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基层实践
从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带动村民增收到医保待遇同城化试点,从企业引海外人才拓国际市场到“六找一接”机制为企纾困——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勾勒出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的壮阔图景。深层次改革,须向基层要活力、向“痛点”“难点”“堵点”发力。高水平开放,可在更大范围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与开放同频共振,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试点先行,探索振兴新路
■ 本报记者 吴永生
10月9日,记者走进濉溪县刘桥振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只见育种大棚与一块块菜地错落分布,菜地里长满的空心菜,成为蜗牛的“遮阳伞”与“自助餐”。
“合作社养殖的白玉蜗牛今年已售出约4.8万公斤,增收近40万元。”刘桥镇王堰村党总支书记王修设说,作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革试点村,王堰村成立的刘桥振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股20%,118户村民占股80%。
合作社与嘉兴市潜福食品建立长期供应关系,养殖的白玉蜗牛除少量自制肉酱销售外,其余全部销往这家企业,由其加工后出口。
62岁的社员王如玲是白玉蜗牛养殖能手。通过他的技术指导,王堰村6户村民走上白玉蜗牛养殖致富路。
“今年,我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把白玉蜗牛种苗卖到本镇干庄村、刘桥村,实现抱团发展,全镇总养殖面积达100亩。”王修设告诉记者。
刘桥镇杨庄村创新“保底收益+利润分红”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土地入股促进村民与集体“双增收”。“2024年,合作社为155户村民分红4.8万元。”杨庄村党总支书记李飞说。
李飞介绍,2024年,杨庄村进一步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革,在村内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村企资本混合,建成安徽莎特针织品有限公司。
在莎特针织品的生产车间,数十台织机设备开足马力运转,精梳棉纱在经纬间疾速穿梭。“在这里上班方便照顾家庭,每月收入6000元。”杨庄村55岁村民黄淑玲说,莎特针织品已吸纳当地8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目前,公司每月实现利润10万元,预计全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70万元。”李飞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67万元,居淮北市第一,今年有望继续领先。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革通过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统筹利益,破解了农村“集体穷、群众散、产业弱”的困境。
记者从濉溪县委组织部了解到,2024年,该县33个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累计发放现金分红138.89万元、福利分红43.62万元。2025年夏收期间,杨庄村、庙前村等托管地块亩产普遍超区域平均水平。
![]()
黄山市境内,错落有致的民居与绿色稻田交相辉映,构成美丽乡村田园画卷。(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六找一接”,破解发展堵点
■ 本报记者 任雷
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车间外,十余辆货车整齐排列,静待装货发往各地——这是亳州市涡阳经开区安徽泰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日常一幕。
“政府部门把服务送进车间,我们一心一意抓生产。”公司副总经理刘琪感慨道。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泰石新材料今年产销两旺,上半年产值已达1.1亿元,全年预计突破2.3亿元。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亳州市创新实施的“六找一接”为企服务机制在发力。服务机制通过帮助企业“找政策、找市场、找订单、找人才、找员工、找资金,开展产销对接”,精准破解企业发展堵点。
“过去是我们带着问题找部门,如今是部门带着方案进车间。”刘琪为这一变化由衷点赞。
在蒙城经开区,创办智能农机装备公司的王强也尝到甜头。项目落地前,他曾为用地、用工问题发愁。当地政府提前介入,用“一张选址清单”精准匹配厂房,以“一张审批清单”全程指导报建。设备进场后,政府多渠道保障用工,助力企业当年投产、次年入规,产品成功纳入农机补贴名录。“政府高效解决了用地、用工难题,企业才得以快速投产、壮大!”王强说。
“今年以来,亳州以‘六找一接’为抓手,累计帮助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424.41万元、解决用工7.5万人次、获得授信106.5亿元。去年10月,该做法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亳州市政办“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监督科科长田磊介绍。
该市编制《助企政策汇编》收录376条政策,打造“免申即享”平台,累计上线政策1494项,惠及企业超万家;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31家企业出海拓市场,达成意向订单金额4.5亿元;建设“亳品汇”名优特选产品店,改造升级养生会客厅、华佗国医馆选品中心,打造跨境电商选品中心,助力中小企业拓市场。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六找一接’是一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深刻变革,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亳州市委改革办负责人卢健表示。
全球引才,铸就耐火“利器”
■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机械臂精准取料,传送带高速转动,智能系统实时完成合格判定……在萧县华龙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一块块新型耐火砖有序下线。“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镁碳钢包渣线砖,能承受1700℃钢水反复冲刷。”公司办公室主任朱广斌介绍,他们的产品生产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供应多家大型钢铁企业。
“过去企业固守传统工艺,没有专业研发团队,产品始终在中低端市场徘徊。”朱广斌坦言,转折点始于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国际耐火材料专家、韩国博士金昭珍担任公司总经理兼技术中心主任后,从优化内部管理模式入手,启动技术革新计划,开展技术人员系统培训,企业产值连年递增。近年来,该公司年销售额稳定在2.5亿元以上,其中自主研发新产品销售额占比超80%。
