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刚刚暗淡下来,72岁的张阿姨便早早洗漱准备上床。她一直相信,“晚上十点前睡觉”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邻居王大爷打趣说:“你这可是标准的养生法!”张阿姨微笑不语,可最近,她却总在凌晨两三点睁开眼,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回去。白天精神恍惚,偶尔还头晕犯困,家人越发替她担心。
![]()
奇怪,早睡明明被说得那么重要,怎么反而总睡不好?不少家中有长辈的朋友或许都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晚上十点前必须睡觉”真的适合每个老人吗?医生的答案,却让很多人感到意外,70岁之后,睡眠的“金标准”并非“越早越好”,而是要抓住4个关键细节,真正睡得稳、睡得香。到底是哪4点?又有哪些常见误区让老人睡得越来越累?
晚上十点前睡觉,有必要强求吗?
很多老人和家属都将“早睡”视作健康的“铁律”。但研究与临床观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物钟会发生显著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健康核心信息》明确指出:老年人入睡和清晨醒来的时间普遍提前,一味强调固定时间睡觉,反而容易打乱个人的自然节奏。
![]()
数据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长以6-7小时最为适宜。这和年轻人阶段比起来,整体减少了1-2小时。《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也强调,不必为“睡得晚”而焦虑,白天不犯困、注意力集中,就是好睡眠。刻意追求“十点前睡”,一旦晚上早早上床,极可能出现半夜早醒、睡眠断断续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甚至影响血压稳定和心脑健康。
有研究表明,70岁以上老人夜间频繁醒来,白天跌倒风险上升近50%,也易伴随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见,“一刀切”的早睡观念,未必契合每一位老人的身体节奏。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远比盲目早睡重要。
![]()
过了70岁,做好这4点,睡得更安稳
医生提醒,过了70岁,千万别只盯睡觉时间,而应重视下面这4个细节:
保持规律的起床和作息时间,远比早睡重要
生物钟就像一只精密的时钟。固定起床时间,有助于稳定昼夜节律,调动身体自然“入睡信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70岁以上老人应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早晨适当晒太阳、活动身体。让作息有序,夜晚入睡也会更容易。反之,白天贪睡、临时调整作息,会让失眠、焦虑问题更突出。
![]()
优化睡眠环境,减少夜间醒来
夜晚频繁醒来,是很多老年人睡眠不佳的“元凶”。专家指出,卧室环境(如灯光、噪音、温度)异常,往往加剧失眠。最佳卧室温度建议为18-22℃,保持安静、遮光,能显著减少半夜觉醒次数。另外,不少老人夜间如厕次数多,却误以为“年纪大就该如此”。如果夜里如厕超过2次,应警惕膀胱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及时就医排查,别一味“认命”。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静心助眠
手机、电视成了不少老人床头的“陪伴”,却不知屏幕的蓝光会大大抑制大脑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速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睡前至少提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产品。如觉得无聊,可选择轻音乐、深呼吸放松,养成自己的“睡前仪式”。这样更有助于大脑形成休息信号,减少入睡困难。
![]()
饮食与服药时间影响睡眠质量
70岁以后,晚饭切忌过晚、过油,晚饭时间建议距离睡觉2-3小时,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对于须长期用药的老人,一些降压药、利尿剂或激素类药物如果晚上服用,容易致夜间多尿或心悸失眠,用药时间应严格遵医嘱。如有夜间不适,及时调整方案,切勿擅自改量或停药。
此外,警惕严重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会大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60岁以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病率超20%,如发现夜间憋气、白天嗜睡,务必及时就医筛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