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友的那通电话,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投入我心湖,激起的不仅是涟漪,更是惊涛骇浪。那种被无形之手触摸后背的寒意,瞬间传遍全身。“相关部门”的介入,意味着事情的性质可能已经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指向了更严峻、更不可测的方向。
![]()
我不能再被动等待,也不能再仅仅沉浸在忧虑之中。那个傍晚,我深吸一口气,回拨了林研究员的号码。电话接通后,我直截了当地说:“林研究员,我是李明。我想知道,在我能力范围内,我能做些什么?或者说,我至少需要知道,李导她现在最坏可能面临什么?”
林研究员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对我的主动联系有些意外,也像是在斟酌措辞。“李先生,谢谢您的信任。情况……不容乐观。我们最新获得的信息显示,对李银姝同志的审查已经升级,从一般的工作纪律核查,转向了更严厉的‘忠诚度调查’。她目前已被暂停所有涉外导游工作,正在接受封闭式‘学习’。”
“封闭式学习……”我重复着这个听起来温和,实则令人不寒而栗的词,“那是什么意思?被关起来了吗?会有危险吗?”
“具体地点和方式我们尚不明确,但这通常意味着与外界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林研究员的声音带着一种学术性的克制,“危险程度,取决于他们最终认定的‘问题’性质。如果仅仅是工作失察,批评教育后可能调离岗位;但如果被认定有更严重的‘思想动摇’或‘泄露内部情况’,那么……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现在最需要确认的,是那两个关键——您提到的U盘,以及那300元人民币。它们是否被作为‘证据’提交,以及被如何定性。这直接关系到李银姝同志的处境。”
U盘,300元。这两个原本普通的物件,此刻却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李导的头顶。我感到一阵眩晕,内心充满了自责。如果当初我们没有给她那笔代表感谢的小费,如果金秀英没有偷偷录下那些话……
“我该怎么办?”我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力。
“我们理解您的处境,不会要求您做任何超出能力范围或有风险的事。”林研究员说,“我们只是希望,如果您有任何可能与她取得间接联系的渠道,或者回忆起任何可能帮助澄清她行为的细节,能告诉我们。同时,我们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尝试了解进展。我们需要像您这样亲眼见过她、了解那段真实互动的人,来共同拼凑出真相,至少在道义上,我们不能让一个努力工作的普通人被不白之冤击垮。”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某种隐秘的力量,让我慌乱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我答应他会仔细回忆所有细节,并保持联系。
随后的几天,我如同梦游。办公桌上的文件变得模糊,耳边的城市喧嚣也仿佛隔着一层膜。我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向那片土地,试图穿透重重阻隔,看到李导的现状。她是在写无尽的检讨?是在面对严厉的质询?还是……我甚至不敢去想更坏的可能。那种因信息隔绝而带来的巨大焦虑和想象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就在我几乎被这种无力感吞噬的时候,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
一周后的深夜,我的微信突然收到一个陌生号码的好友申请。验证信息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朝鲜,李。”
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颤抖着手通过申请,对方立刻发来一段文字,语气急促而警惕:
“我是李银姝的表妹,姓张。我现在在中朝边境做生意,能用这种方式联系你。长话短说,姐姐出事了,被内部调查。关键就是那个U盘和钱。她现在不承认U盘内容是她主动泄露,说是游客偷录,她不知情。关于300元,她坚持说是你们坚持给的劳务感谢费,她推辞不掉,准备上交但还没来得及。现在上面需要证据定性。你是当事人,你的证词也许能帮到她,但风险很大!你愿不愿意,通过我的渠道,递交一份说明当时真实情况的材料?说明那300元是你们主动强塞的感谢费,与她的服务态度无关,更非交易!想清楚再回答,这可能也会给你带来麻烦!”
