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寻韵:青岩古镇里的文气与烟火
![]()
定广门的晨雾还凝在石缝间,我的青岩之旅已踏着青石板启程。这座藏在黔中腹地的明清屯堡,好玩的景致从不是地图上的冰冷坐标 —— 城墙的石块浸着六百年烽火,状元府的梁柱刻着文墨书香,街巷的空气飘着卤蹄香气,文昌阁的飞檐栖着晨钟余韵。一日漫游,更像一场指尖划过石面的触碰,每道纹路都藏着军事与文气的碰撞,每缕香气都裹着市井烟火的温柔。
定广门:石墙里的屯堡记忆
![]()
定广门的城楼刚被晨光染透,我已站在 “贵阳南大门” 的石拱下。守城门的老王正用毛刷清理门轴,鬃毛划过青石板的声响格外清晰:“姑娘来得早,这时候的城墙没游客,才见得到真模样。” 他指着城墙上的凿痕,“这是洪武年间驻军凿的箭孔,你看这弧度,当年能架十张弓。”
![]()
顺着城墙的马道往上走,晨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双狮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石墙由糯米石灰浆黏合,历经六百年风雨仍严丝合缝,老王蹲下来扒开墙根的苔藓:“这石头是附近山上采的‘青岩石’,硬得能当磨刀石。” 城垛上的瞭望孔正对着山下的驿道遗迹,恍惚间能看见古时信使策马而过的身影,马蹄声仿佛还嵌在石缝里。
![]()
正午的阳光晒暖了石墙,我坐在城楼的条石上歇脚。老王端来一碗苦丁茶,茶汤黄绿透亮:“以前这城楼驻着百十个兵,夜里换岗时的梆子声能传到十里外。” 风从拱门洞穿过,带着山下稻田的清香,城墙上的杂草在风中摇晃,与远处的鼓楼飞檐相映。几位摄影爱好者正对着城墙上的 “弹孔” 拍照,老王笑着解释:“那是民国时修墙补的痕迹,倒成了新景致。”
![]()
暮色降临时,夕阳为定广门镀上金边。老王指着西门方向:“以前四个城门只剩南北两座,这定广门是当年的正门,打仗时多少次攻城都没破过。” 我摸着被岁月磨平的石阶,指尖沾着细碎的石屑 —— 这城墙的美,从不是 “雄伟” 二字能概括的,是箭孔里的风声,是石缝里的草叶,是六百年屯堡岁月浸出的厚重。
状元府:梁柱间的文墨留香
![]()
从定广门往东街走,状元府的朱漆大门正对着青石板路。讲解员小陈刚打开门锁,门轴 “吱呀” 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这是云贵首个状元赵以炯的故居,‘一门三进士’的故事就藏在这儿。” 她指着门楣上的 “文魁” 匾额,“你看这字迹,是赵以炯中举后亲笔题写的。”
![]()
顺着天井往里走,正堂的八仙桌还摆着旧时模样,桌上的砚台留着墨痕。小陈停在西厢房前:“这是赵以炯读书的地方,夜里点桐油灯,光映在石墙上能照见人影。” 厢房的窗棂刻着 “渔樵耕读” 纹样,木雕边缘虽有磨损,刀工的细腻仍清晰可辨。不远处的展柜里,放着当年的科举考卷复制品,蝇头小楷工整得如同印刷。
![]()
正午的阳光透过天井,在 “励志堂” 的匾额上投下光斑。小陈指着廊柱上的楹联:“‘琴书润屋香犹在,德义传家泽自长’,这是赵母教子时写的。” 庭院里的桂花树飘着甜香,与案头的墨香交织。几位家长正带着孩子拍照,小陈笑着补充:“现在高考前总有人来沾文气,都说摸了状元砚能考高分。”
![]()
