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强盗基因:从海盗帝国到现代劫掠
![]()
荷兰乡村
风车转动,郁金香绽放,运河蜿蜒——这幅恬静的荷兰田园画卷背后,隐藏着一个海盗民族的原始基因。
“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背后,是荷兰用海盗行为书写的第一桶金。10月12日,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管理缺陷”为由,公然接管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冻结其价值高达147亿元的资产。
这不是荷兰第一次扮演海盗角色,只是将17世纪的海盗行为,搬到了21世纪的商业战场。当人们还在为荷兰的浪漫风情心驰神往时,这个国家的海盗基因再次觉醒。
![]()
荷兰海盗罗什·巴西利亚诺(Roche Brasiliano)
01
浪漫面纱下的
海盗基因
世人眼中的荷兰,是风车、郁金香与梵高的艺术国度。然而,在这幅精心编织的浪漫图景背后,涌动着的是荷兰源自基因深处的海盗血脉。
荷兰人世代生活的这片土地,位于欧洲西北部,地势低洼,农田稀少,但港口发达。在中世纪,这里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战场,先后成为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当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对这片土地进行残酷统治并对商业征收重税时,荷兰人的海盗基因首次被激活。
许多荷兰贵族和渔民逃到海上,组成了被称为“海上乞丐”的海盗团伙。他们获得了荷兰起义领袖奥兰治亲王颁发的“私掠许可证”,专门抢劫西班牙的商船和港口。
历史上,一个国家公开支持海盗实属罕见。但荷兰人却另辟蹊径,将其称为“私人劫掠”。
1572年,一场风暴将海上乞丐的一支舰队吹到了港口小城布里勒,这群海盗意外占领了这座守备松懈的城市。他们摧毁天主教堂,迫害神职人员和信徒,手段极其残忍。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海盗的胜利却成为荷兰民族起义的催化剂,各地纷纷响应推翻西班牙统治。海上乞丐由此被荷兰人美化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海盗行为也被包装成了“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
1581年,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欧洲第一个没有国王、由商人寡头联合执政的国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
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格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站
02
“以盗养国”的
崛起之路
独立后的荷兰,将海盗行为从零散的骚扰,提升为国家级的战略方针。海盗不再是单纯的抢劫,而是升级为有组织、有体系的商业模式。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公司不仅被授予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还拥有建立军队、设置法庭、宣战媾和的特权。
一个公司化的国家怪物就此诞生。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决策机构是十七人理事会,他们决定公司的政策、贸易方针和殖民地管理。尽管它是一个私人合资的贸易公司,但实际上是荷兰政府的化身。
为了让各种冒险与赌博行为合理化,荷兰国会通过立法,使荷兰人可以肆无忌惮地用武力进行贸易、骚扰、剥削及殖民侵略。
1621年,荷兰成立西印度公司,负责大西洋地区的贸易。这家公司堪称史上最罪恶的公司之一,它垄断了荷兰的奴隶贸易,开创了大规模、系统化的黑奴贩卖业务。
西印度公司同样采用股份制,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荷兰市民阶层普遍投资,利益全民绑定。
荷兰政府给西印度公司颁发了私掠许可,公司将海盗劫掠转化为正常的经营范围,甚至是主营业务。西印度公司董事会公然宣称:“公司的首要目标不是贸易,而是抢劫西班牙。”
1628年,荷兰海军上将皮特·海因率领西印度公司舰队,在古巴海域劫掠了西班牙白银舰队,一战缴获约合1100万荷兰盾的白银,相当于荷兰国库年收入的整整两倍!
