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哪些地方是有决定性意义的用武之地呢?
是诸葛亮屡次出入的祁山?是孙权心心念念而不可得的合肥?还是陆逊父子以为“国之藩表”的夷陵(西陵)?
至于夏口,则实在有些“低调”,虽然其名字频繁出现,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关键性。
实际上,就改变历史走向的影响而言,低调的“夏口”可能比上面那些名字更有决定性。
甚至可以说,夏口的得失,是天下三分的关键所在!
夏口第一次改变历史走向:201年-208年,曹操的独大与孙权战略的受挫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但袁氏依然雄踞四州,北方形势仍然未定;而在南方,这一年孙策去世,但孙权也顺利接班了。
![]()
于是,201年左右,曹操和孙权都制定了下一步的战略企图。
在先后考虑过征江东孙权和讨伐荆州刘表的方案后,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荀彧的意见,决定还是先消灭袁氏,平定北方。
而孙权则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决定趁“北方多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可以说,这是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次“赛跑”。
1、如果双方的战略企图都得以实现,那么,天下将进入曹操与孙权“二分天下”的局面。
2、如果曹操没有平定河北前,孙权先实现了其战略目标,那么,曹操的战略将难以实现。因为我们知道,曹操后来敢于大举北上,也是吃定了刘表“坐守贼”的特性,而如果孙权全据长江,那么,曹操恐怕再要大举北上平定河北恐怕会很困难。
3、如果曹操平定北方时,孙权已经实现了其部分战略目标,比如已经夺取了长江流域,“全据长江”,那么,天下也有出现“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可能!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反差极大的。
八年间,曹操消灭了袁氏,基本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大增长;而孙权呢,不但没有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且,连一座城都没有拿下,完全是原地踏步!
![]()
如此,孙权“竞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实现“划江而治”,“二分天下”的企图破产!
而孙权的企图最终无法实现,就因为:他被夏口所阻了!
孙权战略受挫之因:夏口
孙权先后三次攻打江夏,不可谓不尽力。
交战中,东吴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远远胜过对手,周瑜、甘宁等人所表现出的指挥才能也远远胜过对手。
交战结果,则是东吴军三战三胜,最后甚至还把黄祖给斩了!
然而···孙权却始终无法进一步推进其战略计划。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夏口这道题太难了,东吴“不会做”。
1、控制夏口,是东吴进讨荆州的先决条件!
夏口,可谓是当时荆州的东大门,不控制此门,则根本无法进讨荆州。
而且,夏口在汉水与长江交汇之处。
![]()
如果东吴不能在此地建立起强大的防御,那么,即便夺取了夏口,将来再进讨荆州,风险也极大:沿长江西进攻打江陵,则刘表军自襄樊沿汉水袭夏口,切断其后路;反之亦然。
2、东吴在夺取夏口后,要不停顿地继续攻打荆州,否则就只有“重头再来”。
而孙权要控制夏口,并因之发起下一步攻势,中间不能停顿!
我们可以注意到:孙权曾经夺取过夏口及附近的沙羡等地,但旋即毁城退走,不敢停留。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夏口的地缘特征。
地缘上,夏口与荆州其他部分自成一体:无论从襄樊沿汉水,还是自江陵沿长江,荆州军都能很迅速地顺流抵达;而且夏口距离孙权的统治中心江东又比较遥远。
所以,即便孙权夺下夏口,如果不能做不停顿的连续作战,那是很难长期控制夏口的。
所以,孙权要进讨刘表,需要同时做到三点。
![]()
(1)、夺取夏口;(2)、在夏口保留足够的兵力和防御;(3)、在此基础上,以较大的兵力对江陵或者襄樊发起下一步进攻。
显然,孙权的优势并没有这么大!他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基础!
所以,孙权的计划无法实现,不是因为东吴军战斗力不足,也不是因为黄祖多么坚挺,主要还是夏口这道题,实在太难做了!
夏口第二次改变历史走向:赤壁之战的关键点。
夏口这个地方,让孙权无法实现其讨灭刘表,“全据荆州”的企图,便宜了曹操;然而,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无法实现,也与夏口关系甚大!