暮色降临时,夕阳为状元府的马头墙描上金边。小陈锁门时指着墙角的石墩:“这是当年赵家用的上马石,四个角都磨圆了。” 我站在巷口回望,朱漆大门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仿佛能看见当年赵以炯赶考时的背影 —— 这府邸的美,不是 “气派” 二字能概括的,是砚台里的墨香,是楹联中的家训,是寒门出贵子的岁月回响。
古街巷:石板上的市井烟火
![]()
穿过状元府的侧门,明清古街的卤香已飘进鼻腔。街口的 “金必轩” 卤锅刚烧开,老板周家嘉正用长筷翻动猪脚:“这‘状元蹄’要卤八小时,三十味香料按君臣佐使配的。” 玻璃柜里的酱红色猪脚泛着油光,卤汁在锅里咕嘟作响,香气混着折耳根的腥鲜漫过街巷。
![]()
顺着石板路往里走,“黄家玫瑰糖” 的柜台前已排起长队。黄师傅正用木槌捶打麦芽糖,芝麻与玫瑰花瓣在石板上撒成碎金:“这手艺传了五代,以前是给状元府做的贡品。” 刚出锅的玫瑰糖咬开时脆响,甜香在舌尖散开,与不远处 “杨姨妈糕粑稀饭” 的米香交织。几位老人坐在巷口石凳上,手里捧着瓷碗,勺子搅动时发出轻响。
![]()
正午的阳光晒暖了石板路,我坐在 “百年茶馆” 的竹椅上歇脚。老板娘端来盖碗茶,茶叶是本地的 “都匀毛尖”:“以前这茶馆是驿站,马帮歇脚时能坐满三屋。” 窗外,穿蜡染服饰的姑娘正举着猪脚拍照,银饰的叮当声与卤锅的咕嘟声相映。隔壁 “青岩豆腐” 的炸锅滋滋作响,金黄的豆腐泡捞起时油星四溅,香气引得孩童直跺脚。
![]()
暮色降临时,街巷的灯笼次第亮起。周家嘉正将卤好的猪脚真空包装:“夜里的石板路最滑,以前马帮都要挂灯笼引路。” 我走到 “百岁坊” 下回望,石牌坊的浮雕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节孝” 二字透着温润。晚风带着玫瑰糖的甜香,让人忽然懂得 —— 这街巷的美,是卤锅里的时光,是糖糕里的传承,是市井烟火中的岁月静好。
文昌阁:飞檐下的晨钟暮鼓
![]()
从主街拐进小巷,文昌阁的八角飞檐正从古树间探出头来。守阁的陈道长刚敲过暮钟,铜钟声在巷子里久久回荡:“这阁是万历年间建的,攒角重楼的样式,全贵州独一份。” 他指着阁顶的宝葫芦:“你看这角度,八个檐角都对着不同的山峰。”
![]()
顺着木梯爬上二楼,四壁的书画还留着墨香。陈道长停在一幅《魁星点斗》图前:“赵以炯小时候常来这儿抄书,说这画能提神。” 窗外的老槐树已近千年,枝叶在风中摇晃,树影投在供桌上,与香烛的微光交织。几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对着 “文昌帝君” 牌位许愿,笔尖在祈福笺上沙沙作响。
![]()
暮色渐浓时,陈道长开始焚香。烟雾缭绕中,他指着阁后的石碑:“这是乾隆年间的《重修文昌阁记》,记载着古镇的文风变迁。” 钟声再次响起,与远处的鼓楼声遥相呼应。我站在阁前的石阶上,看着夕阳为飞檐镀上金边,忽然懂得 —— 这阁楼的美,不是 “精巧” 二字能概括的,是钟声里的期盼,是书画中的文气,是六百年文脉延续的温柔。
![]()
离开青岩时,手里还攥着黄师傅给的玫瑰糖,鼻尖似乎还留着卤蹄的香气。一日的漫游让我懂得,青岩的好玩从不是某一处的惊艳 —— 是定广门石墙里的屯堡记忆,是状元府梁柱间的文墨留香,是古街巷石板上的市井烟火,是文昌阁飞檐下的晨钟暮鼓。这片石城的美,藏在可触摸的细节里,藏在军事与文气的交织中,若你想真正读懂它,不妨放慢脚步,去触摸那些石缝里的岁月痕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