在公司展示柜里,10多本专利证书整齐排列,多项专利成果,见证着企业技术突破的坚实步伐。“传统耐火砖每使用60炉至80炉就需更换,我们研发的新产品使用寿命提升三倍以上。”金昭珍打开个人抖音账号,里面存储着他亲手剪辑的短视频,详细记录着产品从研发、生产到测试的全流程。
随着发展提速,华龙耐火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公司又高薪引进另一位国际知名耐火材料专家、韩国博士李俊澈担任总工程师。在他的推动下,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外籍专家领衔+本土人才支撑+高校院所协同”的创新矩阵,全力打造全省耐高温材料领域的人才和技术聚集地。依托外籍专家的资源优势,公司海外业务快速拓展,年出口营业额突破230万美元。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撑。“不远千里来萧县,不仅因为这里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更被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所吸引。”金昭珍感慨道。当地政府主动作为,不仅协助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包括外籍专家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平台,还通过知识产权担保融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举措,为企业持续研发和转型升级注入动能。
如今,金昭珍在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后,又被安徽省政府授予“黄山友谊奖”,李俊澈也于去年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家风指数”,赋能乡村治理
■ 本报记者 罗鑫
在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一面“积分红黄榜”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红榜表彰先进,黄榜提醒不足,这张简单的榜单正悄然改变着这个千年古村的治理模式。
“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加了70分,这月我家能换一壶油了。”村民程彩华乐呵呵地算着账,“积分虽小,却积起了好家风。”
“这套制度不是凭空想象的,是我们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仁里村党总支书记程子维介绍,为此村“两委”专程赴外地考察学习,返程当天就着手制定实施方案。如今,《文明实践“家风指数”评分细则》将“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量化为8大类50项具体指标,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可加分,违反村规民约则扣分,让抽象的家风变得可衡量、可践行。
仁里村的探索是绩溪县“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的缩影。作为徽文化发祥地,绩溪县境内文化遗存丰富,当地深入挖掘龙川村“四荷(和)图”中“和谐、和美、和顺、和鸣”的文化内涵,创新推行“立、传、做”三步工作法,让沉睡在古籍里的家训活起来、用起来。
今年3月,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京发布。绩溪县“‘三步’家风培育法 绘就新时代‘四和’图”成功入选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立”的环节,全县组织专家和“五老”志愿者,查阅百余部宗谱方志,共整理、挖掘、新立家风家训72篇。在“传”的过程中,书法家进村入户书写家训牌匾,《绩溪家训》进入中小学课堂,14处家风文化长廊、百余场家风故事会让优良传统深入人心。
“最关键是‘做’到实处,我们将家风建设融入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的方方面面。”绩溪县委社工部副部长吴志永介绍,家风家训丰富了村规民约内涵,81个村(社区)配备法治副书记,将家训与法理相结合,“家风指数”让善行义举获得实实在在的认可。
一系列创新举措带来了显著成效。2024年以来,绩溪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5%,各类案件显著下降。漫步在今天的绩溪乡村,村民议事亭里协商议事,家风墙前讲解家训,“和美超市”中用积分兑换物品,已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
从古老的“四和图”到现代的“积分榜”,绩溪用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更是解决当代治理难题的智慧源泉。
跨省公交,跑出“两岸一城”
■ 本报记者 唐欢
10月10日清晨6点30分,河南固始县陈淋子镇中心卫生院的公交站旁,朱乾勇发动了车牌“皖N03822D”的省际公交2路车。这趟车将从这里出发,驶过史河,半小时后,抵达终点站——安徽六安市叶集区的绿色板材工业园。
4站路、不到10分钟车程,向东跨过史河,就从一省跨入另一省。叶集人朱乾勇自从2路公交线开通,就一直在这条线上跑。他笑说,自己的方向盘,画出了“一河两岸一座城”的日常图景。
何玉林是固始县陈淋子镇人,每周两次要去叶集的医院进行治疗。因为总是固定时间乘车,返程也常搭同一班车,她与朱乾勇渐渐熟络起来。
“她是河南医保卡,以前一直得去40多公里外的固始县城治疗,包车一趟上百元。去年11月公交通了,她就改到六安市人民医院叶集医院治疗,车费2块钱,20分钟就到。”朱乾勇说。
何玉林的选择,源于去年11月叶集与固始试点的医保待遇同城化——两地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试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和起付线按县区内同级标准执行,待遇不降低。
深秋的朝阳里,朱乾勇的车缓缓停在陈淋子镇大桥桥头。初中生小旺(化名)和同学一起上车,礼貌地向他打招呼。
去年11月,叶集区与固始县教育局共同印发通知,明确实施毗邻地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就近跨区招生。位于陈淋子大桥东桥头的叶集明强学校,目前已有近300名固始籍学生就读。
小旺也是朱乾勇印象很深的乘客。“我之前在固始县城上学,离家太远只能住校。去年听说我的固始户口也能在叶集读书,就转学过来了。从家过个桥,公交三站路就到。”小旺说,他现在在叶集明强学校读初二,每天都能回家,“回家方便,学习环境好,劲头也更足了”。
“下一代的心里,不会再有一条河了。”朱乾勇欣慰地说。在他看来,这辆公交车承载的不仅是求学的孩子,更是“一座城”共同的未来。
从叶集、固始主动探索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到今年5月皖豫两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这场自下而上的中部省际毗邻合作改革,正悄然改变两岸居民的生活。
而朱乾勇,正是这座“两岸一城”的见证者与摆渡人。
![]()
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车浦镇阿尔斯通公司生产线上,工人在生产制造无人驾驶轨道列车。(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肖本祥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