赤壁之战的战场,目前尚有争议,好些地方都说自己那里是赤壁之战的战场。
![]()
然而,赤壁之战的关键点,则是明确的:夏口。
这一点,从交战双方的部署能看得非常清楚。
1、曹操方的部署:夏口是第一个关键目标。
当时,曹操的作战部署分为四个方面:(1)、于禁、张辽等七军部署于汝颍之间,保护后方许昌;(2)、徐晃、曹洪坐镇襄阳、樊城,以安定刚刚夺取的荆州部分;(3)、文聘率领北方兵,驻扎在夏口对面的石阳;(4)、曹操自率大军从江陵出发,顺流而下,先夺取夏口,再夺取柴桑,寻歼东吴主力。
显然,四个部署,前两个是为安定战略后方,距离主战场比较遥远;而文聘与曹操大军行动的首个目标,都是围绕夏口展开的。
2、孙刘联军的部署:夏口同样是第一个关键目标。
同样,东吴军的作战部署,也是以夏口为第一个关键目标。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说服孙权决心抗曹后,即请求自率军到夏口。
而孙权采纳周瑜之策,以周瑜、程普到夏口,与刘备合兵,共同抗曹。
显然,无论赤壁之战究竟发生于何处,当时,双方的着眼点都是围绕夏口展开的!
而夏口的得失,确实是当时胜负的关键。
夏口何以成为赤壁之战期间的关键点
夏口能成为关键点,是因为:他对三方的命运,都起了重大影响。
1、刘备最后的资本。
![]()
当时的刘备,只有夏口一地了,甚至夏口都是借着人家刘琦才能盘踞的。
倘若夏口失了,那么,刘备可能就只有举众依附孙权了。
如果是那样的话,恐怕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就又如当年刘备与刘表一般了,是纯粹的投奔关系,而不是什么“联军”。
果然如此的话,那即便赤壁战胜,刘备也是难以参与到战果分配,从而走上鼎足而立的道路的。
那样的话,就没有什么三足鼎立咯。
2、孙权得以真正立国的关键。
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改变天下大势,能够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础,在于: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并且接着把曹操驱逐出了长江,从而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面,使孙刘有了与强大曹操抗衡的基础。
![]()
而如果当时夏口被曹操夺取,那么,即便孙刘当时取得了战役胜利,恐怕也很难把曹操驱逐出长江。
原因很简单,就像当年孙权即便能连续击败黄祖,也无法进讨荆州一样!
只有在联军控制夏口的情况下,在战役取胜后,孙权才能直接对江陵等地发起进攻,从而把曹操驱逐出长江,从而将战役胜利发展到战略格局的胜利。
3、曹操不能进退自如,乃至最终遭遇致命打击的关键。
赤壁之战,曹操军队最大的损失,并不是来自周瑜、黄盖的大火。
最大的损失,来自撤退途中。
战败后,曹操分水、陆两路向江陵撤退。
![]()
曹操自率主力走陆路走华容道撤退;该道起点为60里乌林路段和终点160里的江陵路段,地势好走,但中段80里的华容道则是云梦泽沼泽区,通行条件恶劣。
曹军在此通行困难,狼狈不堪,又遭到追击,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才勉强逃走。
至于水路撤离的水军,在撤到巴丘时,被追击得无法自存,只好在湖中小洲把这些船只全部烧毁了!(所以,曹操后来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是我自己把船只烧毁的,结果让周瑜得了威名)
显然,曹军最后遭到的损失,很大部分是在撤退途中,因为进退失据造成的。
确实,自江陵而下,交战地点距离较远,战败后,要退到江陵去,距离遥远,自然很容易在退却中遭受毁灭性打击!
如果曹操当时得到了夏口,以夏口为进退基地,那么,即便曹操战败,也不至遭受灾难性损失,进退有据,掌握主动!
夏口第三次改变历史走向:刘备粉碎孙权西取益州的图谋
赤壁之战后,三方都意识到:大家都没有实力直接干掉对方。
![]()
因此,各方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争夺“中间地带”,也就是西边的马超、张鲁、刘璋等势力。
其中,孙权、刘备,都决心夺取西川。
而刘备能最终阻止孙权进取西川,主要靠的就是用活了夏口这步棋。
当时,孙权派孙瑜率军进取西川,抵达了夏口城外。
然而,刘备让军队在夏口封锁江面,不许吴军通过,并且写信给孙权:我和刘璋是同宗呀!如果你要去打刘璋,我就披发入山,绝不食言!
最后,孙权只好做罢!
其实,大家都知道,孙权不去取西川,当然不是担心刘备披发入山,而是因为:夏口,刘备不让,你孙权就真的过不去!
倘若孙权真的夺了益州,那么,本就进退狼狈的刘备,恐怕终究只有一直依附孙权,跟着孙权混,受孙权驱驰啦!
