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建安二十四年冬,麦城之外寒风如刀。周仓背着重伤的关平,紧握青龙刀在山林狂奔:“平少爷挺住,我带你回成都!”关平气若游丝:“护好父亲的刀,交给主公……”话音未落,少年气绝,周仓恸哭着掩埋挚友。与赵累汇合后,二人寻老周铁匠修补宝刀。老周拆解刀柄时惊呼:“这里有个夹层!”油纸包层层拆开,赵累读罢帛书脸色煞白:“是曹操写给孙权的密信!”周仓嘶吼:“写的什么?快说!”
01
建安二十四年冬月,荆州大地一片肃杀。
周仓背着受伤的关平,手里紧紧握着那把沉重的青龙偃月刀,在山林间狂奔。身后的喊杀声越来越近,东吴的追兵像潮水一样涌来。
"快!再快点!"周仓咬着牙,脚下的草鞋早就破了,鲜血混着泥土,在地上留下一串血印。
"周大哥,放我下来吧!"关平虚弱地说,"我这伤活不成了,你背着我只会拖累你。"
"放屁!"周仓吼道,"当年你爹收留我这个黄巾余孽,把我当兄弟看,我周仓就发过誓,这辈子跟定关将军!你是将军的儿子,就是我的侄儿,我能扔下你不管?"
"可是..."
"别说了,保存体力!"周仓说着,脚步更快了。
他们已经跑了三天三夜了。从麦城突围那晚开始,关羽的几千残兵就被吴军围困。关羽父子突围时,周仓拼死护卫,可还是晚了一步。
他永远忘不了那个画面——关羽被吴将马忠一箭射中,从马上摔下来。那个威风凛凛、曾经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就那样倒在血泊里。
"将军!"周仓当时冲过去,却被几十个吴军围住。
关羽用最后的力气对他喊:"周仓!护送平儿走!带上我的刀,一定要带回成都!"
"将军!"周仓泪如雨下。
"快走!"关羽吼完这句话,就被吴军乱刀砍倒。
周仓强忍悲痛,抢过青龙刀,背起关平,杀出了重围。可关平也中了好几刀,伤得不轻。
"大哥,前面有个村子。"关平虚弱地指着前方。
周仓抬头看去,果然看见炊烟袅袅。他咬咬牙,朝村子跑去。
进了村子,周仓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老妇人,看见他们浑身是血,吓得要关门。
"大娘,求您救救我们!"周仓跪了下来,"我们是关将军的部下,求您给口饭吃,给个地方躲躲。"
老妇人听说是关将军的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他们让进了屋。
"你们快躲到柴房里去,吴军正在四处搜人。"老妇人说,"我儿子也是跟着关将军的,前两天刚战死了。你们既然是将军的人,我不能不管。"
"多谢大娘!"周仓感激涕零。
他们躲在柴房里,周仓给关平包扎伤口。可关平伤得太重,血怎么都止不住。
"大哥,我怕是不行了。"关平虚弱地说,"你...你一定要把父亲的刀带回成都,交给...交给主公..."
"平少爷,你别说傻话!"周仓急了,"你会好的,一定会好的!"
关平勉强笑了笑,闭上了眼睛。
"平少爷!平少爷!"周仓摇着他,可关平再也没睁开眼。
周仓跪在地上,抱着那把青龙刀,失声痛哭。
哭声惊动了老妇人,她进来看了一眼,叹了口气:"唉,又是一条好汉。你节哀吧,我帮你把他埋了。"
"多谢大娘。"周仓哽咽道。
埋葬了关平后,周仓在柴房里躲了五天。外面吴军搜了几次,都没发现他。
第六天,赵累找到了这里。
赵累是周仓的同乡,也是关羽军中的副将。他比周仓机灵,突围后就躲到山里,等风头过了才出来。
"周仓!你还活着!"赵累冲进柴房,看见周仓,激动得不行。
"赵累..."周仓抱着青龙刀,眼神空洞,"将军没了,平少爷也没了,我...我对不起他们..."
"别这么说。"赵累拍拍他肩膀,"咱们能活着就不容易了。现在最要紧的是把消息送回成都,让主公知道荆州的事。"
"对,还得把将军的刀带回去。"周仓摸着青龙刀,"这是将军最宝贝的东西,用了二十多年了。临死前他让我带回成都,我不能让他失望。"
"可是这刀太显眼了,"赵累皱眉,"咱们要是拿着这么大一把刀上路,吴军肯定会盯上。得想个办法藏好。"
"怎么藏?"
