯已按协议向以色列提供了4架A50H型飞行平台,且其货物售出不退,但这些平台对以色列毫无用处。经多方协商,以色列将第一架A50H移交中国,以此换取了赔偿金额的部分减免;但剩余3架A50H,以色列不想要、中国不愿接受、俄罗斯又拒绝退货,自作自受的以色列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组装已接近完工的预警机,试图寻找新买家。
![]()
预警机的需求国本就屈指可数,寻找新买家谈何容易?但巧合的是,印度恰好对这批装备动了心。印度在预警机问题上向来后知后觉,直到2001年以色列公开宣布无法履行与中国的协议后,印度才意识到中国此前一直在采购这一先进装备。虽然后知后觉,印度的行动却十分迅速,其认为既然中国无法获得以色列预警机,自己此时接盘,就能在空军实力上形成对中国的相对优势。这一逻辑无论外人是否认同,印度人自己却深信不疑,并在2001年底向以色列表达了采购预警机的意向。
经历了生意告吹、赔偿巨款的教训后,以色列变得谨慎起来,不再偷偷推进项目,而是先向美国政府争取同意。小布什政府得知以色列试图与印度达成新协议时,起初为照顾中国情绪并不认可,认为费尔康预警机可能加剧南亚印巴对峙;但南亚并非美国核心利益所在,且美国也清楚,以印度的能力,即便获得预警机也无法改变地区力量平衡。因此,在一番装模作样的反对后,小布什政府最终在2003年8月转变态度,原则上允许以色列向印度出口剩余的3架费尔康预警机。
2003年9月8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在获得美国默许后,对印度进行了以色列历史上的首次正式访问,并就预警机项目签署了价值11亿美元的协议。这一价格的定价逻辑十分荒唐,以色列此前计划以每架2.5亿美元的价格向中国出售4架预警机,最终仅向中国移交1架未完工机体,剩余3架每架仍按2.5亿美元计价,再加上以色列此前赔付给中国的3.5亿美元违约金,总计11亿美元,这便是以色列给印度的报价。印度在军购领域向来因人傻钱多著称,未加过多思索便一口答应了这一要求。
![]()
后续事实证明,以色列当初并非故意拖延中国,印度虽下单爽快却直到2009年才收到第一架费尔康预警机,3架飞机全部交付完毕时,已时至2011年。而中国就在印度收到第一架预警机的2009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空警-200预警机正式亮相。印度花高价接盘,最终却未能抢在中国之前获得所谓的战略优势。
中国与以色列这次失败的合作,最终印证了一个核心道理,在国防工业领域,唯有实现完全独立自主,才能真正保障国家主权与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