夏口阻止孙权西进之因
夏口这个地方,“龟蛇锁大江”,龟山、蛇山使这段的江面变得狭窄,且水流湍急。
![]()
而在其中,又有鹦鹉洲等一些河中洲,将江面分为数段。
因此,如果刘备在狭窄处和沙洲驻军,就能控扼江面,阻敌通过。
而在此基础上,刘备什么披发入山之类的软话,就是在给对方一个台阶的同时,还表达了不惜一战的决心。
曹操在北,此时的孙权当然不愿因此与刘备大打,也就只好放弃了!
吕蒙取荆州的首个用武之处
215年,孙权与刘备在南三郡之争后,重新划分了地盘,包括夏口在内的地区都划给了孙权。
而对刘备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让步。
219年,吕蒙袭荆州。
其中,吕蒙的第一个部署就是:蒋钦率领水军,自夏口而出,在汉水阻击关羽来救!
![]()
后来,关羽率军回救时,大军在归途中散去大半。
大家都知道的是:因为关羽军与吕蒙军通信,得知自己的家属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因此不愿再战。
然而,大家也应该注意到:关羽大军,对船只的依赖是很强的。
水淹七军时,关羽能组织起对于禁的歼灭作战。
四冢之战被徐晃击败后,关羽以船只封锁汉水,仍然能继续围攻襄阳。
尤其可见,关羽军有大量的船只,并且以此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然而,在后面关羽回救的过程冢,关羽先退麦城,再突围被擒,整个过程,关羽的船哪里去了?
![]()
显然,由于蒋钦自夏口而上,封锁汉水,关羽军在回救时放弃了船只!
这或许就是关羽军刚才还能围攻襄樊,回头救自己的城却不能一战的重要原因!
东吴国防战略的关键点
东吴袭关羽后,基本实现了其“全据长江”的企图。
然而,如此,东吴与曹魏之间,西起三峡,东至大海,长达数千里。
如何守住如此漫长的防线呢?
![]()
如果孙权长期在武昌,那么,下游有警,救援就会很吃力。在曹丕第一次攻吴时,魏军臧霸就一度渡过长江烧杀,只是因为规模有限,不敢深入。但这说明了东吴防御尚有不小的漏洞!
反之亦然,如果孙权长期在建业,一旦魏军主攻荆州方向,那东吴要救也会吃力!
而夏口,成了破题的关键。
在一次武昌军事会议上,孙权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如果迁都去建业,长江水道2000里,如果武昌等地有警,来不及增援怎么办?
当时,很多人七嘴八舌,又是主张设立多道拦江铁索,又是主张多设立栅栏,都是正确的废话,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
而小将张梁提出了高见:魏军要来,就让他来!我们在武昌、夏口驻扎强有力的水师,如果魏军来攻,我们就沿汉水深入敌后,进攻敌人的后方,造成有利的局面!这就是“开门延敌,敌不自来”,我打开门来,敌人也不敢来!
孙权遂采纳了此策!
如此,就靠着这个方法,依托夏口这个用武之地,孙权不劳师动众,以较小的成本就解决问题了!
此后,魏吴交兵,大家都集中在淮南方向,而荆州方向则长期无事!
可以说,正是以夏口为关键点,东吴的国防体系更为牢固了!
夏口的用武之妙:攻守合一,以点带面
无论是吕蒙袭关羽,还是东吴建立国防体系,夏口都是“破题”之点。
之所以如此,在于夏口的地缘价值。
作为汉水与长江交汇之处,控夏口一地,则东吴可以以点带面,发挥水师优势,做到对长江和汉水两条江面的控制。
因此,夏口一地,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由于沿夏口而上进入汉水,既能进入沿线支流,更能直接威胁襄樊,因此,只要吴军在夏口驻军,就可以威胁进攻之敌的后路,从而使敌人不敢大举南下在荆州方向用兵。
所以,只要保住夏口,就可以确保荆州无事!
而如果能以较低成本保护荆州方向的安全,则东吴的国防力量可以更多的集中于淮南方向,从而使整个国防体系都能比较稳固,甚至还有余力发起北伐!
可以说,倘若不是因为东吴用好了夏口,则三国的历史,必然大有不同!
乱世,夏口为用武之地,能够影响天下格局的走向。
盛世,汉阳、汉口则为九省同衢之地,是内地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重心。
新时代,期待汉阳,乃至武汉三镇,成为中部崛起的关键点,再次在经济结构充分、平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