"我想想..."赵累沉思片刻,"有了,咱们去找个铁匠铺,把刀收拾一下,再做个普通的刀鞘,看起来就不那么起眼了。"
"对!我记得荆州城外有个老铁匠,姓周,当年给将军修过这把刀。"周仓说,"咱们去找他!"
两人谢过老妇人,连夜往荆州城外赶。
荆州城外三十里,有个叫柳树庄的小村子。村口就是老周的铁匠铺。
老周今年六十多了,打了一辈子铁。他年轻时在洛阳学艺,见多识广,手艺也是一流的。
这天傍晚,老周正准备收工,门突然被推开了。
进来的是两个浑身风尘、满脸疲惫的汉子。前面那个身材魁梧,怀里抱着一把用布包着的东西。
"老伯,您还记得我吗?"周仓走上前。
老周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你是...你是周仓?关将军身边那个扛刀的?"
"正是小的。"周仓鼻子一酸。
"你怎么...关将军呢?"老周问完,看见周仓的表情,心里就明白了,"唉,听说了,听说了。荆州城里都传遍了,说关将军在麦城...唉!"
![]()
老周抹了把眼泪。当年关羽在荆州时,对老百姓很好,经常免税减赋。老周虽然只是个铁匠,但也受过关羽的恩惠。
"老伯,我有件事想求您。"周仓把怀里的刀放到桌上,小心翼翼地解开布。
青龙偃月刀露出真容。刀身上还有没擦干净的血迹,刀刃有几处豁口,刀柄也有些松动。
"这是...关将军的青龙刀?"老周震惊。
"对。"周仓说,"将军临死前让我把刀带回成都。可这刀太惹眼了,我想请您帮忙修一修,再做个普通的刀鞘,这样路上能安全些。"
"应该的,应该的!"老周连连点头,"关将军是好人,我能为他做点事,也算尽心了。"
老周接过刀,仔细查看起来。
"这刀当年我修过一次,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老周摸着刀身,"那时候关将军刚得了这把刀不久,来我这里让我打个刀鞘。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关将军还夸我手艺好呢。"
说着说着,老周眼圈又红了。
"老伯,您慢慢修,不急。"赵累说,"我们可以等。"
"好,你们先歇着,我这就开工。"老周说。
周仓和赵累就住在铁匠铺的后院,白天帮老周打打下手,晚上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老周手艺好,修刀也认真。他先把刀身上的豁口修补好,又重新磨了刀刃,让刀锋利如初。
到了第三天,老周开始修刀柄。
刀柄是木质的,外面包着铜皮,用了这么多年,有些地方已经松动了。老周打算拆下来重新加固。
"这刀柄做得真精致,"老周一边拆一边说,"你看这铜皮上的花纹,都是手工錾刻的,一看就是大师手笔。"
周仓在一旁看着,心里想:这刀是曹操送给将军的,自然不会是凡品。
老周小心翼翼地把铜皮揭下来,准备处理里面的木质部分。
突然,他停住了。
"咦?这是..."老周皱着眉头,拿起刀柄仔细看。
"怎么了?"周仓凑过去。
"你看这里。"老周指着刀柄内部,"这木头中间,好像有个夹层。"
"夹层?"周仓愣了,"什么夹层?"
"就是空的,里面好像藏了什么东西。"老周说着,用小锤子轻轻敲了敲,果然听见里面是空的。
赵累也凑过来:"会不会是将军藏了什么宝贝?"
"有可能。"老周说,"要不要打开看看?"
周仓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打开吧,反正刀是要修的。"
老周又拿出几样工具,小心翼翼地在刀柄上找开口的地方。他经验丰富,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隐蔽的机关。
轻轻一按,暗格弹开了。
02
里面露出一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
"果然有东西!"赵累惊呼。
老周把油纸包取出来,放在桌上。三个人围着看,都不敢动。
"打开看看吧。"周仓说,"我想知道将军藏的是什么。"
赵累小心翼翼地打开油纸包,里面是一封帛书。
帛书是白色的,上面写满了字,墨迹还很清晰,显然保存得很好。
"赵累,你读过书,你来看看写的什么。"周仓说。他虽然跟了关羽这么多年,但大字还是不识几个。
赵累接过帛书,展开来看。
刚看了几眼,他的脸色就变了。
"怎么了?"周仓急问,"写的什么?"