信息量巨大,我反复看了三遍,大脑才处理完所有信息。李导果然出事了!而且正处于为自己辩解的关键时刻!这位“张表妹”的出现,像在黑暗的隧道里投下了一束光,虽然微弱,却指明了唯一可能行动的方向。
然而,“风险很大”、“麻烦”这些字眼又像冰锥一样刺入我的心脏。我要卷入其中吗?为了一个异国的导游,值得吗?理智在警告我明哲保身,但脑海里却不断浮现李导在火车站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希望你们记住的,是朝鲜人民真诚的笑容。”
那个笑容,不该被误解和危险吞噬。
我没有犹豫太久。责任感,还有那份被点燃的正义感,压倒了恐惧。我回复:“我愿意。告诉我该怎么做。请务必确保李导的安全。”
接下来,我根据张表妹的指示,手写了一份情况说明。我详细描述了旅程中李导的专业、敬业和对国家的热爱,强调了300元人民币是我们全体团员出于对她超乎职责的帮助(特别是让火车“提车”一事)的由衷感谢,多次推辞后她才勉强收下,这纯粹是私人情谊的表达,绝非任何形式的贿赂或腐蚀。关于U盘,我表示完全不知情,并认为如果是偷录,那责任绝对在录制方。
我将这份说明拍照,通过加密方式传给了张表妹。做完这一切,我瘫坐在椅子上,浑身都被汗水浸湿。我不知道这份材料会通过什么渠道、以何种方式送达,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像是一次盲目的投掷,将希望寄托于未知的力量。
![]()
等待是漫长的煎熬。每一天都像一年。我不敢主动联系张表妹,生怕任何多余的联系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
直到半个月后,我的微信终于再次亮起。是张表妹。她只发了短短一句话:
“材料已递。结果未知。保重。”
又是漫长的等待。就在我以为石沉大海,一切努力都已白费,甚至开始做最坏打算的时候,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一个平静的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显示为朝鲜平壤的国际长途。心跳骤然加速,我几乎是扑过去接起了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我无比熟悉,却又带着一丝疲惫和沙哑的声音:
“李先生……您好。我是李银姝。”
是她!真的是她!她还活着,她还能打电话!
“李导!你……你没事吧?”我激动得语无伦次。
“我很好。让您担心了。”她的声音依然保持着礼貌,但我能听出那背后劫后余生的细微颤抖,“组织上经过深入调查,已经澄清了误会。认定我在接待工作中保持了原则性和警惕性,那笔……劳务费,也属于正常的外事交往范畴。对我的审查已经结束,我很快会恢复工作。”
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我的全身,眼眶瞬间湿润了。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重复着,除了这句话,不知还能说什么。
在短暂的沉默后,李导的声音忽然压低了一些,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复杂难言的情绪,轻轻地说:
“谢谢您……和李先生(她似乎意指团里另一位协助的游客)。还有……谢谢那份‘来自远方的说明’。它……很及时,也很重要。”
她果然收到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她不能多说,很快恢复了正常的语调:“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为您介绍我们祖国的发展新貌。祝您一切顺利。”
电话挂断了。听着话筒里的忙音,我久久无法平静。窗外,夕阳给城市镀上一层金色,温暖而充满希望。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似乎终于过去了。李导安全了,她回到了她熟悉的生活轨道。然而,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对我而言,那段朝鲜之旅不再只是一次独特的旅行记忆,它因为这段插曲,与一个具体的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脆弱与坚韧,以及跨越国界的人性温暖所蕴含的力量。
而对于李导,经过这番风雨,她未来的导游生涯又会如何?那份“来自远方的说明”究竟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这一切,都成为了这个故事里,暂时被封存的秘密。
但至少此刻,我知道,在那个神秘的国度,那位笑容温腼腆、却能让火车“听话”的导游姐姐,已经安然归来。
![]()
我以为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直到三个月后,我收到一个来自辽宁丹东的包裹,没有寄件人信息。拆开一看,里面是一本精美的朝鲜画册,以及一张没有署名的字条,上面只有一行娟秀的字:
“新的列车已经启程,但有些轨道,需要更多的人来铺就。—— L.Y.S.”
这是什么意思?新的困惑,再次笼罩了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