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攀枝花迤沙拉
赵 莉
“迤沙拉”三个字,是俚濮彝语“veisoulou”的音译,意为“有纯净的水,供众仙所居的地方”。它坐落在攀枝花的群山之中,既是四川的“南大门”,也是连接云贵的古老驿站。这里的房屋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耳畔却能听到彝族儿女的歌谣;祠堂里供奉着汉家先祖,火塘边却传承着俚濮人的习俗。
历史的年轮:从军事驿站到文化熔炉
迤沙拉的故事,要从1800多年前讲起。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少数民族首领感念其恩德,派俚濮彝人在此守关,亦兵亦农,形成了村落的雏形,将中原的农耕技术带到了这片土地。
攀枝花市仁和区档案馆馆藏一张在迤沙拉农户家中征集到的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的官方帖骨(官方登记凭证,类似田产执照),记载了明洪武年间,原籍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张胜被发配充军,分配屯田,其家族世代承袭军户身份,负责屯田与兵役。
![]()
康熙元年反映迤沙拉军屯制的文书(图源:攀枝花市仁和区档案馆)
600多年前的明朝,来自江南的汉家子弟,与当地俚濮彝女通婚并带来了江南的建筑技艺,建起了白墙黛瓦的院落;带来了中原的礼仪文化,设立了祠堂与私塾;也带来了水乡的生活习惯,让浣纱、刺绣的身影出现在山间溪畔。而彝族同胞则以开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外来者,教他们说彝语、唱彝歌,带他们祭山神、过火把节。两种文化在岁月里慢慢交融,最终汇成了独特的俚濮文化。
文化的融合:从建筑诗行到古乐交响
单从名字,便能想象这片土地的灵秀。走进迤沙拉,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全村200多座民居依山而建,白墙灰瓦的屋顶起翘如江南园林,雕花的窗棂却刻着彝族的图腾;马头墙的轮廓在阳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墙基却用当地的红砂岩砌成,透着西南山地的粗犷。这种“徽派风骨,彝乡肌理”的建筑,正是文化融合的最佳注脚。
在迤沙拉,最动人的是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谈经古乐便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当地人叫它“洞音”,这种古乐既不是纯粹的汉族洞经音乐,也不是传统的彝族歌谣,而是融合了宫廷乐的婉转、江南小调的柔美与彝乡山歌的高亢。如今,谈经古乐已成为村里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婚丧嫁娶、节日祭祀,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是彝汉儿女共同的精神底色。
新时代的篇章:从古老村落到文旅名片
如今的迤沙拉,早已不是那个藏在深山里的秘境。它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天府旅游名村”等称号,2023年更是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迤沙拉,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湛蓝如宝石的天空下,白墙依旧,炊烟如常,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让人找回那份久违的岁月静好。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开始回到家乡,用新的方式守护这份文化遗产。他们把老院子改造成民宿,保留着原来的建筑风格,却添置了舒适的设施;他们跟着老人学谈经古乐,用短视频记录演奏的过程,让更多人听到这穿越时光的声音;他们在电商平台上售卖张家米酒、纳家玉米,把迤沙拉的味道送到全国各地。
![]()
2009年迤沙拉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图源:攀枝花市仁和区档案馆)
站在村头的观景台远眺,夕阳为白墙灰瓦镀上一层金边,远处的梯田如金色的天梯,山风里传来谈经古乐的旋律。这一刻,你会明白,迤沙拉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的包容——汉族与彝族在这里相遇,江南与西南在这里相拥,过去与现在在这里相融。而它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四川省档案馆
作者:赵 莉
供稿:攀枝花市档案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