"这...这..."赵累的声音都在颤抖,"这是一封信。"
"什么信?"
"信的开头写着:致东吴孙仲谋将军。"赵累说。
周仓愣住了:"孙权?孙仲谋?写给孙权的信?怎么会在将军的刀里?"
"我也不知道。"赵累继续往下看,脸色越来越难看,"信里说的是...是..."
"快说啊!"周仓急得直跺脚。
"信里说,要联手对付关羽。"赵累声音发抖,"说关羽北伐襄樊时,正是好机会,让孙权从后方偷袭荆州,然后曹军从正面夹击,关羽必败无疑..."
"什么?!"周仓一把夺过帛书,虽然他看不懂,但还是死死盯着那些字,"这是谁写的?谁要害将军?"
赵累翻到帛书的末尾,看见落款,整个人如遭雷击。
"落款是...曹操。"
铺子里一片死寂。
只听见炉子里柴火噼啪作响的声音。
老周瘫坐在凳子上,喃喃自语:"曹操?曹操的信?怎么会在关将军的刀里?"
周仓的手在发抖,那封帛书在他手里颤抖着。他虽然不识字,但他知道曹操是谁,更知道这封信意味着什么。
"赵累,你...你再看看,会不会看错了?"周仓的声音带着哭腔。
"没错,我看得很清楚。"赵累说,"开头写的是'致东吴孙仲谋将军',末尾落款是'曹操亲笔'。"
"那...那信里具体说了什么?"周仓问。
赵累深吸一口气,开始逐字念道:
"致东吴孙仲谋将军:关羽北伐在即,此乃绝佳良机。羽性傲自负,必轻后方。兄可趁机取荆州,我则正面牵制,前后夹击,羽必败。荆州既得,兄我瓜分天下,岂不快哉?特此相告,望兄早做准备。此信藏于关羽刀中,切勿外传。曹操亲笔。"
念完,赵累的手也在抖。
周仓猛地站起来,抓住赵累的肩膀:"你说什么?再说一遍!信里说什么?"
"说的是...曹操要和孙权联手,对付关将军。"赵累说,"趁着将军北伐襄樊,后方空虚,让孙权偷袭荆州,曹操在前面牵制,两面夹击..."
"所以将军才会大败!"周仓明白过来了,"原来是曹操和孙权早就商量好了!他们设了个局,专门等着将军往里钻!"
他一拳砸在桌子上,桌子都震了三震。
"可是...可是这信为什么会在将军的刀里?"老周不解,"关将军怎么会有曹操写给孙权的信?"
这个问题问住了所有人。
对啊,这把刀是关羽的贴身之物,从来不离身。曹操写给孙权的密信,怎么会藏在关羽的刀里?
"会不会是...将军截获了这封信,然后藏在刀里?"赵累猜测。
"不对。"老周摇头,"如果关将军截获了这封信,他应该会立刻采取措施,加强荆州的防守,怎么还会被偷袭得手?"
"那...那到底怎么回事?"周仓急了。
老周沉思片刻,突然说:"我想起一件事。"
"什么事?"
"这把青龙刀,不是关将军自己打的。"老周说。
"这我知道,是曹操送给将军的。"周仓说,"当年将军温酒斩华雄,立了大功,曹操很欣赏他,专门让人打造了这把宝刀送给他。"
"对。"老周点头,"我年轻时在洛阳学艺,正好碰上曹操命人打造这把刀。我虽然不是主工,但也在旁边打过下手。"
"然后呢?"
"我记得很清楚,"老周说,"当时师傅在做刀柄的时候,特意做了个夹层。我们这些学徒都觉得奇怪,问师傅为什么要做夹层。师傅说,这是曹公的吩咐,让我们照办就是,不要多嘴。"
周仓和赵累对视一眼,都明白了。
"你的意思是,"赵累说,"这个夹层从一开始就有,是曹操故意做的?"
"应该是。"老周说。
"那这封信..."周仓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了,"是不是也是从一开始就藏在刀里的?"