这笔意外之财不仅支撑了荷兰八个月的军费,还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财政危机,极大推动了荷兰的独立进程。皮特·海因因此成为荷兰的国家英雄,海盗行为的楷模。
![]()
荷兰海军上将皮特·海因
03
暴力垄断的
殖民掠夺
凭借国家支持的海盗行为,荷兰迅速崛起为17世纪的海上霸主。荷兰的商船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商船数目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在东南亚,荷兰人为了垄断香料贸易,不惜对竞争对手和当地居民实施极端暴力。
1621年,因班达岛居民将豆蔻卖给了非荷兰籍商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科恩召来2000名士兵,杀害了13000名岛上居民,几千名班达岛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只剩下几百名活口。
更令人发指的是1623年的“安汶惨案”。荷兰人怀疑镇上的英国商人企图占领安汶岛,便逮捕了10名英国人、1名葡萄牙人与10名日本武士。
荷兰人对这些手无寸铁的人施以酷刑,使用水刑等残酷手段逼供。
一名幸存者记录道:“行刑者把人绑在门柱上,用布盖住他的脸,然后倒水直到布兜满了水,盖过嘴和鼻,使他无法呼吸而昏厥…”最终,这些无辜者被酷刑折磨后处决。
安汶惨案彻底粉碎了英国人与荷兰人共享东南亚香料贸易的希望,两国之间的盟友关系破裂。为了打破荷兰对海上贸易的垄断,17世纪英荷两国打了三次战争,18世纪又打了第四次。
从此,荷兰的海上霸权一去不复返,从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
![]()
阿 姆斯特丹港的荷兰舰队
04
海盗基因的
现代复活
尽管荷兰的海上霸权早已逝去,但这个国家的海盗基因却从未消失。在21世纪的今天,只需一个合适的借口,这种基因就会重新苏醒。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作任何调整,有效期为一年。
随后,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任命一位独立外籍董事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的非执行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将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股份(减去一股)出于管理目的托管给指定人员。
这意味着闻泰科技暂时失去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仅保留一股作为形式上的所有权。
荷兰政府为此举找到的理由是——该公司存在“管理缺陷”,可能对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构成风险。但当记者追问具体风险细节时,荷兰政府却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信息。
安世半导体是一家合法运营的企业,其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拥有60多年半导体研发和制造经验。2019年,闻泰科技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收购,交易总额超340亿元。
收购后,闻泰科技不仅遵守了所有承诺,将核心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放在荷兰,还为荷兰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工作岗位。在闻泰的管理下,安世半导体业绩节节攀升,2024年收入规模约147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美国更新出口管制规则后,荷兰迅速找到了“抢劫”的新借口。
荷兰政府引用了一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几乎从未启用的《商品供应法》——一部最初旨在应对战争或重大国家危机时的关键物资短缺风险的法律。
这部沉睡七十余年的法律,首次被激活,对象竟是一家合法收购、运营多年的中资企业。
更令人质疑的是,就在荷兰发布禁令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刚刚收紧制裁,将持股超50%的中资子公司纳入“实体清单”。而安世半导体的三名外籍高管,也在荷兰政府禁令次日就提交夺权申请。
这种时间上的高度重合,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里应外合”。
![]()
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
05
海盗精神的
新衣
荷兰试图为其现代海盗行为披上合法外衣,但无论包装多么精美,都掩盖不了其本质。
荷兰政府强调,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是“临时性”的,为期一年,且闻泰科技仍保留分红权。但暂时剥夺控制权而保留分红的做法,像极了海盗允许被劫船只继续航行,却占有了船上最珍贵的货物。
荷兰此举,与其历史上颁发“私掠许可证”的逻辑一脉相承——通过法律手段,将强盗行为合法化。
如今,在所谓的法治框架下,荷兰不过是把17世纪的海盗行为,转化为了21世纪的法律工具。当常规手段无法达到目的时,便动用紧急权力,以“经济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
可笑的是,荷兰政府所谓的安世半导体“可能对欧洲断供”的风险,在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出口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后,竟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荷兰先是以防止风险为名抢夺企业控制权,然后通过制造风险来证明自己行动的正当性。
这种自实现预言的手段,是荷兰一脉相承的强盗逻辑。如今,这部沉睡七十余年的法律被重新激活,标志着欧洲正重新定义“经济安全”,而关键技术领域的外资企业,即使合法合规,也可能成为国家权力干预的对象。
![]()
荷兰红灯区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畔,古老风车依旧缓缓转动,宛如世外桃源。而不远处的法院里,一场现代海盗戏码正悄然上演。
从1623年安汶惨案到2025年安世半导体接管,荷兰的海盗本质丝毫未变,变化的只是剧本和舞台。
当潮水退去,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依然驾着那辆装满掠夺品的海盗马车,试图在21世纪的新海洋中,重拾祖先的旧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