"不对。"赵累摇头,"你们想想,曹操送刀给关将军,那是在二十多年前,董卓还没死的时候。那时候孙权还是个毛孩子,连东吴都没建立,曹操怎么可能写信给他?"
"那这信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
"我想想..."赵累回忆着,"关将军北伐襄樊的时候,曹操不是派人来慰问过吗?还说要给将军修补兵器。"
周仓猛地一拍大腿:"对!我想起来了!那时候这把刀刀身有些豁口,曹操派了个铁匠来,说是要为将军修刀。将军当时心情大好,就把刀交给那铁匠了。"
"那个铁匠修了多久?"赵累急问。
"三天。"周仓说,"修好后,刀比以前还锋利。将军很高兴,还说曹操虽是敌人,但对他倒是不薄。"
"明白了。"赵累说,"曹操就是趁着修刀的机会,把这封信塞进了刀柄夹层里。"
"可是为什么要塞进刀里?"周仓不解,"直接派人送给孙权不就行了?"
"因为这样更保险。"赵累说,"你想啊,如果曹操直接派使者去东吴,很容易被我们发现。可如果把信藏在关将军的刀里,谁能想到?"
"而且,"老周补充,"这把刀是关将军的贴身之物,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只要刀在荆州,信就在荆州。孙权想拿到这信,就必须..."
"夺荆州,杀关将军!"周仓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曹操和孙权的一个局。曹操用修刀的名义,把密信藏在刀里,相当于给孙权发了一个信号:只要你动手夺荆州,我就配合你夹击关羽。
![]()
而青龙刀,就是这个密约的信物。
"那曹操是怎么把这事告诉孙权的?"周仓问。
"肯定有别的渠道。"赵累说,"可能是派密使,也可能通过商人、僧人之类的。他只要告诉孙权,密信藏在关羽的青龙刀里,孙权就会明白该怎么做。"
周仓想起关羽败亡前的种种——吴军突然撕毁盟约,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州;曹军在襄樊突然加强攻势,前后夹击;关将军腹背受敌,败走麦城...
原来这一切,都是早就设计好的。
"畜生!"周仓怒吼,"曹操这个老贼!孙权这个小人!他们联手害死了将军!"
他抓起青龙刀,就要往外冲:"我去杀了他们!给将军报仇!"
"站住!"赵累拉住他,"你现在去送死吗?"
"我不管!"周仓红着眼睛,"将军待我如兄弟,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被人害死!"
"将军已经死了,"赵累说,"你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去送死,而是把这封信带回成都,让主公知道真相!"
周仓愣住了。
对啊,将军已经死了,就算他现在去杀曹操、孙权,也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能把这封信带回成都,让刘备知道真相,或许能为关羽洗刷冤屈。
"你说得对。"周仓冷静下来,"咱们得把信带回去,让主公给将军报仇!"
"对。"赵累说,"不过这信太重要了,咱们得小心保管。"
"怎么保管?"
"还是藏回刀柄里。"赵累说,"只有这样最安全。"
老周点点头:"我这就把刀修好,把信重新藏进去。你们路上小心,千万别让吴军发现。"
03
老周手脚麻利,很快就把帛书重新塞回刀柄夹层,然后修复好刀柄,外面包上铜皮,看不出任何痕迹。
"好了,"老周说,"现在谁也看不出刀里藏着东西。"
"多谢老伯。"周仓说,"这个恩情,周仓记下了。"
"别说这些。"老周摆手,"我也是为关将军尽份心。你们路上小心,早点把信送到成都。"
周仓和赵累收拾好东西,准备连夜动身。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马蹄声。
"不好,有人来了!"老周脸色一变。
周仓立刻警觉起来,握紧了刀柄。赵累跑到窗边往外看,只见一队吴军正朝铁匠铺奔来。
"是吴军!至少有二三十人!"赵累说。
"怎么办?"老周急了,"他们肯定是来抓你们的!"
"老伯,您别慌。"周仓说,"我来应付他们。赵累,你带着刀先躲起来。"
"不行!"赵累说,"刀太显眼了,他们肯定会搜查。不如我去引开他们,你带着刀从后门走。"
"这..."
"别废话了!"赵累说,"关将军的遗物不能落在吴军手里,你比我力气大,跑得快,你去!"
周仓咬咬牙,知道赵累说得对。他抓起青龙刀,从后门冲了出去。
赵累则站在门口,等吴军进来。
很快,吴军就包围了铁匠铺。为首的是个副将,骑着高头大马,气势汹汹。
"都给我搜!"副将一挥手。
士兵们冲进铺子,把东西翻得乱七八糟。
"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搜我的铺子?"老周装作不知情的样子。
"少废话!"副将说,"有人报告,说看见关羽的余党躲在这里。老实交代,他们在哪里?"
"我不知道什么余党。"老周说,"我就是个打铁的,从来不管这些事。"
"还敢嘴硬?"副将冷笑,"来人,给我搜仔细了!"
士兵们搜了个遍,在后院发现了赵累。
"将军,抓到一个!"士兵押着赵累出来。
副将打量着赵累:"你是关羽的部下?"
"不错。"赵累倒也硬气,"我是关将军手下的副将赵累。"
"关羽的青龙刀在哪里?"副将直截了当地问。
"什么青龙刀?我不知道。"
"不知道?"副将走到赵累面前,"据说关羽临死前,有人带着他的刀逃走了。那人就是周仓,你和他是一起的吧?刀在哪里?"
"我真不知道。"赵累说,"周仓跟我失散了,我也在找他。"
"还敢撒谎?"副将一挥手,"给我打!"
士兵们上来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赵累被打得鼻青脸肿,但就是不肯说。
"将军,搜不到刀。"一个士兵报告。
副将皱眉:"难道真的不在这里?"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在院子里发现了一些新鲜的脚印,顺着脚印追到后门,发现了逃跑的痕迹。
"将军,有人从后门跑了!"
"追!"副将骂了一声,"你们几个留下看着这两个人,其他人跟我追!"
大部分吴军骑马追了出去。铺子里只剩下五六个士兵看守。
老周看着赵累被打得不成样子,心里难受,却不敢多说什么。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追兵回来了。副将的脸色很难看。
"没追到?"留守的士兵问。
"跑得真快。"副将骂道,"不过没关系,他逃不出荆州。传令下去,各处关卡加强搜查,重点是那把青龙刀。"
"是!"
副将又看向赵累:"你最后一次机会,说不说?"
"我说了,我不知道。"赵累咬牙道。
"好,有骨气。"副将冷笑,"把他们押回去,慢慢审。那把刀肯定没走远,给我继续搜!"
赵累和老周被押上囚车,带走了。
周仓带着青龙刀,在山林里跑了三天三夜,终于甩掉了追兵。
他找了个山洞躲起来,坐在洞里,抱着青龙刀,想起了关羽,想起了关平,想起了赵累,不禁泪流满面。
"将军,赵累为了让我带走您的刀,被吴军抓了。"周仓喃喃自语,"我周仓不孝,连兄弟都保护不了..."
他在山洞里躲了五天,吃野果充饥。等外面的搜查松懈下来后,他才敢出来。
周仓想了想,决定还是去荆州城,看看能不能救出赵累。
他乔装打扮了一番,把青龙刀用破布层层包裹,看起来就像一根扁担。然后混进了运粮的队伍,进了荆州城。
城里到处都是吴军的士兵,气氛很紧张。周仓小心翼翼地打听赵累和老周的下落,得知他们被关在城南的大牢里。
"得想办法把他们救出来。"周仓心想。
可他一个人,怎么对付整个荆州城的吴军?
正当他发愁的时候,突然听见街上有人在喊:"让开让开!吕将军的车队过来了!"
周仓一愣,吕将军?该不会是吕蒙吧?
他躲在人群里往外看,果然看见一队车马过来。为首的一辆车上,坐着一个身穿白袍的中年将领,正是吕蒙。
![]()
吕蒙就是这次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主谋。关羽就是死在他的计谋之下。
周仓看见吕蒙,眼睛都红了,恨不得冲上去跟他拼命。可他知道,现在不是时候。
车队经过,周仓听见吕蒙在跟副将说话。
"那把青龙刀找到了吗?"吕蒙问。
"还没有,将军。"副将说,"我们抓了两个关羽的旧部,正在审问,但他们什么都不肯说。"
"不要太过分,别闹出人命。"吕蒙说,"那两个人留着还有用。"
"是。将军,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找那把刀?"
"因为那把刀不简单。"吕蒙说,"曹操特意派人来传话,说那把刀里藏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无论如何要找到。"
周仓听到这里,心里一紧。
曹操派人来传话?看来曹操也知道刀里藏着那封信。
"那刀里到底藏了什么?"副将好奇地问。
"不知道。"吕蒙说,"曹操没说,只是让我们找到后,立刻送到建业去,交给主公处理。"
车队走远了。周仓站在原地,脑子里乱成一团。
看来,吴军还不知道刀里藏的是什么。但曹操知道,而且让他们找到后交给孙权。
"不行,不能让他们找到刀。"周仓暗下决心。
可他一个人,怎么对付整个吴军?
周仓在城里转了几天,一直在想办法。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机会来了。
04
那天,吕蒙突然下令,要当众处决一批俘虏,杀鸡儆猴。赵累和老周也在其中。
周仓听到消息,急了。他决定冒险,趁着行刑的时候,混进人群,看看有没有机会救人。
行刑当天,城南的刑场上挤满了人。周仓混在人群里,紧张地看着。
赵累和老周被押上来,两人都被打得很惨,但还能站着。
"这些人都是关羽的余党,勾结蜀汉,图谋不轨!"一个官员宣读罪状,"今日当众处决,以儆效尤!"
就在刽子手举起刀的时候,吕蒙突然来了。
"慢着!"吕蒙喊道。
刽子手停住了。
"将军,您怎么来了?"官员迎上去。
"这几个人,暂时不杀。"吕蒙说,"我还有话要问他们。"
"是!"
赵累和老周被带了下去。周仓松了口气,至少暂时保住了命。
可接下来的事,让他更加震惊。
吕蒙让人把赵累单独提审。周仓悄悄跟了过去,躲在窗外偷听。
"赵累,我就问你一次,青龙刀在哪里?"吕蒙开门见山。
"我不知道。"赵累咬牙道。
"不知道?"吕蒙笑了,"你跟周仓是一起的,怎么会不知道?"
"周仓跟我走散了,我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好,我信你。"吕蒙说,"那我换个问题。你知道那把刀里藏着什么吗?"
赵累心里一惊,脸上却不动声色:"藏着什么?刀就是刀,能藏什么?"
"看来你是知道的。"吕蒙看着他的表情,"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
吕蒙示意副将退下,然后慢慢说道:"那把刀的刀柄里,有个夹层。夹层里藏着一封信。"
"什么信?"
"一封曹操写给我家主公的信。"吕蒙说,"信里说,要联手对付关羽。"
赵累装作惊讶:"还有这事?"
"别装了。"吕蒙说,"你既然跟周仓在一起,肯定见过那封信。我现在就想知道,你们打算怎么处理那封信?"
赵累沉默了。
"我知道你们想把信带回成都,让刘备以为我们和曹操勾结。"吕蒙说,"但我要告诉你,那封信,不是你想的那样。"
"什么意思?"
"那封信,根本不是曹操写给我家主公的。"吕蒙说,"或者说,不完全是。"
"你这话什么意思?"
吕蒙笑了:"曹操那个老狐狸,玩的是阳谋。他把那封信藏在关羽的刀里,目的不是为了给我家主公传信,而是为了让关羽发现。"
赵累一愣:"让关羽发现?"
"对。"吕蒙说,"想想看,如果关羽发现了那封信,看到曹操要和东吴联手对付他,他会怎么想?"
"他会提防东吴。"赵累脱口而出。
"没错。"吕蒙说,"曹操就是想用这个办法,挑拨我们东吴和蜀汉的关系。只要关羽看到那封信,就会对我家主公起疑心,双方的同盟就会破裂。"
"可是..."赵累想反驳,但不知道说什么。
"可是关羽到死都没发现那封信。"吕蒙叹气,"所以他对东吴没有防备,才会中了我的计。"
"这..."
"我知道你不信。"吕蒙说,"但你想想,如果那封信真的是曹操给我家主公的密约,为什么要藏在关羽的刀里?直接派使者送来不就行了?"
赵累沉默了。
吕蒙继续说:"藏在刀里,就是想让关羽'意外'发现。可惜,关羽太相信那把刀了,从来没想过刀里会藏着东西。"
"所以,"赵累慢慢说,"曹操设的局,不管关羽发不发现,他都是赢家?"
"聪明。"吕蒙赞许地点头,"如果关羽发现了,就会提防东吴,孙刘同盟破裂,曹操坐收渔利。如果关羽没发现,就会对东吴放松警惕,我们偷袭得手,曹操也坐收渔利。"
"这才是真正的阳谋。"
赵累听完,整个人都呆住了。
原来,他们都被曹操玩弄了。那封信,从一开始就是个局。
窗外的周仓,也听得一清二楚。他握紧了青龙刀,全身都在发抖。
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震惊。
原来,关羽的死,不仅仅是因为大意,更是因为曹操太狡猾了。
![]()
吕蒙放了赵累和老周,还给了他们一些盘缠。
"你们走吧。"吕蒙说,"我知道你们想把那封信带回成都,我不拦你们。但你们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
"为什么放我们走?"赵累不解。
"因为那封信留着是祸害。"吕蒙说,"如果让刘备看到,他会以为我们和曹操勾结,会拼死来报仇。但如果你们把我今天说的话告诉刘备,他或许会明白真相。"
"你...你就不怕我们不说实话?"
"不怕。"吕蒙笑了,"因为刘备是个聪明人,他会自己判断。而且,现在天下大势,曹魏最强,我们东吴和蜀汉如果再打,只会让曹丕渔翁得利。"
"你说得对。"赵累说,"多谢将军不杀之恩。"
"不用谢我。"吕蒙说,"我虽然杀了关羽,但我佩服他是条汉子。他的部下,我不想为难。去吧,把真相告诉刘备。"
赵累和老周走出大牢,在城门口遇到了周仓。
"周仓!"赵累激动地抱住他,"你还活着!"
"赵累!老周!"周仓也红了眼眶,"你们没事就好!"
"刀呢?"赵累问。
"在这里。"周仓拍拍背上的"扁担"。
三人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周仓把刚才偷听到的对话说了一遍。
"吕蒙说得对。"赵累说,"那封信,是曹操设的局。不管关将军发不发现,曹操都是赢家。"
"可是..."周仓咬牙,"不管怎么说,将军都死了。这个仇,总得报吧?"
"要报,但不是现在。"赵累说,"咱们得先把信带回成都,让主公来决定。"
"对。"老周也说,"你们赶紧走吧,离开荆州越远越好。"
"老伯,您不跟我们一起走?"周仓问。
"我老了,走不动了。"老周摇头,"你们年轻,跑得快。我就留在这里,反正吴军也不会为难一个老头子。"
"老伯..."
"别废话了,快走!"老周催促道。
周仓和赵累告别了老周,连夜离开荆州。
他们一路向西,走了两个多月,终于到了成都。
成都的街上,气氛很凝重。关羽战死的消息早就传回来了,整个蜀汉都在哀悼。
周仓和赵累进了宫,求见刘备。
"主公,周仓给您请安了。"周仓跪在地上,把青龙刀奉上,"这是关将军的刀,周仓给您带回来了。"
刘备接过刀,手都在颤抖。他摸着刀身,眼泪止不住地流。
"二弟...二弟啊..."刘备哽咽,"你怎么就去了呢..."
"主公,还有一件事。"周仓说,"周仓在刀柄里,发现了一封信。"
"什么信?"
周仓把帛书取出来,递给刘备。
刘备展开帛书,看了一遍,脸色越来越难看。看完后,他沉默了很久。
"军师,你来看看。"刘备把帛书递给诸葛亮。
诸葛亮接过帛书,仔细看了一遍,眉头紧皱。
"主公,这信..."诸葛亮说。
"你觉得是真是假?"刘备问。
"从笔迹和文风来看,确实像是曹操所写。"诸葛亮说,"但这信的内容,却让人疑惑。"
"怎么说?"
"如果这信是曹操写给孙权的,为何要藏在关将军的刀里?"诸葛亮分析,"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军师的意思是..."
"我怀疑,这信是曹操故意藏在刀里,想让关将军发现的。"诸葛亮说,"目的是挑拨我们和东吴的关系。"
"可是云长没发现。"刘备苦笑,"所以他对东吴毫无防备,才会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叹气:"这只能说,曹操太了解关将军了。他知道关将军骄傲自负,不会轻易怀疑别人,所以用了这么迂回的办法。可惜,关将军到死都没发现这个暗示。"
"那...那怎么办?"周仓问,"主公,咱们要不要替关将军报仇?"
刘备站起来,走到窗边,望着远方。
良久,他说:"仇,一定要报。但不是现在。"
"主公?"周仓不解。
"云长之死,固然有东吴的责任,但根源还是在曹魏。"刘备说,"如果不是曹操设计,云长也不会败得这么快。所以,我们的主要敌人,应该是曹魏,而不是东吴。"
"可是主公..."周仓急了,"关将军是被东吴杀的啊!"
"我知道你心里不服。"刘备转过身,"但军师说得对,如果我们和东吴打起来,最高兴的是曹丕。那样,我们就真的中了曹操的计了。"
周仓跪在地上,眼泪流了下来。
他明白了。关羽的仇,不是不报,而是要等时机。
诸葛亮走到周仓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周仓,你辛苦了。"
"军师,周仓无能,没能保住关将军。"周仓哽咽。
"不怪你。"诸葛亮说,"这次能把刀和信带回来,你已经尽力了。"
"军师,周仓有个请求。"
"你说。"
"这把青龙刀,能不能...能不能给周仓保管?"周仓说,"周仓想用余生守着这把刀,就像守着关将军一样。"
诸葛亮看着周仓,点点头:"可以。但你要记住,这把刀不仅是兵器,也是一个教训。"
"什么教训?"
"骄傲和大意,是最大的敌人。"诸葛亮说,"关将军一生谨慎,却在最后关头大意了。这把刀,就是最好的警示。"
周仓把刀抱在怀里,郑重地点头:"周仓记住了。"
05
后来,刘备还是伐吴了。
不管诸葛亮怎么劝,刘备都听不进去。关羽是他的结义兄弟,这个仇他不能不报。
章武元年,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周仓也跟着出征。他背着那把青龙刀,就像当年跟着关羽一样。
"周仓,这次你不用上阵。"刘备说,"你年纪大了,就在后方看着那把刀就行。"
"主公,周仓虽然老了,但还能打。"周仓说,"这次伐吴,周仓要亲手杀几个吴军,给关将军报仇。"
"也好。"刘备叹气,"那你小心点。"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陆逊一把火,烧得蜀军死伤惨重。周仓在混乱中拼死保护青龙刀,杀了十几个吴军,最后力竭倒地。
"将军...周仓来陪您了..."他紧紧抱着那把刀,闭上了眼睛。
刀,被送回成都,供奉在关羽的祠堂里。
而那封帛书,被诸葛亮秘密收藏起来,再也没有人提起。
多年后,有人问诸葛亮:"那封信,到底是给谁的?"
诸葛亮笑而不答。
其实,信是给谁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乱世,最可怕的不是明面上的敌人,而是看不见的算计。
关羽一生谨慎,最后却栽在了一把刀的夹层里。这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对手太狡猾。
曹操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设的局,不管关羽发不发现,他都是赢家。
如果关羽发现了信,就会对东吴起疑,孙刘同盟破裂,曹操坐收渔利。
如果关羽没发现,就会对东吴放松警惕,被吕蒙偷袭得手,曹操还是坐收渔利。
这才是真正的阳谋。
那把青龙刀,在关羽祠堂里供奉了几百年。每当有人看到这把刀,都会想起那个威风凛凛的关云长,想起他的忠义和勇武。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把刀的刀柄里,曾经藏着一个改变历史的秘密。
那个秘密,让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那个秘密,让蜀汉和东吴反目成仇,最后都被曹魏所灭。
那个秘密,是一封从未送达的信。
或者说,是一封已经送达,但收信人永远也看不到的信。
曹操用一把刀,一个夹层,一封信,就改变了三国的格局。
这就是谋略的力量。
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无力感。
周仓到死都想不通,为什么关将军那么厉害的人,会败得这么惨。
他不知道,有时候,败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那把青龙刀,从曹操送给关羽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局。
只不过,这个局太深了,深到连关羽这样的人杰,都没能看破。
历史就是这样,有太多的秘密被埋藏在细节里。
一把刀的夹层,一封信的内容,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国家的兴亡。
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挣扎的小人物,能做的,只是尽自己的本分。
周仓做到了。他用生命守护了关羽的遗物,把真相带回了成都。
虽然这个真相没能改变什么,虽然关羽的仇最终也没有报成,但至少,他尽力了。
有时候,尽力,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